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第四章: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节、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四节、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环境保护工作主要包括自然保护与环境污染防治两个方面,这是两个既不相同又密切相关的领域。自然保护涉及到积极保护自然环境和合理利用并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第一节、概述一、基本概念二、自然资源的分类三、中国的自然资源保护一、基本概念自然资源:(广义)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狭义)是指自然界中可以直接被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的自然物。自然环境:是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生物有机物体和无机物的大气、水、土等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区别:自然环境是指在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自然资源则是从人类可利用的角度定义的,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以直接开发利用产生经济价值的自然物质。二、自然资源的分类一般按其性质分:生态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根据形成条件分耗竭性资源:不可更新资源矿产资源…非竭性资源:可更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或恒定资源或太阳能、潮沙能…三、中国的自然资源保护(一)资源开发与环境问题1.水土流失2.生物物种多样性锐减3.土地沙漠化(二)资源与环境保护1.中国自然保护纲要(国家在努力地寻求行之有效的办法,并制定许多重要文件)2.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第二节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和意义二、土地资源的保护土地是最基本的资源,是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土地是矿物质的储存所,它能生长草木和粮食,也是野生动物和家畜等的栖息所,是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因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就成了各种资源保护的中心。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和意义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土地。意义: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土地资源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二、土地资源的保护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十分珍情、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耕地是土地资源保护的重点。2.我国的土地资源2.我国的土地资源基本情况:中国耕地总面积为128000×103hm2,人均耕地面积约0.1hm2,仅是世界人均耕地的1/3。我国耕地存在的问题:耕地不断减少、退化及其原因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我国耕地不断减少、退化及其原因1.耕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开发建设占用耕地过多2.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全国2000多个贫困县有87%属水土流失严重地区。3.土地污染-污染的耕地已达到3.2×104hm24.土壤次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耕地1000×104hm25.管理不善-地力下降,土壤发生板结,理化性状不断恶化我国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1.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对建设用地和耕地实行总量控制3.建立占用耕地补偿制度4.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5.强化土地管理的监督检查6.加强生态建设7.防治耕地污染资料1:中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位居世界之首据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文甲介绍,2004年:中国城乡建设用地:约24万平方公里中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130多平方米发达国家人均82.4平方米发展中国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2004年全国村庄建设用地2.48亿亩,按当年农业人口计算,人均村庄用地218平方米,高出国家定额最高值(150平方米/人)45.3%。而包括郊区在内,纽约人均占地为112.5平方米。过快的城乡建设用地增长不利因素。据刘文甲介绍,1990-2004年,中国城镇建设用地由1.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近3.4万平方公里,城市用地规模弹性系数(城市用地增长率/城市人口增长率)从1986-1991年的2.13增加为2.28,已大大高于1.12的合理水平。我国现有城乡建设用地从总量上来看,已足够16亿人口达到世界发达水平的用地需要,但从结构上来看,总量的5/6是分散在农村的农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不能直接用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要。刘文甲表示解决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多这一突出问题:就要用好“金”,做好城乡建设用地调整。同时,完善农村地权制度,解决农民“城乡两栖”问题。资料2:我国的土地征用制度土地征用:是发生在国家和农民集体之间的所有权转移,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批准权限和程序批准,并给农民集体和个人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变为国家所有。土地征用是保证国家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所需土地的一项重要措施。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发展社会公共事业,都设置了土地征用法律制度。我国《宪法》第10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地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这是我国实行土地征用地宪法依据”。由于征地补偿制度中存在的种种缺陷,使得失地农民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失地农民生活现状又是怎样呢?1.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总体收入水平下降。例如:再就业比较困难(尤其40岁以上)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02年中国城乡之间人均收入比率为3.1,如果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要达到5倍以上,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最高的.2.养老、医疗困难。目前农民还主要是依靠子女养老,可是,几年之后征地款花光了,生活该怎么办?3.教育支出大,失地农民不堪重负。2002年,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4.6元,而目前读中学一年学杂费超过一千元,读中专、大专、本科的费用一年至少要六千元。不少失地农民家庭不得不为了子女的教育向亲戚朋友举债。4.失地农民心态的变化。一方面,农民失地后,虽有不少人通过各种途径再就业,但很多人认为没有种地牢靠、保险,对前景感到彷徨、焦虑;另一方面,失地农民认为补偿标准偏低,对征地安置、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式以及政府圈地行为不满。据国土资源部的一份材料显示,2002年上半年群众反映的征地纠纷、违法占地问题,占信访接待部门受理总量的73%,其中40%的上访人诉说的是征地纠纷问题,这里面又有87%反映的是征地补偿问题。第三节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二、草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三、生物多样性保护四、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生物资源是可更新资源,在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时,一定要重视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采取措施保护生物资源,使之能不断增殖、繁衍,以满足人类对它永续利用的要求,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森林资源的概念及重要性(二)森林资源的保护(一)森林资源的概念及重要性1.森林概念: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2.森林资源:广泛涵义包括:①林木资源、竹木资源和经济林资源;②上述实物资源赖以生存的林地资源;③依附于森林群落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资源;④由森林资源存在而产生的环境资源和伴随森林环境产生的旅游资源。3.森林资源的重要性:(l)在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森林是木材的生产基地(3)森林是人类的绿色屏障和绿色宝库(4)森林生态系统可净化环境4.森林资源的特点:①宜林区广,森林树种丰富1994年中国有宜林荒山荒地面积63.03万平方千米,中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6%。世界有木本植物20000余种,中国有8000余种,占世界40%,其中乔木树种2800种,占中国木本植物35%,而纬度与中国相近的美国仅有乔木树种810种。②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蓄积量少1992年世界森林覆盖率26.0%,而中国只有13.4%,居世界第120位。1992年世界森林总蓄积量为3100亿立方米,而中国仅有93.1亿立方米,人均7.9立方米,只占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的14%。③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表4.1中国森林资源的变化资源情况清查时间森林面积(万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活立木总蓄积量(亿立方米)1949年76.07.9第一次清查(1973~1976年)122.012.795.3第二次清查(1977~1981年)115.212.0102.6第三次清查(1984~1988年)124.612.98105.7第四次清查(1989~1993年)133.613.92117.852000年计划144~15415~16126.60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重(%)森林蓄积量占全国总蓄积量的比重(%)南方集体林区36.119.0东北林区24.830.7北方林区20.011.4西南林区19.138.9表4-2中国森林资源的地区分布情况比较(二)森林资源的保护1.强化森林管理2.改变林业经营思想3.加速造林、优化结构、调整林业生产布局4.加强林区保护二、草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一)草地资源的概念及重要性(二)我国草地资源的保护(一)草地资源的概念及重要性草地资源概念:草甸草原、干旱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滩涂草地以及各类草山、草坡的总称。草地类型:按其可利用方式分为: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草地资源的重要意义:是转化太阳能为化学能、生物能的绿色能源库;是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基地;也是丰富的基因库。可缓解人们对粮食的依赖,对耕地的压力,提高生活发展经济。(二)我国草地资源的保护1.加强草地资源的管理2.重视和发展草地产业3.加快草地的治理和建设4.预防草原灾害三、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概念及重要性(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概念及重要性生物多样性概念:是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在基因、物种与生境三个水平上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物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维护生态平衡。(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1.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2.完善自然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地网络3.保护对生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的野生物种及作物与家畜的遗传资源4.建立全国范围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和监测网5.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合作政府间气候变化调查组The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1988)其第三次评估报告估计到世纪末,全球气温将升高1.4C~5.8C.IPCC关于气候变化的陈述2001,最近50年来观察到的变暖现象很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mostofthewarmingobservedoverthelast50yearsislikelytobeattributabletohumanactivities.1996,可辨别的人类对气候的影响discerniblehumaninfluenceontheclimateIPCC关于气候变化的陈述全球温度在过去300年上升超过了0.7℃,因此气候变化已经发生。20世纪温度增加了0.5℃。最严重的变暖发生在1910—1940年间和1976年至今。最近1000年内,90年代是最温暖的,5个最温暖的年度有4个发生在90年代。1998年是1861年有记录以来全球最温暖的一年。1995年是225年以来炎热天数最多的一年,超过20℃的天数为26天。而冷天的数量(平均温度低于0℃)则从20世纪以前的每年15—20天,减少到最近几年每年大约10天。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点:北半球的冰雪覆盖量自1960年减少了大约10%,山脉冰川在20世纪期间明显退缩,北极的冰雪厚度在过去的40年间已经丧失了近40%。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海平面在过去100年中平均上升了0.1~0.2米。20世纪,平均每年上升1~2毫米,预计1999—2100年,上升0.09~0.88米,比20世纪高2~4倍。世界大部分地区降雨明显增加,北半球的中高海拔区每10年增加0.5%~1%,严重降雨事件发生率增加了2%~4%。亚洲和非洲过去几十年旱灾的频率和严重程度都一直在增加。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点:21世纪后半
本文标题:40环保与资源保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233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