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体设计及教材使用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体设计及教材使用分析魏雄鹰(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信息技术教研员)引言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展得如火如荼,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到2004年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的制定,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在新课程实验方案中作为正式课程被列入课程表中。其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中,只有综合实践活动没有课标,而小学信息技术又被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如何设计和实施,需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实际组织开展。另一方面,校本课程涵盖面非常广,天文、地理、科技、人文等,只要学校有条件,几乎所有领域都可以开设,信息技术也不例外,而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自行规划、设计和实施,对教师的专业要求比较高。本文结合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实践过程,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体设计方法作一介绍,并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信息技术教材的作用提出一些建议。一、与信息技术学科有关的文件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文件最主要有以下三个。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这份文件对义务教育课程结构作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作了如下界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明确提出,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2.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01年11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又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从2001年秋季起正式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这份文件中,有两张很重要表格: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表。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中,明确了三到九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表中,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共占总课时数的16%-20%”(学生每学年以35周上课时间算,9年总课时数为9522)。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68学时,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为: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二、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信息技术课程方案了解了有关信息技术课程的政策、方针以后,再结合各地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和师资等情况,就可以着手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信息技术课程方案。2002年浙江省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课程改革,从小学一年级、初中七年级同时推进,在制定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时,考虑到信息技术课程是2000年才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刚刚起步等因素,信息技术课程没有合并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而是规定了独立的开课时间和课时数:小学3到6年级,每周1课时;初中7—9年级,每周2课时。一般每学期的上课周数在20周左右,去除一些学校活动,每学科至少能保证15周的上课时间,这样在小学阶段,每学期15课时,三到六年级8个学期共有120课时的信息技术上课时间。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表:年级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三年级130四年级130五年级130六年级130合计120三、制定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目标1.原则虽然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试行)中,已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但这个目标是比较原则的,在实际操作时,还需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细化。在研制本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则:(1)兼顾现实基础与超前性要求。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很快,硬软件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信息技术与生活应用又密切相关,家庭计算机拥有量越来越高,因此在制定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时,应以有关政策文件为依据,以三维目标为准则,以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备配置情况为基础,适当超前设计小学信息技术整体课程目标,使信息技术教学与社会发展尽可能同步。(2)兼顾初中与小学的衔接,及城乡差异。随着我国国力不断增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课程开设越来越规范,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将建立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因此需要对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学习目标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另一方面,城乡差异在我国还是比较明显,农村无论是计算机普及程度,还是信息技术师资水平,都与城镇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制定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时,既要能体现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又不能要求太高,要保证全体学生都能达成。(3)以最基本的技能为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测性。由于小学阶段是信息技术起始学习阶段,因此在制定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时,必须以最基本的技能、最基础的知识掌握作为基本目标。在目标描述上,要尽量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对教育教学有比较具体的指导性,能让教师一目了然;同时,目标明确了,也便于教师能对照目标检查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有效性。2.制定本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2001年浙江省颁布了《浙江省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2001-2005)》,提出了浙江省教育信息化目标,当时的目标是到2005年所有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2年,浙江省开始进行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在制定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时,就开始同步考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建立,规划课程方案,按照技术和能力培养两条线来制定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技术线:从有关信息技术及其工具使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角度来考虑。能力线:从培养学生初步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来考虑。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总体目标如下:(1)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及信息技术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具有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2)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熟练运用鼠标、键盘等计算机外部设备。(3)掌握文字信息处理方法,能运用文字处理工具为生活和学习服务。(4)了解多媒体素材的制作方法,能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制作简单的多媒体作品,表达一定的主题,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具有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四、整体规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和要求1.确定小学阶段信息技术的基本教学内容制定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总体目标以后,就可以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等有关文件要求,本着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目标,从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常用功能中,抽取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作为信息技术教学重点,从而确定小学阶段学生能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明确小学阶段能培养的基本信息素养。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主要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操作系统的熟悉和使用、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鼠标与键盘的使用、网络浏览器的使用等。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信息技术与生活、信息伦理道德等。信息加工与处理的基本技能:文本与图像信息获取方法、文本信息处理方法与技巧、简单图像信息处理方法、音视频信息的简单应用等。2.规划各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小学各年级学生心理发育特点,并参照其他学科各年级教学内容,规划三到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从三年级上到六年级下共有8册。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各册教学内容和要求如下表:年级内容和要求三上熟悉计算机和操作系统界面,熟练鼠标的使用,了解简单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三下掌握键盘输入方法,初步接触文字处理方法,掌握简单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认识网络浏览器四上熟练文字输入技能,掌握文字处理基本方法,初步掌握文件管理方法四下掌握网络浏览器的使用,初步了解网络应用,进一步熟练文字处理方法五上利用网络辅助学习,初步掌握图片和音频的简单处理及多媒体合成方法五下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简单动画的制作方法,掌握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六上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掌握网络在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六下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简单的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了解智能机器人知识五、设计和编写各年级教科书教学内容和要求明确以后,就可以开始着手设计各年级教科书了。在设计教科书时,首先要注意到2个前提条件:1.课时容量限制:小学阶段每节课时间一般是40分钟以内,并且没有课外作业。2.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特点: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周课时数少,遗忘率高,城乡差异比较明显。因此,在设计教科书时,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在体例结构上,以“单元”形式组织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以“课”作为最小组织结构,这样既便于教师把握教学要求,也便于控制每课时的容量。2.容量适中。这包括两方面:一是每一课容量适中,要照顾到各层次学生,同时尽量有明确的、可测量的任务,便于教师评价;二是每册教科书的总量控制,总课数不超过15课,与总课时数相对应。3.重要的教学内容可采用螺旋式上升或扩展的组织方式,便于学生掌握。在具体编写教科书时,要处理好几种关系:1.技术性与应用性的关系。小学信息技术是打基础的阶段,学生从一张白纸开始,学习各项信息技术技能,有了扎实的技能作基础,才有可能实践和创新,因此教材编写时,一些必要的技术,包括硬件和软件,该写的还是要写清楚,一些技能技巧该教的还是要教。但这并不意味着教材编写就会成为软件说明书或软件使用手册,甚至沦为某种产品的宣传册,技术学习完全可以伴随着应用而展开,使学生在学习技术时就能体会到这种技术的作用,能够逐步领会并在生活和学习中应用。技术是为应用服务的,而应用则应围绕技术的掌握而展开。在具体撰写教材时,首先要有明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目标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精心选择恰当的、有助于技术学习的应用项目,同时兼顾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体现。如有关文字信息处理、多媒体信息处理等技能,可以结合作文集制作、小报制作、演示文稿制作等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应用来展开,而有关文件、文件夹等操作系统方面的概念则可以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以后,再具体表述,从而达到技术性与应用性的统一。2.大任务与小任务的协调关系“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实际运用,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材编写中,以“任务”方式组织教材各章节内容,既新颖又富有趣味性,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所收获,都有成就感。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小学每节课只有40分钟,除去教师讲解、演示的时间,学生真正能实践操作的时间一般在20-30分钟,因此在一节课中,学生往往只能完成一个比较简单的任务,作品质量也不会太高;另一方面,任务太简单,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也比较困难,学生最多只能学会软件操作方法,而不会如何运用软件来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常说的只会吃鱼而不知如何捕鱼,因此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角度来看,又需要让学生做一些相对比较大的任务。在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教科书中,采取了以下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在三年级,以基本技能学习为主阶段,每一课内容以独立小任务为主。如三年级上册“第6课小树苗快快长”这一课中,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画图程序,在教材中通过利用铅笔、喷枪、刷子等工具画一棵小树这一过程,让学生了解用计算机画图的奇妙之处,熟悉画图程序。在四五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就逐步增加任务的复杂程度,将一些相对比较大的任务分解为小任务,学生在每一课完成一个小任务的基础上,经过3-4课
本文标题: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体设计及教材使用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257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