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导学案_含答案
1孝义镇中学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备课人:成、刘时间:年月日班级姓名学习内容:《爸爸的花儿落了》(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2、学习记叙中的伏笔与照应。【合作探究】1、课文中,“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和眼前事的思考。阅读下面爸爸的三句话,看看课文中哪几件事与这三句话相照应。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2)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3)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2、(1)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试做分析。3.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有什么含义?【当堂检测】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衣jīn()lí歌()玉zān花()徘huái()鸡毛dǎn()子2.结合语境,解释下面一段话中的加横线的词语。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3、回忆所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插叙了哪两部分的内容:一是的故事,另一是关于的传说;《羚羊木雕》在顺叙的过程中,插入了一段介绍的情节。【我的疑惑和收获】:【学法指导】:小说展示的是作者童年生活的轨迹,节选的部分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学习课文要留意现实与回忆的转换,了解插叙的技巧。同时,要加强朗读,通过反复朗读,体味文章情感。【资料连接】1.作者及作品: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作品有:处女作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2、常用的四种叙事方法:A、顺叙,就是按照时间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方法。顺序符合人们“前为因,后为果”的习惯。B、倒叙,就是把后发生的情节提前记叙、介绍,然后再回过头来叙述发生在先的情节的叙述方法。C、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暂时中断叙述情节,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D、补叙,就是在叙述过程中,用少量文字对人物或事件,做简短的补充说明的叙述方法。【自主学习】1、读准下面加粗的字的读音:肿胀()()骊歌()徘徊()()抽屉()衣襟()叮嘱()撩起()栅栏()2.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3、速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的事?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写回忆的事,这种叙事方法叫什么?作者用什么作为线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联起来吗?谈谈你的看法。4、再读课文,根据毕业典礼这条线索,理清课文脉络⑴第一部分:毕业典礼前(—段):由夹竹桃花——(想起);由迟到——(想起)赖床被打;由钟声响了——(想起);⑵第二部分:毕业典礼时(—段):由韩主任讲话、唱骊歌、哭别——(想起)⑶第三部分:毕业典礼后(—段):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不再是小孩子。2孝义镇中学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备课人:成、刘时间:年月日班级姓名学习内容:《爸爸的花儿落了》(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感受父亲的形象,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合作探究】1、再读课文,简单归纳“爸爸”对我成长的影响。2、“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3、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4、全文以“花”开头,又以“花”结尾,作用是什么?【当堂检测】1、填空。①《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短篇小说集《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作家。②全文的情感基调是________,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2、在英子的成长足迹中,大家觉得成长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以“成长是”的句式谈谈对成长的理解。3、同学们,我们的父母也曾如文中的爸爸那样教导过我们,甚至像文中的爸爸那样打过我们吧,但我们以前却不理解,学习了本文后你有了新的认识吗?请大家谈谈。【我的疑惑或收获】【学法指导】小说展示的是作者童年生活的轨迹,节选的部分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学习课文要留意现实与回忆的转换,了解插叙的技巧。同时,要加强朗读,通过反复朗读,体味文章情感。【资料连接】《城南旧事》简介: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自主学习】1、为下列粗体字注音。1)落榜()书落在家里()落枕()2)海滨()五彩缤纷()出殡()3)莲蓬()帐篷()缝隙4)屋檐()赡养()瞻仰()2、根据课文,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词语,体会作者描写的生动细腻,用词的准确精妙。①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_______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_______起鸡毛掸子________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________,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②爸爸把我从______打到________,从________打到______,外面的雨声_______着我的哭声。3、细读课文,理解父亲对我的深情。(1)爸爸对我管教严。体现在哪些方面(事件)?(2)文中写爸爸给我穿花夹袄的一连串动作、这些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达了爸爸怎样的感情?(3)我因为想睡觉,赖在床上不去读书、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后来、我去上学、爸爸给我送来了花夹袄,看着我穿上、又拿两个铜板给我、这样写、前后矛盾吗?3《爸爸的花儿落了》导学案学习目标:1.领悟标题的双关含义,掌握文章的拟题技巧。2.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3.感受父亲的形象,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4.学习记叙中的伏笔与照应。学习重点:1、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2、理解“爸爸”的形象。学习难点:1、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2、记叙中的伏笔与照应。预习导学:1、了解作者: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我国台湾作家。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后又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一共出版了18本书。有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等,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2、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和意思。肿胀:由于发炎、淤血或充血,身体某一部分体积增大。叮嘱:再三嘱咐。谢词:在正式场合作的表达谢意之辞。硬着头皮:勉强去做难度较大的事。恐惧:一种心理倾向,害怕,惧怕。骊歌:告别的歌。花圃:种植花草的园圃。闯练:到实际生活中锻炼3、本文原来的标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用一句话补充完整文章的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2、学习记叙中的伏笔与照应。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见预习导学1、2、3)二、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思考: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文章的结构。⑴第一部分:毕业典礼前(1—34段):由夹竹桃花——(想起)病床叮嘱;由迟到——(想起)赖床被打;由钟声响了——(想起)爸爸爱花⑵第二部分:毕业典礼时(35—53段):韩主任讲话、唱骊歌、哭别——(想起)闯练做事⑶第三部分:毕业典礼后(54—68段):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不再是小孩子。三、合作学习,探讨文章的结构美。1、别致生动的插叙。温馨提示:记叙文的记叙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插叙的方法:(1)作者直接插进来进行叙述、介绍、说明,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所见所闻所感和亲身经历来进行插叙。(2)通过作品中的人物自己或旁人的语言(像对话、独白等)来进行插叙。(3)通过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进行插叙。插叙的作用:可以补充人物和事件,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结构曲折有致。4回忆所学: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是美女蛇的故事,另一是关于“怪哉”虫的传说。2、《羚羊木雕》在顺叙的过程中,插入了一段介绍“我”和万芳友谊的往事“换破裤子的情节”。文章写了眼前的事和过去的事,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引出过去的事”的语句,分析是如何引出的,结合温馨提示、联系文章的主旨思考:本文中的插叙过去的事的作用。眼前事:我在礼堂里参加毕业典礼。钟声响了,毕业典礼开始;韩主任上台讲话,我们唱骊歌;毕业典礼结束,我回家听到了爸爸去世的噩耗,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回忆过去的事:我到医院探望爸爸,爸爸叮嘱我的话;我想起一年级时因为赖床迟到曾经挨过爸爸的打;我想到爸爸不能再料理他的花。爸爸非常喜欢花;我想起爸爸让我闯练,让我去银行给在日本的陈叔叔寄钱。由“眼前事”引出:由衣襟上的夹竹桃想到了爸爸,想起“我到医院探望爸爸及爸爸叮嘱我的话”;由爸爸叮嘱我上学不能迟到,想起“我在六年前曾经因为赖床迟到挨过爸爸的打”;钟声响起,毕业典礼开始,我想到“爸爸不能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并且再也不能照料他的花”,从而自然引出“爸爸喜欢花”;韩主任上台讲话,我们开始唱骊歌,想起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想起“爸爸鼓励我闯练,让我去银行给在日本的陈叔叔寄钱”这件事;毕业典礼结束,我回家听到了爸爸去世的噩耗,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2、双线并行的结构。文章一是以花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以花开头、以花结尾,中间也都多次提到花——是因为父亲喜欢花,花让作者想到回忆起父亲,同时花也成了象征;以花来贯穿小说的始末,作为潜在的线索,这样可以做到使事件交错而不凌乱。)二是毕业典礼。“两线相互辉映,既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又使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张百栋语)3、文中的伏笔和照应。(1)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试做点分析。文中多次使用伏笔,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比如文章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很悲痛。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在文中也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2)课文中,“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和眼前事的思考。阅读下面爸爸的三句话,看看课文中哪几件事与这三句话相照应。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回忆起爸爸叫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2)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回忆起爸
本文标题: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导学案_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262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