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造纸印刷 > 5经典背后那些事儿历代文人故事及名作养成记之唐诗
1喚醒智慧!開放心靈!創造夢想!心唤醒·暑期班【学习目标】1、了解不同时期唐代诗文的创作背景2、学习唐代文学中的一些重要篇目【课前准备】1、了解唐诗主要派别及风格2、了解唐代诗人生平背景【学习过程】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唐诗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汉文化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代的诗人非常多,包括: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李商隐、白居易等伟大诗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共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空前绝后的高峰,其中的许多经典之作让人惊叹。唐诗繁荣原因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统一的帝国,并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先进、文明的国家!在唐鼎盛时期不仅物质富庶繁华,而且文化也极其繁荣,诗歌更是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是中华诗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说到唐诗的兴盛的原因,较普遍的看法是:一:唐代社会在发展中解决了很多束缚,在一些政治变革、经济变革取得很大进步,更重要的是‘由门阀仕族拢断政治’局面已基本结束,使老百姓的生活与思想大大解放,从而为诗歌创作开拓了视野、诗歌艺术得到了‘活水源泉’。二:由于经济的普遍提高,给文学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广泛的来源。三:前代文学积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唐代诗人们将前人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才推陈出新,把中华诗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峰。四;唐代采取了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就包括诗、赋,而皇帝也热爱诗歌,必然造成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同时提高了文人的社会地位。五:唐朝的政治比较开明,特别是在宗教和文化上,对儒家、释家、道家都提倡;并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布,这对于人们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各种风格流派的形成,是有益的因素。同时,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因而基本上没有‘文第五讲唐诗2喚醒智慧!開放心靈!創造夢想!字狱’,所以文人胆子都比较大(例如李白遭谗,也就是‘赐金放还而已);文人及诗歌体裁宽广,而反映的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并非是一片颂扬)六:唐朝同邻国与边境各族实行的是经济、文化交流政策;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方面接受西域及外来影响,这些新鲜事物也给诗人们以宽敞良好的艺术熏陶。一、初唐时期代表作家:“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及陈子昂。初唐时期诗人的作品气象万千,雄浑博大,初步扭转文学风气,开辟了新的世界。1、王勃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出身于豪门望族。王勃的作品,明人辑有《王子安集》。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据说他写文章之前,把笔墨纸砚准备好,饮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时人称为腹稿。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乾封初(666)王勃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笔墨游戏的《檄英王鸡》而蜚声朝野。唐高宗认为此篇意于挑拨离间,钦命将他逐出长安。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作为古代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实在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损失。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上)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是王勃在长安时写的,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赠诗。2、陈子昂---唐诗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陈子昂(约659年-700年,一说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遂宁)人。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举进士。因上书言事被武则天赏识,授麟台正字。曾多次上书论政事,官至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继“四杰”而起,他提倡学习“汉魏风骨”,恢复建安时代的诗风。其诗词意激昂,风骨峥嵘,被誉为“诗骨”。他的《登幽州台歌》苍凉辽阔,哀而不伤,被认为是怀古诗的绝唱。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写于公元696年(万岁通天元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3喚醒智慧!開放心靈!創造夢想!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二、盛唐诗坛公元8世纪初,唐王朝出现了所说的“开元盛世”,经济、文化发展到鼎盛。诗歌创作领域也出现大批优秀诗人,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田园诗派”与“边塞诗派”、“浪漫诗派”与“现实诗派”。1、田园诗派(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的后继者)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合称“王孟”特点:题材多山水田园风光、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多五言古诗、五绝、五律。代表作:王维:《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孟浩然:《过故人庄》等(1)王维——最伟大的自然诗人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有《王右丞集》。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厌倦官僚生活,长期隐居,热爱自然,熟悉农村,诗风恬静闲适。王维不少诗歌中有浓厚佛教禅宗意味,以禅入诗,人称“诗佛”。以天宝初为界,王维的思想和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时期:前期积极进取,有政治诗、边塞诗(《使至塞上》);后期隐遁事佛,以山水田园诗为主。另外,王维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一直过着舒适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幸在乱中他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求情,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使至塞上王维(苏教版初中语文七下)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创作背景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2)孟浩然孟浩然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4喚醒智慧!開放心靈!創造夢想!襄阳,他考进士未被录取,也没正式做官,长期漫游和隐居,以山水诗闻名于世。据说孟浩然曾在张九龄官署偶遇唐玄宗。玄宗知道他的诗名,命他朗诵诗作。他诵读了《岁暮归南山》,其中有“不才明主弃”(我缺乏才能,所以圣明的君主不用我)一句,玄宗听了大不高兴,说:“是你不求当官,不是我不让你当官,你怎么能怪我!”2、边塞诗派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特点: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征戍的艰辛,表达对民族和睦的向往情怀。代表作:高适:《燕歌行》《别董大》《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出塞》王之涣:《凉州词》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一个重要的流派,主要原因是这些诗人普遍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激情与梦想。正是这种豪迈的气质,造就了令后人永远仰慕的盛唐辉煌。(1)高适高适(700年—765年),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省衡水)人。世称“高常侍”。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20岁西游长安,功名未就而返。开元20年去蓟北,体验了边塞生活。后漫游梁、宋。天宝三载,与李白、杜甫同游梁园,结下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50岁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这是他生活的转折点,以后仕途遂顺,创作渐稀。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县侯终散常侍,世称“高常侍”。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和称“边塞四诗人”。(2)岑参岑参(约715年—770年),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人称“诗雄”。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5喚醒智慧!開放心靈!創造夢想!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一年,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西安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长安)而写下此诗。(3)王昌龄王昌龄(698年—756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作品有《王昌龄集》。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闾丘晓因忌才而杀害王昌龄,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亡。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该诗悲壮而
本文标题:5经典背后那些事儿历代文人故事及名作养成记之唐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302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