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危险源管理制度一、目的:通过对危险源的识别,评价其风险程度,判定出高中度风险,并及时更新,为建立实施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案提供依据。二、职责:1.总经理负责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领导工作,批准公司重大危险源。2.人事行政部负责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组织工作。(1)负责对各部门上报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进行审核、汇总,形成公司危险源识别台帐(可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替代)。(2)确定公司重大危险源报总经理批准后,下发到公司各部门。(3)监督检查各部门对具有各种风险等级的危险源点的管理和控制状态。3.各部门负责识别与评价各自办公区域和生产、工作过程中的危险源,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报人事行政部。按照人事行政部确定并下发的危险源点,采取有效的消除和控制措施,管理和控制本部门的各种风险等级的危险源点。三、制度内容:(一)危险源识别1.应辨识的危险源种类参照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结合公司特点,将公司危险源确定为13种基本类型:a)物体打击:是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b)车辆伤害:是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飞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c)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d)起重伤害:是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e)触电,包括雷击伤亡事故;f)灼烫:是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g)火灾;h)高处坠落:是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i)坍塌:是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适用于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j)化学性爆炸:是指可燃性气体、粉尘等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接触引爆能源时,发生的爆炸事故(包括气体分解、喷雾爆炸);k)物理性爆炸:包括锅炉爆炸、容器超压爆炸、轮胎爆炸等;l)中毒和窒息:包括中毒、缺氧窒息、中毒性窒息;m)其他伤害:是指除上述以外的危险源,如摔、扭、挫、擦、刺、割伤和非机动车碰撞、轧伤等.2.识别范围a)常规和非常规活动;b)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c)人员行为、能力和其他人为因素;d)产生于工作场所之外、能够对工作场所内组织控制下的人员健康安全产生有害影响的、已辨识的危险源;e)在工作场所附近,由组织控制下的工作活动产生的危险源;f)工作场所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材料,无论是否由组织或外界提供;g)组织内,活动或材料的变化或计划的变化;h)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改变,包括临时变化,以及对运行、过程和活动的影响;i)任何与风险评价和必要控制措施的实施相关的适用法律义务;j)工作区域、过程、安装、机器/设备、运作程序和工作组织的设计,包括与人的能力相适应,如考虑人的精神和体能的因素;k)对于变化的管理,组织应在管理体系或活动变化前,辨识组织内与变化相关联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l)公司重点监控部位:易发生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的场所(化学品库、配电设施);已发生工伤事故的部门、单位和具有重大危险源的工序。3.识别内容(1)物理性危险和危险源:a)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b)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c)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d)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e)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f)电磁辐射(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g)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堆料垛滑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h)明火;i)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j)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k)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l)作业环境不良(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m)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n)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o)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险源。(2)化学性危险和危险源:a)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b)自燃性物质;c)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其他有毒物质);d)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e)其他化学性危险、危险源。(3)生物性危险和危险源:a)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b)传染病媒介物;c)致害动物;d)致害植物;e)其他生物性危险、危险源。(4)心理、生理性危险和危险源:a)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b)健康状况异常;c)从事禁忌作业;d)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e)识别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识别错误、其他识别功能缺陷);f)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源。(5)行为性危险和危险源:a)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b)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c)监护失误;d)其他错误;e)其他行为性危险和危险源。(6)其他危险和危险源:4.识别方法:a)现场观察:对作业环境的现场观察,与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对照;b)问卷调查:发动全员参与,识别存在的潜在危险源;c)事故树分析:查阅以往有关的事故、事件和不符合记录,可采用事故树分析法从中发现危险源;d)工艺流程分析法: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在生产中分析各环节的末端因素,从发展变化历程预测可能产生的后果。e)辨识时还要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以及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f)凡生产过程中危险性较大或一旦发生事故将造成严重后果的设备、设施、工序,应确定为重大、重要危险源。5.危险源识别步骤(1)人事行政部负责组织各部门进行危险源识别工作,将《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发放到各部门。(2)各部门负责将危险源排查结果填写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上,并汇总到人事行政部。(3)人事行政部负责对排查结果进行补充和整理,将结果反馈给各部门,各部门将反馈内容完善到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上,并向部门员工进行培训。(4)人事行政部负责补充、审核、汇总《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形成公司的危险源清单(可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替代)并下发。(二)危险源的评价1.危险源评价应考虑以下方面:a)危害影响的规模、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和控制情况。b)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c)公司的实际情况(如改变危害影响的技术难度、经济承受能力、对公司公共形象的影响等)。d)相关方的要求。2.评价方法对于辨识出的危险源,如果危险源状态符合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辩识》规定的,则依据《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的方法对该危险源进行评价、分级,并按相应的规定进行监控和管理。否则,一律按“LEC法”进行评价,以危险性的计算值D=LEC的大小进行分级。(1)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a)按GB18218-2009《重大危险源辨识》中所列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如等于或大于临界量者确定为重大危险源。b)发生事故可能造成死亡3人及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及以上后果的危险源。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危险源。d)可能造成一次坍塌事故死亡3人及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及以上后果的危险建(构)筑物。(2)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LEC法是一种常用的定性评价法----评分法,用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危险性用下式表示:D=L·E·C其中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D----危险性三种因素指标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D值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当评价出的风险级别为3级、4级、5级或D值>70的,应确定为重大危险源。L——发生事故可能性大小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10完全可以预料6相当可能3可能,但不经常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0.5很不可能,可以设想0.2极不可能0.1实际不可能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分数值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10连续暴露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2每月一次暴露1几年几次暴露0.5非常罕见地暴露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40灾难,一人死亡15非常严重,一人死亡7严重,严重伤害3重大,致残1引人注目,需要救助D——危险性分值D值风险级别风险级别的含义>3205级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160~3204级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70~1603级显著危险,需要整改20~702级一般危险,需要注意<201级稍有危险,可以接受3.评价步骤(1)风险评价过程中,应考虑危害的范围、性质和时间,现有控制手段的有效性、可操作性与运行经验的适应性等因素,还要考虑以往发生过的事故和同行业发生过的事故。(2)人事行政部负责组织公司相关部门开展风险的评价、审核、汇总工作,各部门应填写《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表》,根据判定准则确定风险等级。(3)评价过程中,各部门应填写《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表》,根据判定准则确定风险等级。(3)人事行政部组织各部门评价出公司的重大危险源,填写《重大危险源及控制清单》,报总经理批准,并负责下发传递给相关部门。(三)危险源的控制和管理各部门应对对已辨识出的、存在于本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1.对于一般危险源,在确定控制措施或进行有效管理时,应考虑依如下顺序降低风险:a)消除,如用安全品取代危险品;b)替代,如使用低压电器;c)工程控制措施,如机械安全防护装置;d)标志/警告监测/或管理控制;e)作为最终手段,彻底予以技术改造;f)隔离;g)个体防护设备/用品。2.对于重大危险源,应分别采取如下措施(1)建立健全重大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检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应急救援预案等。(2)建立重大危险源台账,加强监控,操作人员负责日常检查,人事行政部组织定期检查,编制安全检查表,规范检查标准。人事行政部进行抽查,检查中发现的隐患及时上报和整改,整改要落实责任人,确定完成时间,整改完成要有记录。危险源检查与隐患整改依据《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执行。(3)需要进行定期检验的重大危险源点设备、设施,要建立检验台账防止漏检。(4)在重大危险源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和危险源点警示牌(内容包含名称、地点、责任人员、事故模式、控制措施等)。公司履行告知义务,让操作人员了解危险源点的特性、操作规程、日常检查方法等。(5)重大危险源点作业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须持证操作的,必须经培训合格,取得有效操作证后方可上岗。(四)危险源的更新每年年初由人事行政部组织各部门对危险源进行一次重新识
本文标题:3危险源管理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210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