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3《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编制说明
《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编制说明1引言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安全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安全社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平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之一。社区安全是社会安全、生产安全的基石。长期以来,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全社会安全意识薄弱,社区安全基础差。通过建设安全社区,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开展安全促进活动,大力推广安全文化和安全科技知识,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是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重要措施,也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客观要求。安全社区建设体现了先进的社区建设理念,贯彻了公众参与、公众受益的原则,是社区改革发展的需要。安全社区建设也是我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满足政府和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的重要内容。开展社区安全促进活动,不但可以提升社区的服务水平,同时还可以帮助提升社区的社会形象。2国内外安全社区发展状况安全社区的概念是世界卫生组织(WHO)1989年在第一届事故与伤害预防大会上提出的,大会通过的《安全社区宣言》指出:任何人都有平等享受安全和健康的权利。从此,推广安全社区概念就成为WHO在健康和安全方面的一项重点工作。WHO设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的社区安全促进合作中心提出了安全社区准则并负责评审安全社区的申请,经过该中心组织的专家组现场考察、评估合格后,正式命名为WHO安全社区。安全社区并非单以社区的安全状况为评判指标,而是指一个社区是否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机制和程序,使之有能力持续改进社区安全绩效。安全社区建设要求事故和伤害预防范围涵盖社区内所有人士,不分年龄、性别和职业,凝聚社区内的各方力量,整合资源,让居民不论是在工作场所、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娱乐、运动场所,都能保障安全和健康,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降低事故与伤害。WHO1995年度报告指出,全球每年有500余万人死于伤害和暴力行为,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伤害都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的主要死亡原因。国外安全社区建设实践表明,安全社区建设对伤害预防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例如世界上第一个开展安全社区建设的瑞典Falk?ping社区,在伤害预防计划实施后不到两年半即见成效:社区内交通伤害减少了28%;家居伤害减少了27%;工伤事故减少了28%;学龄前儿童伤害减少了45%;而相邻未实施伤害预防计划的社区,上述伤害现象并未见减少。又例如,瑞典Fulan地区在5个社区实施伤害预防项目5年后,医院门诊伤害病人比例下降了23%;因伤害住院者平均每年下降7.2%。挪威的Vaerlander区在实施安全促进计划两年后,伤害个案下降了29%,8年后下降了58%。瑞典Motala实施安全社区计划后,5年之间儿童的伤害个案下降了13%,工伤事故下降了50%。挪威的Vaerlandet岛实施安全社区计划两年后伤害减少了29%,8年后则减少了58%。我国香港的屯门社区在开展安全社区建设两年后,家居伤害减少了18%,儿童伤害减少了31%,社会治安案件减少了30%,火灾减少了47%,交通伤害减少了32%。WHO社区安全促进合作中心在对全球安全社区网络进行综合分析之后认为:成功开展安全社区建设的社区,事故与伤害可减少30%~50%。十多年来,WHO提倡的安全社区和安全促进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1991年6月,WHO“社区安全促进合作中心”在瑞典举行了第一届国际安全社区大会。至2005年已经举办了十四届。WHO“社区安全促进合作中心”还在世界各地创建了14个“安全社区支持中心”,以协助安全社区模式的推广。迄今为止,全球共有96个社区获得了世界卫生WHO认可的安全社区称号。我国香港是中国最早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地区。香港职业安全健康局与WHO签约成为全球第6个安全社区支持中心。香港屯门社区、葵青社区和大埔社区先后获得WHO安全社区称号。我国台湾也于2002年启动了四个“安全社区”建设。2005年6月,阿里社区通过了WHO“安全社区”的确认。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是我国内陆地区第一个开展安全社区建设的社区,WHO已计划在2006年对其确认。2002年3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上海主办了“建设安全社区”研讨会,邀请了WHO社区安全促进合作中心主席和香港职业安全健康局的专家介绍国际安全社区发展情况。2003年,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受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委托,负责在国内推广安全社区模式。此后,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组织了一系列安全社区讲座、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的策划与技术指导下,相继有近40个城市街道和大型企业社区启动安全社区建设项目。安全社区理念和建设模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社区所接受。安全社区是WHO倡导和推广的伤害预防的一种成功模式,受到许多国家地区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安全社区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快速发展。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开始制定安全社区建设的标准,经过不断的完善、修改,形成目前的世界卫生组织“安全社区6项准则和9项指标”。中国是一个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安全社区建设应适合中国国情和社区特点,因此必须制定既与国际标准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安全社区建设标准。3编制本标准的过程2004年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制定本标准并于2005年初下达了《2005年制修订安全生产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委托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起草《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初稿起草后,组织了三次征求意见活动,包括组织专家评审、组织安全社区创建单位讨论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政策法规司标准处、北京市朝阳区政府、朝阳区望京街道办事处、汕头大学医学院和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就标准结构设计、内容表述等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4编写本标准的指导思想本标准提出了建设安全社区的基本要求,在标准正文的前言中,明确了本标准的内涵在于强调持续改进,不设具体的社区安全绩效指标,因而具有广泛适用性;本标准的编写力图使其具有广泛的涵盖性,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社区环境、工作和生活场所中涉及到人的伤害问题尽量纳入,以便于以安全社区建设为平台,广泛开展事故与伤害预防工作。为使中国安全社区建设能与国际接轨,本标准在编写时主要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安全社区准则、国际劳工组织ILO/OSH2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导则》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中的相关技术内容,同时,也参考了国内平安社区、绿色社区等社区建设相关项目的要求,以使其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可操作性;本标准是安全社区建设的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提出安全社区评审与管理办法。5关于术语部分的有关说明本标准收入了15个术语。“社区”一词有多个版本的定义,本着简洁明了又不失原意的原则,本标准采用了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的定义:“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安全社区”一词突出了安全社区的理念与特征即:跨界组织、全员参与、资源整合、事故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持续改进。“危险源”的定义源于安全生产系统对于该词的定义即:可能造成人员死亡、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考虑到社区安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本标准中将危险源定义为:可能造成人员死亡、伤害、疾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伤害”一词没有统一的、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各个国家甚至不同的专家解释也不一样。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将该词解释为:急性暴露于物理能量如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和电离辐射,这些能量与机体发生作用时超过了机体的耐受水平而造成的组织损伤。在一些情况下,伤害是由突然缺乏基本介质如氧气或热量而引起的。世界卫生组织对该词的解释为:因人体急性暴露于某种能量下,其量或速率超过身体所忍受阈值所造成器质性身体损伤。本标准对于“伤害”一词的定义主要依据这两个解释,对其综合考虑后形成。6关于标准结构的说明戴明管理模式(PDCA)是目前应用范围较广的一种管理模式,在我国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工作中以及部分社区建设项目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持续改进理念与安全社区建设要求一致,采用这种基本模式有利于提高社区安全绩效水平,也有利于与其他管理体系和社区建设项目整合。标准第四部分按照建设安全社区的工作流程和要求顺序设计了12个要素,其实际运行过程仍然遵循戴明管理模式。7关于基本要素的说明7.1关于“4.1安全社区创建机构”的说明安全社区创建可以是非常设机构,并未要求必须设置专门机构或配备专职人员。7.2关于“4.5安全促进项目”的说明标准要求:安全促进项目的重点应针对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和弱势群体,并涵盖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工作场所安全、家居安全、老年人安全、儿童安全、学校安全、公共场所安全、体育运动安全、涉水安全、社会治安、防灾减灾与环境安全12个方面。其中社会治安、消防安全和防灾减灾与环境安全三类是在WHO社区安全促进合作中心制定的“安全社区准则”及9项指标的基础上增加的,体现了中国社区安全的重点与特点。7.3关于“4.10事故与伤害记录”的说明对于事故分类,参照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将事故分为20类;对于伤害分类,目前国际上常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的分类方法,将疾病和死亡的原因分为20类。我国卫生部2005年9月颁布了《全国伤害监测方案》,要求按照《全国伤害监测报告卡》填写伤害信息,包括:(1)伤害患者一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户籍,文化程度,职业等。(2)伤害事件的基本情况:如伤害发生的时间,患者就诊的时间,伤害发生的地点、原因、意图,伤害发生时的活动等。(3)伤害临床信息:如伤害的严重程度、结局、临床诊断、性质、部位等。(4)填报人信息。为便于操作和推广,本条关于伤害信息的内容与该方案要求基本一致,关于伤害的分类也应与卫生部要求保持一致。7.4关于“4.11安全社区创建档案”的说明考虑到社区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没有对社区安全促进工作刻意提出文件化的要求,但实际操作中应考虑到这方面的需要。7.5关于“4.12评审与持续改进”的说明本标准未提出量化的安全绩效指标要求,原因一是安全社区建设要重点体现形成持续改进的事故与伤害预防机制;二是各社区基础及实际情况不同;三是各项指标应考虑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的要求,且该指标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因此不宜在标准中设计,可在今后的安全社区建设管理、验收或评审工作中加以考虑。《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编制组2006年1月
本文标题:3《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编制说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206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