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3现代物理学对于夸克理论的探究
3、现代物理学对于夸克理论的探究近20年来不少物理实验说明基本粒子有其内在结构,基本粒子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人们曾先后提出多种关于重子和介子内部结构的模型。最早提出强子结构模型的是1949年的费米-杨振宁模型,1956年日本的坂田模型。这些模型能够说明一些情况,但是在系统地解释重子的性质方面遇到了困难。到1964年盖尔曼等人分析了重子和介子的对称性质,在坂田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夸克模型”。按照夸克模型,强子是由夸克组成的,重子由3个夸克组成,介子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夸克的重子数B、电荷Q和超荷Y都是分数。按照盖尔曼的想法,所有已知的强子都由三种更为基本的“积木块”堆积而成,即三种类型的夸克(u、d、s)和反夸克(ū、d、S)。这一模型能很好地解释重子和介子的性质,预言Ω一超子的存在。1974年发现J/ψ粒子,需要引入第四种粲夸克c;1978年发现γ粒子,需要引入第五种底夸克b。盖尔曼认为:所有的强子都是由这三种具有一定对称性的夸克及它们的反粒子所组成。它们分别称为“上夸克(u)”、“下夸克(d)”和“奇异夸克(s)”。与坂田模型一致的是,新模型也使用三种“积木块”,但是这里的“积木块”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测,属于更深一层次的基础粒子,而在坂田模型中,身为“积木块”的p、n、L却同时又是“复合粒子”,它们三个同时扮演着两种角色。但利用夸克模型,能够较好地说明许多现象,而且还预言了一些未知粒子,比如夸克模型预言存在着一个新的粒子W-,以后的实验果真找到了这个粒子。早在1970年格拉肖等人就提出第4种夸克-粲夸克(c)。1974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领导的一个小组和斯坦福加速器中心的B·里克特领导的另一个小组同时独立地发现一个新的粒子J/ψ,这个粒子的质量数很大,寿命很长。即丁肇中和里克特发现了第四个夸克——粲夸克(c)。J/ψ粒子是由粲夸克和反粲夸克组成的。1977年莱德曼发现一种比质子重10倍的中性介子—r粒子。新粒子正是由第5种夸克-底夸克(b)所组成。为了形象和方便,人们又从量子规范理论来描述,把u、d、s、c、b称为5种味夸克,每种味又分红、黄、蓝三“色”。“色”和“味”都代表不同的量子态。这样,正、反夸克的数目就成了30种。已知的几百种强子,都是由这五种夸克构成的。比如,质子是由两个上夸克加一个下夸克组成。从对称性的观点看,似乎存在第六个夸克,虽然当时尚未发现,但已取名为“顶夸克(t)”,使所提出的夸克已有6种18类,它们的性质也显示了类似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这很可能表示夸克还有内部结构。可是,夸克(或层子)曾长时间没有获得实验上的支持,出现了所谓“夸克禁闭”现象。70年代,丁肇中等科学家在实验室发现了胶子存在的迹象,为夸克层次的存在提供了间接证明。1994年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宣布,找到顶夸克存在的证据。找到的“顶夸克”约174GeV,质量是质子的180多倍。c、b、t3种夸克的质量很大,称为重夸克,原有的夸克u、d、s则称为轻夸克。为了说明夸克的自旋统计问题,假设夸克具有色自由度,每一种(味)夸克可处于3种不同的色状态。1973年建立描述夸克之间强相互作用的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夸克之间的作用力是由于带有色荷的夸克相互交换胶子而产生的。胶子静质量为零,自旋为1,且带有色荷,胶子之间也有强作用。但实验上未观察到自由状态夸克,也未观察到自由胶子,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夸克很重,目前所达到的能区还不足以把它们从强子中打出来;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认为夸克由于某种原因被囚禁在强子内部,而不可能以自由状态存在,这就是所谓夸克禁闭。解释夸克禁闭的一种看法是色相互作用犹如弦,近距离时相互作用弱,远距离时相互作用增强;夸克分离越远,弦的能量越大;而弦的断裂则产生一对新的相反色荷,也就是说以很高能量子轰击的结果,要么是不能将强子击开,要么产生出一些强子,因而夸克永远禁闭在强子内部。粒子物理学使人类的认识已深入到亚原子(或亚原子核)阶段,了解到物质构成的单元已小到夸克和轻子,其尺度都小于10的-17次方cm,认识的尺度缩小到原子的十亿分之一。但因在夸克模型中,所有强子都是由夸克和它们的反粒子组成,夸克模型解释粒子静态性质取得很大成功,而对解释粒子的动态性质上则未涉及。因此,与夸克理论的提出差不多同时,1965年我国由中科院原子能所、数学所、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和北京大学物理系等单位的朱洪元、胡宁、何祚庥、戴元本等共39人组成的北京基本粒子理论组,提出层子模型,来研究强子结构的粒子的动态性质,并于1966年夏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物理讨论会上以北京基本粒子物理组的名义提出了“强子结构模型理论”。层子模型的主要思想是:(1)物质结构有无限的层次,在粒子层次上的构成组分是层子,但层子并不是物质的始元,它只不过是物质结构无穷层次中的一个层次;(2)要解释强子的动态性质,只考虑对称性是不够的,必须涉及强子的内部结构,在最终建立起层子之间的动力学理论之前,可以通过表达层子在强子内部运动的波函数来着手研究;(3)由于强子是层子和反层子的束缚态,不能当做点粒子处理。因此要发展计算含束缚态的矩阵元的方法,自恰地处理束缚态的内部运动波函数;(4)层子在强子内部的运动,可以作为非相对论近似,但强子作为一个整体运动,必须具有相对论协变的性质;(5)不同的强子的动态性质,通过对称性及内部运动波函数有着一定的关系。“北京基本粒子理论组”从结构的角度来研究重子和介子的衰变和转化现象,认为重子、介子都是由更为基本的层子、反层子所组成,重子、介子的相互作用归结为它们内部的层子的相互作用,还提出组成重子、介子的层子的波函数,并假定量子场论对层子也适用。这一模型对重子、介子的各种相互作用,特别对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衰变,进行了大量的计算,提出了一些预言,其中绝大部分计算和预言同当时实验结果相吻合,同样引起了国际物理学界的关注。1972~1975年间,中科院数学所戴元本等人对层子模型的强相互作用过程又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中科院原子能所冼鼎昌发展了用解析延拓和选择特殊坐标的方法,解决从欧氏空间延拓到闵氏空间的问题,从而利用贝特-沙披方程研究介子的波函数及其电磁形状因子;中科院原子能所何祚庥、张肇西和谢怡成应用层子模型研究了深度非弹性散射。
本文标题:3现代物理学对于夸克理论的探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218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