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常见疾病与膳食•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人体慢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膳食选择行为存在密切联系。合理的膳食结构对于预防疾病,乃至促进某些疾病的康复都起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第一节肥胖患者的膳食第二节糖尿病患者的膳食第三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膳食第四节肿瘤患者的膳食肥胖病的膳食营养防治•1998年,专家进行了《中国成年人肥胖的流行特点研究》。采用WHO诊断标准,对我国11省(市)居住5年及5年以上的社区人群进行了调查,发现我国不同省市、不同地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不同,显示出超重和肥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男性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以北京最高,分别为32.58%和4.91%,四川最低分别为13.00%和0.64%;女性则以山东最高,分别为29.89%和7.94%,超重以四川最低,为14.88%,肥胖以浙江最低,为1.36%。以长江为界将11省(市)划分为南方和北方分析发现,北方男性和女性肥胖患病率分别为2.50%和4.40%,显著高于南方的1.25%和1.90%;北方男性和女性超重患病率也显著高于南方。【肥胖的定义】肥胖症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过多,超过机体能量消耗,多余能量转化为脂肪,使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造成的疾病。肥胖病也是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病、糖尿病、脂肪肝等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病因。【判断肥胖病的常用指标】(1)体质指数(BMI)•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国际统一使用的肥胖判断方法,计算公式为:•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kg/m2)•标准:18.5~24.9为正常,25~29.9为超重,大于30为肥胖。•我国近年提出了适合中国居民的判断标准:•正常为18.5~23.9;超重为≥24;肥胖为≥28。【判断肥胖病的常用指标】(2)腰围(WC)•腰围为通过腋中线肋缘与髂前上棘间的中点的径线距离;用来测定脂肪分布异常的指标,腹部脂肪过度积聚危害性最强,称作向心性肥胖。判断标准为:•男性94cm,女性80cm。(3)腰臀比(WHR),臀围为经臀部最隆起处部位测得的距离,腰臀比为腰围与臀围的比值。评价标准•男性0.9、女性0.8,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判断肥胖病的常用指标】(4)理想体重和肥胖度•1)计算公式:•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肥胖度=[(实测体重-理想体重)÷理想体重]×100%•2)肥胖的判定标准:•体重超过理想体重10%为超重;超过20%以上即认为是肥胖;其中超过20%~30%为轻度肥胖;超过30%~50%为中度肥胖;超过50%以上为重度肥胖,超过100%为病态肥胖。【肥胖与膳食营养的关系】体重主要由能量的摄取和消耗两种因素维持,即维持着能量的摄入和消耗的动态平衡是体重稳定的基本条件。如果长期摄取的能量多于消耗的能量,就会发生肥胖。在膳食方面,肥胖与下列两个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肥胖与膳食营养的关系】(1)食物总能量和脂肪摄入过多•摄食过多又称过食。由于摄取的食物过多,即摄入的能量过剩,在体内多余的能量则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于脂肪组织,导致体内脂肪的增加。人体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多主要在出生前3个月、生后第一年和11-13岁三个阶段。【肥胖与膳食营养的关系】(2)不良的进食习惯•长期进食高能量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如蔗糖、含糖饮料和甜点)、高脂肪食物(包括烹调油)和进食速度过快。【肥胖与膳食营养的关系】(3)其他因素•肥胖有高度遗传性,与多基因遗传有关。肥胖双亲后代约70~80%发生肥胖,单亲肥胖后代约40~50%肥胖,正常双亲后代肥胖约10~14%。单卵孪生者同病率亦极高。•生活安定、生活水平提高、劳动强度低、运动减少、生活工作压力大等环境因素也是发生肥胖不可忽视的因素。【肥胖的宣传教育和指导要点】1.广泛开展肥胖的危害和防治意义的群众性宣传教育工作2.宣传肥胖防治的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的科学性,倡导文明生活方式3.宣传饮食营养防治的要点是控制总能量、脂肪摄入量(包括肥肉、荤油和烹调油)、甜食、甜饮料、烟酒;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生活规律、精神情绪稳定、加强体育锻炼等4.社区健康管理的重点是:有肥胖家族史者、孕期体重超重者、出生体重过大或过低者、超重者、经常在外就餐者;已经确诊为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者5.为肥胖者制定操作性强的减肥计划,定期与减肥者沟通计划执行情况,并做好观察记录【肥胖病的饮食管理】肥胖的预防重于治疗,预防效果也大于治疗。一旦患了肥胖应从膳食管理,限制饮食着手,并鼓励和安排一定量的活动。【肥胖病的饮食管理】(1)控制总能量的摄入•一般来说,合适的能量摄入量,即:每天应摄入的总能量(kcal)=理想体重(kg)×(20~25)(kcal/kg)•全天能量的分配:一日三餐,早餐30%、午餐40%、晚餐30%。开始减肥阶段,为解决饥饿问题,可在午餐或早餐中留相当于5%能量的食物.约折合主食25g,在下午加餐。【肥胖病的饮食管理】(2)适当的营养素分配比例•1)供能营养素的能量分配比例。三大供能营养素的分配原则是蛋白质占总热能的20%,脂肪占20%,碳水化合物占60%。在蛋白质的选择中,动物性蛋白质可占总蛋白质的50%左右。动物性食品以鱼、虾等水产品、禽类和瘦肉为好。要减少烹调油,一天不超过25g,适当增加粗杂粮限制甜食、含糖饮料。•2)保证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供给。注意合理的食物选择和搭配。新鲜蔬菜、水果、豆类、牛奶等是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主要来源。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制剂。【肥胖病的饮食管理】3)增加膳食纤维。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最好能保证每天的膳食纤维摄入量为30g左右,相当于500~750g绿叶蔬菜和100g粗杂粮中所含的膳食纤维。4)戒烟酒。5)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和行为。6)烹调方法的选择。应选拌、炖、蒸、焖方法,忌煎、炸、烧、烤、熏等方法。•肥胖应以预防为主,应使人们认识到其危险性而尽可能地使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预防肥胖症应从儿童时期开始,目前,将肥胖理解为“病理环境中的正常生理过程”,肥胖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环境而不是代谢缺陷的“病理”影响或者个体基因的突变。由于遗传因素是不可改变的,因此,必须通过调控生活方式即合理的饮食及适宜的体力活动,来控制体重的上升。【肥胖病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膳食营养防治•与膳食营养有关的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脑卒中。大多以肥胖、高血脂为共同的病因、病理基础,可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调整膳食营养得到防治。•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以体循环动脉压持续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患者由于动脉压持续性升高,引发全身小动脉硬化,从而影响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造成各种严重的后果,成为高血压病的并发症。在高血压的各种并发症中,以心、脑、肾的损害最为显著。中风、肾动脉硬化和尿毒症、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已成为威胁高血压人群生命的高危并发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高血压•在绝大多数患者中,高血压的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1.高血压的诊断和社区管理•1)诊断: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血压水平的定义•理想血压: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正常血压: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5mmHg;•正常高值:•收缩压130~139mmHg,舒张压为85~89mmHg;2)高血压社区管理血压测量及相应随访建议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随访建议14090每年接受复查140~15990~991~2月内复查、接受指导160~179100~1091月内多次复查、指导、治疗≥180≥110立即修正治疗方案密切观察分级/分类Ⅰ级(轻度)Ⅱ级(中度)Ⅲ级(重度)(2)高血压与膳食营养因素的关系•1)钠人群调查发现,随着食盐摄入量的增加可引起血压升高;钠摄入量每降低100mmol/日,高血压者的收缩压下降5.8mmHg,舒张压下降2.5mmHg;血压正常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各下降2.3mmHg和1.4mmHg。•50岁以上的人及家族性高血压者对盐敏感性较正常人高。过多摄入食盐还可改变血压昼高夜低的规律,是老年高血压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2)肥胖。成年人体重增加是导致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随着体重的增加,出现高血压的趋势也增加,尤以20~40岁开始增加体重者危险性最大。•3)酒精。过量饮酒与血压升高有密切关系。•4)钾。低钾饮食是血压升高的因素之一,如同时习惯高盐饮食对血压的影响更大。•5)钙。钙摄入量低可以增强高盐膳食对血压的升高作用。•6)镁。膳食镁与血压呈负相关。素食者通常摄入的镁和膳食纤维含量高,其血压比非素食者倾向低。•7)脂类。脂肪摄入过多可引起肥胖,过多脂肪可引起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相继引起高血压。•8)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能减少脂肪吸收,减轻体重,间接辅助降压。(3)高血压的膳食营养防治•高血压的防治包括合理饮食、改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习惯,以及药物控制,以达到减少高血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高血压的日常调养法则可概括为以下32字:•饮食调理方面:平衡膳食、食物多样、低盐低脂、补钾排钠•生活习惯方面:规律作息、保持愉悦、戒烟少酒、适量运动•1)减体重。体重减轻10%为大多数治疗方案的目标。•2)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吃饭要细嚼慢咽、少吃或不吃零食,如巧克力、炸薯片、甜点等。•3)减少食盐摄入量。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g为宜。包括食盐、酱油、味精、咸菜、咸鱼、咸肉、酱菜等。•4)减少脂肪摄入量。减少食用烹调油,肥肉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非常丰富,应避免食用。•5)适量增加富含钾和钙的食物,最好每天至少食用250ml奶。•6)多吃蔬菜和水果,每天食用不少于500g蔬菜和200g水果。•7)限制饮酒,过量饮酒会增加患高血压卒中的危险,而且饮酒可降低降压药物的疗效。•8)增加体力活动。•高脂血症(hyperlipoidemia)是指血脂水平过高,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血脂水平与遗传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种族人群和饮食情况下的血脂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西方男性的平均胆固醇水平为5.4mmol/L,而日本男性相对较低,仅为4.3mmol/L。我国人群的胆固醇水平亦低于欧美人群,平均为3.8~5.14mmol/L高脂血症1.高脂血症的诊断•主要根据血浆(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甘油三酯,TG)水平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进行诊断,见下表。高脂血症的诊断指标判断血浆TC血浆TGmmol/Lmg/Lmmol/Lmg/L合适水平<5.2<2000<1.7<1500临界高值5.23~5.692010~21902.3~4.5(1.7-2.25)2000~4000(1500-1999)高脂血症>5.72>2200>1.7(>2.25)>1500(>2000)低HDL-C血症<0.91<350(2)膳食营养因素对血脂代谢的影响•1)膳食脂肪和脂肪酸。高脂肪膳食可升高血脂,不同脂肪酸对血脂的影响也不同。•①饱和脂肪酸可以显著升高血浆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②单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作用,同时可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③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n-6的亚油酸和n-3的α-亚麻酸(ALA)以及长链的EPA和DHA。可使血浆中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并且不会升高TG。•④反式脂肪酸。如人造黄油,可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HDL-C降低。•2)碳水化合物。进食大量糖类,缺乏纤维素的双糖或单糖类,可使血清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碳水化合物还可使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3)膳食纤维。可降低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溶性膳食纤维比不溶性膳食纤维的作用更强,前者主要存在于大麦、燕麦、豆类、水果中。•4)矿物元素•①镁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
本文标题:6常见疾病与膳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312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