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宁夏建设领域推广使用技术与产品目录(2016)一、建筑节地与室外环境序号技术与产品名称主要性能和技术指标推广应用范围生效时间(一)土地利用1建设项目选址技术建筑的选址不应当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各类保护区,必须符合所在地的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的建设控制要求,包括:国务院发布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及建设部发布的《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各类建设项目自公告发布之日起实施2建筑规划设计节地技术合理确定建筑布局及规模、建筑形体与间距,提倡建筑公共空间和设施共享,避免形成不必要的高大空间和无功能空间,减少过渡空间和辅助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建筑规划设计3建设场地自然地质灾害安全性评价技术洪涝、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塌陷区等自然地质灾害对建筑场地会造成毁灭性破坏。采用建设场地安全性评价技术,能够合理避让存在自然地质灾害的场地,制定其应对措施,保障建设场地的安全性。场地防洪设计应符合《防洪标准》GB50201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的规定;抗震防灾设计应符合《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及《建设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要求。建设场地安全性评价4建设场地土壤放射性污染检测技术氡是存在于土壤中的放射性有害物质,会对人体产生极大伤害。新建、扩建的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前,采用建设场地土壤放射性污染检测技术,对工程所在区域或建设场地的土壤中氡浓度或土壤氡析出率进行测定,按照测定结果确定建设选址和危险源避让措施。土壤中的氡浓度应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规定。建设场地安全性评价5建设场地电磁辐射测定技术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剂量的电磁辐射下,会产生多种疾病。采用建设场地电磁辐射测定技术,对建设场地内的电磁辐射强度进行测定,针对测定结果采取措施规避电磁辐射的影响。场地电磁辐射本底剂量水平应符合《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的要求。建设场地安全性评价6各类绿地的规划设计技术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植物配置应能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绿化,选用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植物,并与室外休闲活动场地、广场、停车场等硬质场地相结合。绿地率应达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的相关要求。室外环境规划设计同上7建筑日照模拟分析技术建筑日照模拟分析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日照分析软件,对规划设计的建筑日照效果进行模拟和检验。建筑日照的规划设计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的规定。建筑布局应当使所有建筑都符合相关日照标准;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设施不应使相邻建筑原有日照标准降低;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建筑规划设计(二)地下空间8地下空间利用技术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城市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措施之一,地下空间可作为车库、机房、公共服务设施、超市、储藏等使用,其开发利用应与地上建筑及其他城市空间紧密结合,统一规划,满足安全、卫生、便利等要求。地下空间利用自公告发布之日起实施9综合地下管廊技术为了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节约市政建设用地,应使热力、燃气、供水、供电、通讯等管线进入综合地下管廊。地下管廊设有专门的吊装口、检修口、检测系统、通风系统、排水系统和照明系统,并为检修、维护、增容等预留操作空间和交通空间。应符合《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383的规定。市政配套工程10箱式变压器供配电技术箱式变压器的工厂预制化程度高,占地小,易于隐蔽,安装和运行管理方便,工程投资省。产品性能应达到有关技术标准要求。市政配套工程及居住区供配电(三)室外环境11城市景观及建筑物亮化技术城市景观及建筑物亮化技术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照明规划设计,采用节能、环保、安全和性能稳定的照明产品,实施高效的运行维护与管理,体现绿色照明要求。内容包括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应符合《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及《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2008等相关规定。城市景观及建筑物12室外光环境评价与优化技术白天室外光污染主要来自玻璃幕墙,玻璃幕墙的有害光反射对人引起视觉累积损害,因此按照《玻璃幕墙光学性能》GB/T18091-2000的规定,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夜间室外光污染主要来自建筑亮化,因此要求室外夜间照明应满足《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2008的各项规定。建筑室外环境规划设计自公告发布之日起实施13室外声环境评价与优化技术控制室外噪声的主要措施包括:在对场地周围环境噪声进行调研、监测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防噪、降噪方案;在总平面规划时,注意噪声源及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合理布局;采用隔离或降噪措施,减少环境噪声干扰。室外噪声应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有关规定。建筑室外环境规划设计14室外风环境评价与优化技术室外风环境应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室外风环境评价与优化技术是通过计算机风环境分析软件,对规划设计的风环境效果进行模拟,并利用流体动力学(CFD)原理计算不同季节典型风向与风速。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季节风环境效果,加以优化。建筑室外环境规划设计15室外热环境评价与优化技术室外热环境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夏季。为了使人们在夏季有一个较舒适的户外活动环境,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构筑物遮阳和树木遮荫的覆盖率;提高道路路面和建筑屋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率;减少夏季空调室外机及冷却塔直接排热等。建筑室外环境规划设计16热岛强度模拟分析技术城市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可以判断夏季典型日(夏至日或大暑日)的日平均热岛强度,并应达到不高于1.5℃的要求。建筑室外热岛强度模拟分析可得到建筑室外温度分布情况,以此辅助建筑景观设计。建筑室外环境规划设计(四)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17场地交通综合治理技术合理确定场地出入口位置及与公共交通站点的距离,场地内配置相应的机动车和自行车停车设施及公共租赁自行车服务站点,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提倡绿色出行。场地交通组织设计18机械式立体停车技术由搬运和停放汽车的成套机械设备及运行控制系统组成,可设置在室外、室内或地上、地下。根据占地面积、布置方式、操作性能和自动化程度等要求选择停车形式。主要有升降横移式、巷道堆垛式、垂直电梯式和垂直升降门式等。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和设计规范的规定。用地较紧张的地区停车场同上19场地无障碍设计技术无障碍设计是绿色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各类人群方便、安全出行的基本设施。建筑场地与外部人行系统的连接是目前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薄弱环节,其无障碍设施建设应纳入城市无障碍系统。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要求。建设场地无障碍规划设计20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化建设技术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都需要公共服务设施加以配套,要采取布点合理、合并设置、协调互补、开放共享的网络化技术,节约集约土地,减少重复建设,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利用效率。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的相关规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五)场地生态保护21场地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技术建设项目应充分利用场地原有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开发建设过程对场地及周边环境生态系统的改变,包括原有水体和植被,特别是大型乔木。在建设过程中确需改造场地时,应在工程结束后及时采取生态恢复措施。建设场地生态保护自公告发布之日起实施22植物选配与种植管护技术绿化是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应选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采用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绿化。大面积的草坪不但维护费用昂贵,生态效果也不理想。乡土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可提高植物的存活率,有效降低维护费用。用于调蓄雨水的绿地,其覆盖植被应有很好的耐旱、耐涝性能和较小的浇灌需求。绿化种植规划设计23屋面种植技术屋顶绿化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作用,减少建筑能耗;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滞尘效果显著;有效截留雨水,减小雨水径流等特点。一般分为简单式屋顶绿化、花园式屋顶绿化。屋顶绿化材料的选择应遵循生态、环保、安全、经济和生物多样性原则。相关标准有《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种植屋面用耐根穿刺防水卷材》JC/T251。绿化种植规划设计24垂直绿化技术垂直绿化是在立体空间进行绿化。利用檐、墙、杆、栏等栽种藤本植物、攀缘植物和垂吊植物,能遮挡太阳辐射,改善外墙保温隔热性能,美化环境,增加建筑物的艺术效果。冬季植物落叶后可避免遮挡阳光,适合在建筑的向阳面低处种植。绿化种植规划设计(六)海绵城市专项技术25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技术根据降雨、气象、土壤、水资源等因素,采用源头消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低影响开发措施(LID),综合考虑蓄、滞、渗、净、用、排等多种措施组合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方案。结合城市内涝风险评估,优先从源头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合理布局城市涝水行泄通道、雨水调蓄设施,控制雨水径流和径流污染,资源化利用雨水。应符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的要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设计自公告发布之日起实施26雨水利用专项规划技术按城市规划的要求,明确规划场地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合理组织地表径流,统筹协调开发场地内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布局和竖向,使地块及道路径流有组织地汇入周边绿地系统和城市水系,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应符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的要求。城市低影响开发(LID)规划设计27低影响雨水系统设计技术建筑屋面、小区路面、城市绿地、广场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城市绿地内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消纳自身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并衔接区域内的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提高区域内涝防治能力。应符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公园设计规范》CJJ48的要求。城市低影响开发(LID)规划设计28室外透水地面应用技术增强地面透水能力,可缓解室外气温升高和气候干燥状况,降低热岛效应,有效控制场地雨水的尖峰径流量,增加场地雨水与地下水涵养,减轻排水系统负荷。透水地面包括自然裸露地面、绿地、镂空面积大于等于40%的铺地、透水铺装等。相关产品标准有:《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GB/T25993、《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城市低影响开发(LID)场地径流系统控制29雨水设施植物配置技术生物滞留设施、塘与湿地、植草沟、植被缓冲带、屋顶绿化等的植物配置,按植物净化、滞留、促渗、低维护、观赏价值五方面的特性,优先选用乡土植物和引种成功的外来植物,兼顾生态、美化、游憩等功能。应满足《公园设计规范》CJJ48的要求。城市低影响开发(LID)二、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序号技术与产品名称主要性能和技术指标推广应用范围生效时间(一)外墙保温技术30外墙自保温节能系统由预制保温墙体或者具有较高保温性能砌体材料组成,能够实现围护结构与保温一体化要求,达到与建筑同寿命。执行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64/52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民用建筑自公告发布之日起实施31CL建筑外墙保温系统由CL墙板、实体剪力墙等组成,或在现场安装预制的CL网架(中间夹聚苯板),后浇注混凝土形成“复合墙体”,构成集保温与结构一体的建筑体系。执行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64/52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复合保温钢筋焊接网架混凝土剪力墙(CL建筑体系)技术规程》DB64/T689-2011
本文标题:2016技术公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360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