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4-城市道路内检查井盖问题的探讨201499(最终)北京市政总院宋文波
1关于城市道路内检查井盖问题的探讨刘斌刘峰宋文波(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82)【摘要】针对道路内检查井盖的数量多、路口等局部区域井盖密集、由井盖引起的路面病害多发等现象,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等方面对城市道路检查井盖的存在原因、设置要求及其周边病害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及建议,以达到对道路内检查井盖优化的目的。【关键词】城市道路;检查井盖;机动车道;管线;病害;改进措施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公众对道路行车舒适度、安全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道路内检查井盖的存在而引发的各方面问题越来越受到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目前公众对道路内检查井盖的主要关注点聚焦在路面井盖数量多、路口等局部区域井盖密集、由井盖引起的路面病害多发,同时由于近年来因检查井引起的人员伤害事件屡见报端,从而进一步引发了公众对检查井盖安全的担忧。因此,如何对道路检查井及井盖进行设置、设计、施工及养护,以进一步提高交通安全度和行车舒适度,已成为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1道路内存在大量井盖的原因一般来说,城市道路既是车辆通行的通道,也是各种市政管线敷设的路径,因此必须有效的处理好道路交通与市政管线的关系,努力实现道路交通和管线敷设的和谐统一。检查井是为了符合市政管线维护检修、安全运营要求而设置的。其一般在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处设置。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广泛存在着管线线位及检查井设置的位置不合理,从而造成道路范围检查井盖数量多,局部区域如路口处井盖密集的现象。通过我们调查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1规划设计阶段对管线种类、管网空间布局等考虑不周全,使得地下管线及检查井设置不尽合理道路内管线的位置应根据管线的种类、规模、道路的规划红线宽度以及断面型式等因素进行统筹考虑。布置规划管线时,应充分利用道路内绿化带、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等空间,并处理好与路缘石以及路边的路灯、行道树、交通标志牌等关系。当需要安排的管线较多或局部管线排布密集时,就不得不将部分管线布置在机动车道下。在规划设计阶段,部分区域路网密度较低,管网负担的区域大,造成了管线规模大,道路范围内管网布设密集。在道路交叉口范围,各方向的管线在此交叉2或互联,使得检查井数量通常相对较多、较密集。在管线设计时,设计人员往往对道路整体功能、管理以及相关管线间的协调处理、井盖设置细节等方面考虑较少,管线综合工作不细致,以致大量管线检查井集中设置在交叉路口或机动车道轮迹线下,增加了行车对其破坏的机率。如排水管线的检查井盖是偏于管线中心线一侧布置的,当位于机动车道范围时,井盖应尽量避开车辆轮迹线,布置在车行线上或是车行道中间,从而尽可能避免行车对井体的碾压破坏。1.2其他市政工程建设对既有管线存在影响在道路扩建工程中,由于机动车道的增加,使得原本位于非机动车道下的井盖出现在机动车道上。近年来由于地铁工程的建设,尤其是跨路口的车站设置,同时为躲避地面出入口、风亭等地面构筑物,造成了多条市政管线绕行改移,管线弯折点的增多,使得检查井及其井盖的数量增加。1.3缺乏统一的协调、指引和管理北京市目前在用的管线,其建设时期大多为建国以后建设的各类管线,局部老城区仍有清末或民国时期的排水设施发挥功能,道路下的新老管线缺乏梳理,功能重复,已失去功能的管井拆除不及时。同时各专业管线根据各自的特点、需求设置检查井,缺少针对各管线的统一协调,路口等重点部位缺少详细规划设计指引,造成了局部区域井盖密集。如市政雨水管线由于承担着道路及两侧区域的排水问题,每隔约40米就需要设置一座检查井,且考虑两侧支线不宜过长的缘故,宜布置在道路中央,而为了方便同槽施工,污水一般宜与雨水布置在一起,且分支也宜靠近布置,这就造成了井盖的“成对”现象。此外,由于不同专业管线或是同种管线的权属及养护主体不同,造成管井不能共用通用,也从客观上造成了检查井数量的增加。例如目前北京市的通信管线采用“同沟异井”的方式敷设,有效地节约了地下空间资源。但是由于分属不同的产权单位,需独自设置检查井,这就造成了通信检查井集中设置的现象,尤其是路口处有分支管线时,井盖设置的数量及密度更是如此。2井盖周边“病害”现象及其成因目前道路内检查井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检查井周围路面开裂、沉陷,井盖松动、破损、被盗,井室结构脆弱、井体下沉等[1]。城市道路内存在管线检查井及其病害现象主要会产生以下问题。●会降低行车的安全度和舒适性;●对过往行人造成安全隐患;●破坏路面整体质量和市容美观,降低城市建设品质;●加大了道路及管线的维护工作量,造成大量的建设资金的浪费;3●改扩建管线需占用道路,对城市交通产生影响;●增加各管线产权单位的管理难度。如在北京市金台路与朝阳北路交叉的十字路口、京藏辅路、两广路等处的检查井盖密集,高低不平,随时颠簸着过往车辆,有时还伴随着“咣当”的声响,给行车安全带来隐患。有的路口范围检查井盖的数量甚至达到50多个,遍布在路口各个方向,有的在路中央,有的在斑马线上。在密集行进的车流中,汽车要想绕过这些井盖几乎不可能,同时对过路行人的安全也是个“考验”。本文主要就检查井盖对道路路面造成“病害”的主要现象及成因进行如下分析。2.1井盖与路面的特性差异大由于井盖及检查井较路面而言刚度较大,路面相对较柔,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呈现不同的变形特点,使得两种材料交界处存在不连续变形,这是井盖周边“病害”形成的主要原因。2.2传统井盖、井圈有一定缺陷首先是材料缺陷。传统井盖材料简单,但抵抗疲劳破坏的能力差,静音衬垫材料易老化失效;同时由于材料简单,技术门槛低,故目前市场上井盖种类多,质量良莠不齐,部分井盖刚度低,易反弹。其次是构造缺陷。传统施工方式缺少由井盖到路面的有效过渡。2.3重要性认识不足、施工粗放、监督检验力度弱、检验难实施由于行业内对检查井及井盖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且井周、井盖施工往往需要较多人工和周期,所以部分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往往不愿意在这一方面投入太多;因此常出现井周回填不密实、不均匀、井盖调平不规范等问题;同时,现有规范标准对检查井盖及其周边路面虽有验收检验控制标准,但检验实施难度大,且一般依赖结果检测,缺少对工法工序的管控,检验项目缺少详细规定。2.4多方建设、缺少统一筹划同一道路下的多种管线、管线与路基路面,往往由不同的施工班组完成,因此在道路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协调各班组的施工工序,减少相互干扰;且不同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对井盖重要性的认识和处理方式不尽相同,也是造成井周井盖病害的原因之一。3改进措施及建议根据国内外市政管线建设的情况,结合北京市建设和管理的现状,同时为了满足市政管线日常的维护检修、安全运营的要求,随道路设置检查井及井盖是必然的。但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一定的尝试,优化道路内管线线位和检查井的设计,使得检查井盖的布置更加合理、有序,逐步向精细化设计、精细化施工、精细化管理的目标迈近。43.1规划设计方面对检查井盖的布置及数量进行优化3.1.1从道路方案阶段入手,统筹考虑管线横断面布置在道路方案研究阶段,管线综合专业应提前介入并根据管线的种类、规模以及道路的断面比选方案等进行管线横断面布置,使有利于管线布置成为道路断面比选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要求道路专业进行综合考虑,选取有利于管线断面布置的方案。3.1.2结合各专业管线特点,研究和优化检查井及井盖的布置和设置标准在管线设计综合阶段,优化机动车道内的管线排布种类及布置。首先根据各市政管线的特点、日常管理及维护水平、频率,将检查井设置较多、维护频率较高的管线布置机动车道外,从管线自身因素减少机动车道内井盖的数量;其次根据市政管线与其检查井井盖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井盖在机动车道内“最优位置”,优化市政管线及其检查井盖在机动车道内的布置。针对市政管线检查井较多的情况,如雨水管线可以考虑雨水口连接管接入雨水干线时采用暗井,减少地面井盖,对重要地区的大型雨水管道,可采用外引式管理通道,将检查井盖移出机动车道。在有条件的地区,对大型管线或重要管线可考虑适当增大道路红线范围,设置管线走廊;研究利用建筑退线范围布设地下管线的可行性。推进相关管线的“小综合”,如不同权属的通讯电缆的同沟同井等,此类措施需要进行技术层面的研究,并形成政策层面的支撑。考虑到近年来施工技术及养护手段的进步,建议组织相关部门对检查井的设置点和设置间距进行优化研究。3.1.3做好路口管线综合,充分利用非行车面积管线综合尽量利用辅路、人行步道、绿化带设置管线,但须保持合理间距,以利于检查井布置、维护抢修及防止连续破坏;针对工程节点如道路相交路口,可按照“以上定下”的原则,根据行车轨迹分散检查井位置;在机动车道内排布管线时,应使检查井的井盖尽量排布在行车线上或是行车道中间,减少井盖被碾压的次数,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度。3.1.4工程整体统筹、精细化设计加强各专业管线的检查井位置总体统筹,避免局部过度集中;提倡精细化设计,重点处理好工程节点(如路口等)的井盖布置。相交路口处由于管线分支的缘故,会造成井盖集中,混乱无章的局面。通过优化路口设计,减少或调整管线在路口范围的设置井盖的数量及密度。采取有效技术措施,协调各管线权属单位,尽可能地减少检查井的数量。有针对性地做一些试点工程,对成功的案例经验进行总结,制定相应的地方标准。53.1.5推进综合管廊的规划和建设综合管廊可提高地下空间的利用效率,并减少路面井盖的数量,因此可在确有需要、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推进综合管廊的建设和使用试点。地铁车站修建范围内,结合管线的改移方案,可通过局部修建综合管廊的方式,减少由于管线弯折点而设置检查井的数量。3.2从材料工艺、技术标准等方面对检查井盖进行改进、完善3.2.1改进材料与工艺,降低病害发生率井盖产品本身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地标的标准低于国标,应尽快与国标接轨;在改进井盖、井圈构造方面,目前行业内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尝试,建议对行业内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提炼,总结适用于北京地区的构造方式,并进行试点。3.2.2完善和梳理工程技术标准追踪施工技术、机具、材料的进步,加快完善产品、设计、材料、施工、管理等一系列标准,使标准体系系统化、先进化;目前不少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在新工艺、新构造方面已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建议加快研究,形成标准。3.3从施工、管理方面对检查井盖的监管和信息进行加强和统一3.3.1提高认识、加强施工监管、规范操作从产品本身和规范、标准层面,对井周、井盖施工操作、检验项目进行补充和完善,加强工法研究,形成标准化的作业程序。对于施工过程中常出现的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按照规划设计路由实施,造成原本布置在非机动车道的井盖出现在了机动车道内的情况,应加强有关方面的监管制度和处理措施。3.3.2建立健全废弃管线退出机制道路改扩建工程,应对路下既有管线进行梳理和统筹,对拟保留管线、超期服役管线、废弃管线的认定、处理应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和机制,以促进对既有地下管线系统的梳理和改造,加速非必需的管线及废弃管线的淘汰及处置。3.3.3梳理和明确产权及管理界限,建立统一的地下管网电子档案信息系统由于北京市的市政管线包括了从建国前至今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管线系统,其档案资料规模庞大、部分历史时期的资料不完整,且不同管线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档案资料分散,造成对既有管线统筹梳理、管理、养护等多方面的不便;完善的档案也是规划、设计、管理精细化程度的前提条件,因此应建立统一的地下管网信息系统,既可从总体上把握地下管线的分布和运行情况,也便于为改扩建工程、管网的梳理改造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提高管养维护效率,提升应对6突发事件的能力。4结束语“小井盖,大问题”,城市路面井盖问题关乎社会民生,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市政设施综合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对承担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政府智慧和能力的考验,体现了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社会整体发展水平[2]。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要有效地改善城市路面井盖问题,仅仅靠一两个部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制及地方标准等,更需要科学、系统性
本文标题:4-城市道路内检查井盖问题的探讨201499(最终)北京市政总院宋文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230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