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优秀论文-浅析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析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摘要: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指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价值、追求、理想、信念等。中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内在品质。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国家教育部曾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课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鉴于中职学生的特殊性和社会对中职院校的需求,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相结合是我们对中职语文教育的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是,是着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的认识和再认识的学习,这只是揭示了语文的外在作用、外在价值和外在的意义。而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则重视学生精神的培养,是学生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的学习,这揭示了语文的内在作用、内在价值和内在的意义。语文的人文性教育,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和能力,也让学生实现了自我成长,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了生命力和创造力。1现阶段,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源的局限性,中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额不足:一、文化水平低,人文知识少在一般情况下,中职院校的学校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比较低的,学习基础十分的薄弱,对自己的控制能力也比较差劲。到了职业学校以后,大部分学生不能从中考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不能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成绩优异的重要性,当然,职校的学习模式和他们以前接触的教学模式不一样,使得他们一时之间难以适应。即使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他们适应了,但如果一旦学习上遇到了麻烦,他们就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懒散,例如经常不遵守学校纪律,上课时自己如果对老师讲的内容感兴趣就听一下,如果不感兴趣就直接趴在座位上睡大觉,有的甚至同桌之间互相聊天,玩手机游戏。老师布置的作业,基本上不做,厌学情绪非常地严重。这就导致他们的文化知识跟不上,文化知识不足,人文基础就会更加地薄弱。有些学生阅读的能力竟然比不上中小学生。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文化课堂上的种种表现,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学不好”是比较重要的原因。“学不好”,使得中职院校的学生在让他们感觉漫长的文化课上,因为听不懂老师讲什么而痛苦煎熬,从而表现出种种让老师非常头痛的现象。从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的负担来讲,他们的负担相比普通高中而言,并不是很重,甚至比普通高中要轻松很多。学生在学校里2感到压力、感到烦闷枯燥、感到心情沉重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文化课。文化课的压力并不是指文化课的数量多,而是学生听不懂,听不懂导致学不会,老师管不住,管不住导致教不会。换句话说,学生的压力主要源自文化课堂上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感觉到的只是难以忍受;老师的压力则主要源自课堂秩序不容易控制,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提高,劳动付出了却不能得到回报。二、自卑心理重,抗挫能力弱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觉和失落的情绪,从初中进入到全新的生活环境后既没有压力也没有较强的学习生活的动力,又缺乏中学老师那样严格的管教和说服,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前途感到不安与渺茫,迷失了自己前进的正确的方向,从而放任自流,虚度宝贵的光阴。很大一部分中职院校学生由于自己控制约束自己的能力较弱,贪图玩乐并且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成绩普遍较为落后。进入职业院校前,他们多数都是班里的落后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批判、同学的嘲笑和家长的斥责,总是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存在着很严重的自卑情绪;进入新的环境--职业院校后人为地把自己关闭在自己的生活圈子内,求知的欲望不高,上进心也不是很强,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过日子,甚至有的自暴自弃,开始放纵自己。尽管职业院校的老师对他们做了反复细致耐心的思想教育工作,学生们从某种程度上逐渐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但是因为他们的学习基础太薄3弱和心理上的某些障碍不能有效排除,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始终不能很明显地提高。为了给他人留下体面、能干、智慧的好的印象,中职院校的学生往往用防御的机制来掩饰自卑心理的外在表露,故意给他人制造“自信”的假象。①掩耳盗铃:不愿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也不愿意自己的不足之处被他人发现或者指出来,总是把缺点掩盖起来。②自暴自弃:害怕失败而避免采取有效的实际行动,连尝试的勇气也逐渐丧失了;暗地里常常拿着自己的短处和同学们的长处进行不公正的比较,结果发现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导致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③退避三舍:面对学校的各种活动不愿意参加,而是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或者是自己周围几个朋友的生活圈内,不愿意和更多的学生进行交流。恰如其分的自我评价或许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心理健康的那些人他们的自我评价和实际情况差不多,但是心理冲突者的自我评价往往偏离实际情况比较远,不是评价太高,就是评价太低,过高容易表现为自高自大,过低容易表现为自暴自弃。自卑感会使人因害怕失败而退缩,但是也能使人奋发前进,因此中职生要勇敢发现它并承认它的现实存在,将其转化成通向成功的桥梁,从而实现自己人生的远大目标。三、缺少理想信念,人文素养缺失相当一部分中职院校的学生认为读中职院校代表着自己曾将的理想破灭了,今后只求能够学到一门技术,找到一口饭吃。因4此对于将来能给自己带来切身利益的专业课他们能够认真对待,而对于那些文化课则敷衍了事。由于忽视了人文知识的学习和自己人文素质的提升,导致他们缺乏理想和信念,没有了进取的心情和成才的志向,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在学校里生活。一方面,社会的快速发展,会给人们的世界观念、人生观念、价值观念带来深刻的变化,也必然对中职学生的理想形成产生巨大的甚至是不好的影响。还有,在改革开放观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在个人主义、崇拜金钱主义、读书没用等思想的影响之下,中职院校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想信念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虽然大部分中职生的理想信念是积极地、正确的、崇高的、健康的,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比如说他们有较为远大的社会理想,能把自己的发展同祖国的发展变化联系在一起,对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充满了信心。但是,正是由于我们处在这样一个较为特别的时代,社会上流行着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也因为东西方经济的交流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从其他国家传入的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对我们学生的信念产生了相对消极的影响,使得他们对自己该如何做显得比较迷茫,在没有人指给他们明确的方向的时候,他们容易一不小心走入理想信念的误区。中职院校的学生正处在生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在这段时间内,他们的身体发展基本上趋于完全,即他们的生理结构和机能以及其本能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显著地变化他们的大脑机能也在这段时间内不断的得到提高。同时,随着他们生理水平的不断5提高发展,他们的知识也在逐渐增多,更重要的就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将初步形成。但是现在很多的青少年都轻视体力劳动,思想上存在着好吃懒做的不好因素,正是这些问题影响了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念。既然这样,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如何充分去挖掘语文课程的人文化的功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改进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新课标的改革已推行了多年并且改革程度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不再只是单纯地传授枯燥的知识,而是更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在目的上,不再只是让学生应付考试,而是注重对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何从学生出发,创造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里的课堂,是新时期老师所面临的严峻的课题。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来发展学校的内涵,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方法,也是未来的一种必然被采取的学习模式。只有学生对自己即将要学的感兴趣、充满了好奇心,才能主动地去接近知识、了解知识、掌握知识,进而学会运用已学到的知识。课前老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给同学们放一段歌曲、讲一个故事或者是放一部电影等,这些都能将学生带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优美的环境中去。例如,学习文章《林黛玉进贾府》时,文章中有很多对人物服饰、外貌的描写,如果是单纯的读课文,学6生们可能体会不到这种美,这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学生们边看文字边看视频,很快就能将文章中所写的形成图片深深地印在脑海中。二、阅读文化经典,充实人文知识文学作品有巨大的魅力,这是许多已经成为文学大师的人所共同认可的。巴金曾说过:“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大量的养料。文学作品用具体的形象打动了我的心,把我的思想引到较高的境界。优秀的作品给了我生活的勇气,使我看到理想的光辉。”教师在教学的课余时间要做到与书本做朋友,与大师做朋友,与经典文学作品多交流,这样可以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理念,影响教师的教学手段。作家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往往透露出一种坚定的对人类未来的美好的信念和对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大多数文学作品更倾向于关注弱势群体。因而,经典作品不但因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矛盾与冲突和创造了真实的形象、完美的艺术形式而具有历史的认识意义和审美的魅力,还因为作家本身的崇高的理想和情感,使自己笔下的艺术形象,蕴涵一种冲击读者心灵的思想力量,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熏陶,也变得崇高起来,内心更加善良和优美。这样的作品产生一种不仅表现民族灵魂,也铸造民族灵魂的伟大作用。我们读屈原的《离骚》,会为诗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面对困难绝不屈服勇敢前进的进取精神所感染。我们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缝席上见赠》,会为诗人“沉舟7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豁达胸襟所激动,虽然诗人自己屡遭贬谪,但看到新人辈出也令他欣慰。我们读曹禺的《雷雨》,不仅会对鲁侍萍、鲁四凤的悲惨命运产生深深的同情,对周朴园那说不清楚的忏悔也带有些许的理解。正是在这些伟大的作家的创作中,我们看到了两种深深的内涵,一种内涵就是他们所要表达的正是他们那个时代所发生着的,一种则深刻的多,它超越了时代发展的现状,具有普遍的永恒的意义,这就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因为它是永远具鲜活的生命的,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解释的。三、解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时,我们往往会对作品中的人物印象较深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经典文学作品都是小说。仅仅对人物有印象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能力,尤其是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自己所处的时代来进行解读。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是值得任何一个时代的读者去阅读的。那些带着作者感情的人物——比如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许小寒都是民国初年上海病态社会中极富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是特定时期、特定人物的特定心理反映。他们都是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的,为我们后人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线索。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经典作品不但要大致去读,还要做到细读精读。草草浏览也会得益,而只有精8读,反复读多遍,细细体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当然,读经典作品的目的不在于模仿,而在从中得到思想与艺术的营养,得到创新的启示。毕竟文学创作的价值不在重复前人,而在超越前人。语文教材中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重要作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提高和塑造,对学生今后和将来的工作、家庭、生活必将会产生极大和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1]林少龙.论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文教资料;2011,(19).[2]何晓瑞.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成功(教育);2012,(08).[3]张宪颖.试论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课程研究;2010(10):201.[4]龚丽鹏.浅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新闻天地(论文版);2008年02期
本文标题:优秀论文-浅析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335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