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6年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练_八年级下册_文言文
/151教材基础练文言文与朱元思书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天山共.色()(2)从.流飘荡()(3)一百许.里()(4)猛浪若奔.()(5)负.势竞上()(6)争高直指..()(7)猿则百叫无绝.()(8)窥谷忘反.()答案:(1)同样,一样(2)顺、随(3)上下,左右(4)飞奔的马(5)凭借(6)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7)间断,停止(8)通“返”,返回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译文:(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译文:(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译文:(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译文:(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译文:(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译文:答案:(1)(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2)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152(3)(那些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4)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5)那些忙于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6)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3.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富春江山“奇”水“异”的特点。答:答案:高、险(峻);清、急。4.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最能表达作者的志趣和情怀,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答: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5.本文在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答:答案: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的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6.作者写“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作用是什么?答:答案:表达出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和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表达对朋友婉言相劝);从侧面衬托了山水的奇异之美。五柳先生传【温州、临沂、盐城、达州、肇庆、咸宁、青岛】7地市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每有会.意()(2)性嗜.酒()(3)亲旧.知其如此()(4)或.置酒而招之()(5)造.饮辄尽()(6)期.在必醉()(7)既.醉而退()(8)其言兹若人之俦.乎()/153答案:(1)体会、领会(2)爱好、特别喜欢(3)旧交、旧友(4)有时(5)往、到(6)期望(7)已经(8)辈、同类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译文:(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译文:(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译文:(4)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译文:(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译文:(6)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译文:答案:(1)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2)每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便高兴得忘记了吃饭。(3)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挡不住风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4)他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5)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6)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3.五柳先生“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答:答案:五柳先生率真随性,读书只为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他淡泊名利,不为功名利禄而读书,只为得到精神上的享受。4.五柳先生“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他的“志”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答:答案:“不慕荣利”(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忘怀得失”。5.五柳先生有哪三大志趣(用文中原句或词语回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答:答案: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刻画了一个虽然贫穷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1546.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答:答案: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马说【安徽、威海、烟台、内蒙古、淮安、山西、凉山州、孝感】等8地市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2)一食或.尽粟一石()(3)才美不外见.()(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安.求其能千里也()(6)策之不以其道.()(7)执.策而临之()答案:(1)只是(2)有时(3)同“现”,表现(4)等同,一样(5)怎么,怎能(6)正确的方法(7)拿着,举着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一食或尽粟一石。译文:(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译文:(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译文:(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译文:答案:(1)(千里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2)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3)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4)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5)(千里马)鸣叫,(饲养马的人)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155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答:答案: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答:答案:反映了当时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5.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6.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答:答案(示例):①形象塑造:千里马——遭遇悲惨,怀才不遇;食马者——专横残暴,无知狂妄。②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以马喻人;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环环相扣。③阐明道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任选其一进行评析即可)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襄阳、恩施、滨州、内江、余姚、潼南、长春、广州、北京、雅安、呼和浩特、淮安、宁德】13地市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无从致.书以观()(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5)援疑质.理()(6)媵人持汤.沃灌()(7)主人日.再食()(8)同舍生皆被.绮绣()(9)右备容臭.()(10)缊袍敝.衣()答案:(1)得到(2)借(3)交往(4)请教(5)询问(6)热水(7)每天/156(8)同“披”,这里是穿的意思(9)气味,文中指香气(10)破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译文:(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译文:(3)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译文:(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译文:(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译文:(6)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译文:(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译文:(8)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文:答案:(1)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2)因此人们大多愿意借书给我。(3)(我)曾经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4)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5)所以,虽然我愚钝,(但是)最终都会有所收获。(6)我住在旅店,每天只吃两顿饭(或: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7)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毫无羡慕的意思。(8)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3.本文是作者给马生的赠序,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的?答:答案:学习的刻苦,从师的艰难,求学的艰苦三个方面。(或:勤且艰若此)4.文中哪句话揭示了宋濂求学不辍的原因?/157答:答案:“以中有足乐者”(或“余幼时即嗜学”)。5.文中具体从哪些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答:答案:读书难(要借书,抄书)、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缊袍敝衣”)。(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或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6.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收获?答:答案:用意: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收获(要点):(1)不求物质享受;(2)刻苦学习;(3)专心向学;(4)物质上不羡慕,更不攀比。(答对其中两点即可)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青少年时期的作者所思所行尽在于这种“好”与“乐”中,课文写了他好学乐学的种种情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两件事。答:答案:①家中贫困,常向别人借书来看,并且亲手抄写。②不辞路途遥远,到百里之外向名师请教。③寒冬之中,大雪深积,足肤冻裂,仍强忍其苦,坚持学习。④不与同舍人攀比衣食之优越,而是专心致志读书,从中体味学习的“足乐”。小石潭记【乌鲁木齐、德宏、天津、孝感、扬州、苏州、贺州、聊城】8地市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水尤.清冽()(3)潭中鱼可.百许头()(4)皆若空游无所依.()(5)佁然..不动()(6)斗.折蛇行()(7)凄.神寒骨()(8)悄怆..幽邃()(9)以.其境过清()/158(10)以其境过清.()答案:(1)向西(2)格外(3)大约(4)依靠(5)呆呆的样子(6)像北斗星那样(7)使……凄凉(8)忧伤的样子(9)因为(10)凄清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译文:(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译文:(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译文:(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文:(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译文:(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译文:答案:(1)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3)(游鱼)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而敏捷。(4)向小石潭西南方望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5)溪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6)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题字(记下这里的景致或记住这个地方)后就离开了。3.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答:答案:①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②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4.文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冽”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做简要说明。答:/159答案: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5.文章第二段对游鱼进行了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答:答案:表现出(或:衬托、侧面描写)潭水的清澈,表现出作者愉悦的心情。6.全文两次写到“乐”,这与文章忧伤凄苦的感情基调矛盾吗?为什么?答:答案:不矛盾。作者被贬,心中自然忧伤凄苦,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忧伤的心情;但这种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苦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7.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作者游览小石潭,触景生情,由乐转悲,表达了被贬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8.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答:答案: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岳阳楼记【重庆、昆明、六盘水、德州、龙东、安顺、株洲、深圳、烟台、衡阳、滨州、呼和浩特】12地市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属.予作文以记之()(2)前人之述备.矣()(3)连月不开.()(4)薄.暮冥冥()(5)去.国怀乡()(6)至若春和景.明()(7)锦鳞..游泳()(8)而或.长烟一空()/1510(9)把.酒临风()(10)不以.物喜()(11)先.天下之忧而忧()(12)吾谁与归.()答案:(1)通“嘱”,嘱咐,嘱托(2)详尽(3)天气放晴(4)迫近(5)离开(6)日光(7)美丽的鱼(8)有时(9
本文标题:2016年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练_八年级下册_文言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203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