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安徽桐城二中朱新敏【设计思想】本文是学生升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人教课标版必修1第2单元)初中三年,学生们虽然打下了初步文言文基础,但像本单元这样古汉语知识繁多、叙事详备、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他们学习起来仍有一定困难。《烛之武退秦师》是本单元第一篇,情节相对简单,但涉及到郑、秦、晋三国历史上的恩怨与利益,涉及到人物称谓和外交辞令,当然,更涉及到许多古汉语特殊词句。扫除了这些障碍,学生们才能领略文章理性之美、辞令之美。故本课教学设想是:学生充分预习,自主合作探究。(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以发现问题;课堂上提出问题,师生择要解决问题。(2)课堂上重点解决疑难字句,在词句积累过程中复习成语,打通古今汉语联系,学以致用。(3)尝试用填空的方法,概括文意,提炼要点。(4)读写结合,融理解鉴赏与表达交流于一体,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古为今用的意识。褚树荣老师认为,阅读、鉴赏文言文,要有三个层面,即文句—文章——文化,此言极是。愚以为,学习古代文章,还在于学以致用。这不仅是掌握词句,了解文意,学会做题,更要借此观照我们的现实生活,给我们提供一个历史的借鉴。方案A【教学目标】1.掌握、积累本课重要词语及语法现象:譬如: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等。2.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学会用填写关键词法概括文意。3.通过用加点词语境义填写成语的方法,了解古今汉语的联系,增强对古汉语的领悟力。学会评点式读书法,尝试读写结合,古为今用。4.感受烛之武以国事为重,勇于担当的精神。【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辅用具】多媒体【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春秋是礼崩乐坏的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己利益,翻云覆雨;秦晋之好,转眼间顿为敌国。同学们知道,在大兵压境、国家危如累卵的时候,以自己超卓的胆识,只身说退强大敌军的故事吗?知道侵略者和被侵略者转眼之间成为盟友,而盟友之间则差点发生战争的原因吗?那就让我们走进《烛之武退秦师》,感受一下春秋时期那刀光剑影,欣赏那惊心动魄的唇枪舌剑吧。二、检查预习1.让学生提出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师生共同择要挑出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重点学习。(结果显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与教师判断相同,通过筛选,删除了通过查阅注释和词典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譬如,关于“春秋三传”、人物称谓;对于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学生基本也能把握其主要特征,故此,教学时这个环节从略)方案B【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2.重点掌握本文说理、写人艺术。【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俗话说,“有理还得有礼”,同样的目的,表达不同,效果截然不同,故此,说话得体特别重要,我们的老祖宗几千年前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一番入情入理的话,不仅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而且巧妙地离间了敌人,保全了自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烛之武退秦师》,揣摩烛之武那绝妙的说辞,为我们在当代动荡不安的国际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发展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二、词句积累同方案A“检查预习”,略。一、重点感知1.请四个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订正读音、句读。2.本段中那些词句最能表达烛之武高超的说理艺术?请找出来并加以评点。(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单刀直入,先退步说话,“郑既知亡矣”,以解除其戒心;继而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替对方利害着想,一下子缩短了两者距离。可谓出言不凡。(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再言亡郑对秦无益(3)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三言亡郑利晋害秦。(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另起话头,提出舍郑有益于秦(5)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反观历史,历数晋国言而无信(6)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展望未来,指出晋国扩展侵害秦国野心(7)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水到渠成,启发秦伯做出决断,可谓含而不露。【点拨】这种评点式分析,可使学生认识到烛之武说理艺术的高妙。一是有理有据,有历史的回顾,有现实的分析。二是善于攻心,以退为进,从反面强调亡郑对秦带来的严重后果;从正面指出保郑对秦的益处;三是语言得体。本是求人,但不卑不亢,从容不迫,高屋建瓴,语重心长,诱使对方就范。可谓有理有利有节。从而化解了一场亡国危机。3.学生齐读第三段,感受本段语气跌宕起伏之美。二、自由探究让学生再次自由散读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师生挑选紧扣课文并有挑战性的问题共同解决。学生主要提出了如下两个问题:(1)烛之武尚未被郑伯重用,怎么能透彻了解掌握秦伯心理?(2)这么多复杂的事,文章只用了三百多字就交代得清清楚楚,且刻画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文章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教师点拨:(1)从佚之狐向郑伯推荐来看,烛之武年轻时就是个能干的人,而且一直关心着国事,密切注视着几个大国、邻国的动向,他深刻理解春秋之争根本在于利益,故能以利益诱之。(2)本文事虽错综复杂,但都围绕着一个中心——侵郑与护郑。这一利益之争,决定着各国是仇敌还是盟友;围绕这一事件,各种人物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台好戏,这些人物的性格也在这台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换言之,作者善于选取典型事件,提供合适的舞台,让各种人物分别表演。(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要密切联系课文,不可架空分析。言之成理即可认同)三、课后延伸以“从《烛之武退秦师》看文言叙事的简洁之美”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可小组合作,查阅资料,选一人执笔,共同修改。下节课在班上交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2.在诵读背诵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其它文言现象;4.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二、过程与方法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难点重点】重点:1.诵读课文,理解重要实词虚词2.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自古以来,志勇的人物在人们心中总是占有重要的位置他们或为民排忧,或为国解难;他们或平凡或伟大;他们有的不为人知,有的永载史册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位英雄,在强大的秦兵面前,他没有采取扬汤止沸的责难,也没有苍白的语言求和,而是采用了釜底抽薪的离间策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化干戈维玉帛,使郑国免除了劫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感受烛之武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的说理艺术二、关于《左传》1.作者:《左传》的作者,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2.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十三经:《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春秋》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把两书合在一起《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才、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3.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例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我国古代的几部编年体史书:①《春秋》,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孔丘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工整理修订而成);②《左传》,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事详明的编年史(相传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③《资治通鉴》,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结构,理清思路1.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1)第一遍学生齐读.(2)第二遍听录音.2.字音、句读(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氾()南佚()名夜缒()而出若不阙()秦杞子()杨孙戍之()失其所与,不知()(2).朗读课文注意断句:①晋军函陵,秦军犯南②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朗读第二段,结合语境准确把握人物身份,体会文言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学生自己谈应该如何读)4.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提示: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5.秦晋两国为什么要联合攻打郑国?课文中是如何表述的?提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引出背景材料:(学生回答预习情况,教师补充、点拨)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秦、晋围郑形势图6.退秦师的结果怎样?用原文回答明确:秦“乃还”,晋“亦去之”7.明确写作思路提示:为什么退――怎样退――退的结果“怎么退”是课文的主体部分四.布置作业1.阅读《语文读本》中《晋公子重耳之亡》,进一步了解相关史实2.反复诵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重点探究第三段;了解本文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一.重点探究第三段要求:1.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该段的字词句,质疑、解疑2.思考: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军的?学生探究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难解的字词以及问题举例:1.A.封(1)既东封郑(“封”,会意字,从土从寸,表示帝王向诸侯分封土地本义封赐还可引申作名词,指疆土,疆界如《孟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里作意动词,“以……为疆界”的意思)(2)又欲肆其西封(用做名词,即当“疆界”解)B.鄙越国以鄙远(形声字,从邑,表示它是地域区划的名称,啚声按周制,都城的近郊叫乡,远处叫遂鄙是遂所属的一级居民单位,也泛指边远地区或农村如彭端淑《为学》:“蜀之鄙有二僧”作名词讲;这里属词类活用,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把偏远的地方当做边邑”)C.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行李之往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君之所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将焉取之?(代词
本文标题:5烛之武退秦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298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