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31“顺乎世界之潮流”同课异构ppt
1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本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的线索是:一个主题、一个方向、三个阶段。“一个主题”就是“中国向何处去?”即: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这一历史阶段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一个方向”就是“向西方学习”。“三个阶段”就是“器物→制度→思想文化”。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器物,通过维新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制度,通过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一“顺乎世界之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中山材料一:材料二:“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嘉庆帝的敕谕你能说出18世纪世界发展的“潮流”是什么吗?在这个潮流面前清朝统治者持什么“态度”?这一“态度”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近代世界的潮流是什么?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政治上:由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过渡经济上:由封建小农经济向机器大生产过渡思想上:由封建文化向近代文化过渡一、“睁眼看世界”(学西方先进技术)(一)背景:(1)国内:鸦片战争前,清朝国势日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读书人远离社会现实;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2)国际: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它们为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二).代表人物及主张1、林则徐①主持编译《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②编译《华事夷言》,供抗英斗争参考。《四洲志》林则徐①重视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②设译馆,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如《四洲志》、《华事夷言》等;③仿制西方战舰;④最先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林则徐(1785—1850年),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主要活动:开近代中国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2、评价:2、魏源(1)代表作:《海国图志》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序》材料反映出作者的什么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含义是什么?材料: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海国图志·议战》根据材料,概括魏源“师夷”的内容,并结合教材思考其意义。《海国图志》意义: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2)“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据统计,当时国内有绅士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300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腐败守旧的清政府眼中,《海国图志》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当时中国士大夫对《海国图志》的态度如何?在国内:少有人问津骂声扑面而来大逆不道的书主张付之一炬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荣光在日本:如获至宝革新内政的“有用之书”被大量翻印,印刷了15版“呜呼!予与魏,……可谓海外同志矣!”孤寂《海国图志》20年后的中国:曾国藩面对《北京条约》“阅之不觉呜咽”,奕“痛哭无以自容”时,他们力排众议,小心翼翼的将“师夷”的主张付诸实施。接纳新知,尊重新事物(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含义:“中学”:是指中国的封建文化。“西学”:是指资产阶级文化。“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2)目的:维护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3)实践:洋务运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4)评价:进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局限在于没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层面。中日甲午战争结果: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二、维新变法(学习制度)(一)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1、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的传入。王韬、郑观应2、代表即主张:“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郑观应•“试观泰西各国,……类皆君民一心,无论政治大小,悉经议院妥酌,然后举行。……中国则不然,民之所欲,上未必知之而与之也;民之所恶,上未必察之而勿之施也”•——王韬为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二)维新思想的成熟1、背景: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思想逐步走向成熟。2、代表:(二)维新思想的成熟3、主张: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才能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4、代表人物及主要活动人物活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1)发动公车上书;(2)出版《孔子改制考》;(3)变法期间,期望改变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康有为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曾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维新,以挽救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领导了“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运动。主张由光绪亲政,实行西方式的君主立宪制,反对用暴力革命。辛亥革命后,成为保皇党领袖,反对共和制。他的理想和政治主张主要在他撰写的《大同书》中得到体现。公车上书,是指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一千两百名举人于北京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1891年,刊印《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经学,多出刘歆伪造,“非孔子之经”,打击封建顽固派的“恪守祖训”,为扫除变法维新的障碍准备理论条件。继又编纂《孔子改制考》,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1898年刊行的《孔子改制考》一书,着重宣传了孔子“托古改制”的思想,在书中,康有为把孔子尊为“托古改制”的教主,把“六经”说成是孔子“托古改制”范本。它认为“六经”中尧、舜、禹等古圣先贤的盛德大业,都是按照孔子自己的理想假托出来的,假托古人的言论来实行改制,历史上不见得确有其人其事。这样康有为用以证明自己的变法主张,不但没有违背孔子的遗教,而且是孔子改革思想的真正继承者。——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有什么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4、代表人物及主要活动人物活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1)发动公车上书;(2)出版《孔子改制考》;(3)变法期间,期望改变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1)发表《变法通议》;(2)变法是历史的必然;(3)批判封建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梁启超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变法通议》舆论界天之骄子——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抨击君主专制制度。4、代表人物及主要活动人物活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1)发动公车上书;(2)出版《孔子改制考》;(3)变法期间,期望改变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1)发表《变法通议》;(2)变法是历史的必然;(3)批判封建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1)对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大胆批判;(2)号召人们同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势不得不酌取西法,以补吾中国古法之亡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为变法流血第一人——谭嗣同1898年,被捕前:“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1898年,刑场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1898年,狱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1896年:“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1865—1898)4、代表人物及主要活动人物活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1)发动公车上书;(2)出版《孔子改制考》;(3)变法期间,期望改变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1)发表《变法通议》;(2)变法是历史的必然;(3)批判封建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1)对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大胆批判;(2)号召人们同封建势力彻底决裂。(1)翻译《天演论》,指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支配;(2)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理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崇尚自由是西方富强的深层原因,自由是最基本的价值,西方所说的民主是捍卫自由的一种手段。主张变法;提出民主君仆、主权在民,动摇君权论的基础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末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不倡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梁启超——谭嗣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严复“时诸侯皆祭天地,孔子定为天子祭天地”——康有为看看谁的主张?“中学为体”与维新思想的本质区别?思考:“中体西用”向西方学习主要局限于船坚炮利、科学技术,基本上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甚至是去维护旧的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而维新变法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说和主权说,他们在理论上和实践核心都是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爱国性:进步性:启蒙性:挽救民族危机改革、建立、发展、顺应传播、宣传、批判、冲击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的斗争勇气,采取改良的途径发展资本主义。(5)影响是中国近代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签订《辛丑条约》三、走向共和(学习制度)(一)兴起与传播(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民族危机空前加剧(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一些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要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就必须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1、背景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2、传播方式创办刊物、印发小册子、组织团体革命团体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报刊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国”的主张。(1)孙中山3、代表人物及主要活动(2)章太炎(3)邹容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革命者!革命哉!(二)民族共和方案的确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建立民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正式被确立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三)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1)时间:1905-1907年。(3)内容:(2)阵地:革命派的《民报》;改良派的《新民丛报》。②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③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①要不要推翻清政府;保皇派:梁启超当时充当反对革命的主将,他写文章攻击革命说:“革
本文标题:31“顺乎世界之潮流”同课异构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182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