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教师用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华文明的鼎盛内容概括:科举制,重要科技成就,三省六部制,各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选修部分人物评价之唐玄宗等【复习策略】1.准确掌握知识: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偶尔会出现主观题,但均与其他知识点放在一起设计,作为其中的一个提问出现,并且主要集中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三年来对选择题的考查基本上都设计了情景材料,非常灵活,这就要求考生应该非常熟悉教材的知识点,特别是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对知识的纵横联系。因此,考生复习时除了要勤于记忆,牢牢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外,还要理解、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整合主要知识点。2.政治上,宋元时期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演变的时期,无论是中央制度还是地方制度都有重要的建树。经济上,小农经济繁荣,手工业商业发展。思想上,理学产生发展。科技文化上,科学技术等成就卓著,宋词、元曲等辉煌灿烂。这一专题的复习,首先要把握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即封建社会的中间阶段,各项政治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损益,其他经济文化上也在继续发展。第二,要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联系起来。如宋词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相联系。另外此专题要特别强调文言史料的阅读理解、提取归纳等能力。【考点预测】由于高考不回避重点热点,所以三省六部制、曲辕犁和筒车,唐朝城市的坊市制、唐太宗时期的政治、唐朝的科技、文学、书法等考点依然是2014年高考考查的重点,特别是本阶段考点从纵向发展阶段上来说该专题知识几乎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完善时期,文化和科技是中国文化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这些更容易成为命题的热点。选官制度中应注意科举制,今年考纲新增加的内容。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代的行省制;宋元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宋明时期的理学;宋代的科技成就、宋词、宋代书法、绘画;元曲。【知识整合】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中原屡遭战乱,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而南方相对安定,大量南迁的农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他们与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农民,共同开发江南,从而使南方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并迅速赶上了北方,南北经济趋向平衡。这一时期,思想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文学别具风格,石窟艺术兴盛,书法和绘画有了发展,中国文化再次得到多角度的发展和深化。隋唐(581~907年)隋、唐是我国历史上两个极为重要的统一的封建王朝。隋唐时期进行制度革新,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大大完善了中央政治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是重要的经济制度。科举制是影响深远的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举措对后世有重要影响。隋唐时期封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业产量提高,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繁荣,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富裕局面,人们的社会生活也丰富多彩。此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与封建政治、经济的发展相适应,隋唐文化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科学技术走在世界前列,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书法、绘画成就卓著,音乐、舞蹈、思想、宗教、教育全面发展。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是唐文化的突出特点。博大精深的唐文化,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和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五代十国是唐代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是纷乱割据时期,但也出现了统一的趋势。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结束了长期的藩镇割据局面,但没有形成全国性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元朝建立了疆域空前的大帝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统一。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统一发展时期,大大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在对外关系方面具有开放性和世界性的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时期,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城市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兴盛,封建经济又进入一个高峰时期。中国科技有了突出发展,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此时。理学的产生、宋词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成为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突出的成就。考点1、物质文明一、魏晋南北朝、隋唐1.农业(1)耕作技术:①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表明我国犁耕已相当完善。(2)灌溉工具:①曹魏时的翻车。②唐代的筒车。(3)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从历史的眼光看,是小农经济蓬勃发展的必然现象,传统农业正是在这种矛盾中创造出骄人业绩来的。2.手工业(1)冶铁: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2)制瓷业:①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②自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③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并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3)丝织业:唐代技术精湛。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弹、纺、织”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3.商业(1)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商业不发达、不稳定。(2)隋唐时,都市商业繁荣,市坊制度,出现柜坊、飞钱,“扬一益二”;农村集市兴起;对外贸易发达,唐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等。(3).宋元商品经济空前繁荣(1)宋代: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②宋代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③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④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其中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2)元代: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的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4.对外贸易(1)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收入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2)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考点2、政治文明一、魏晋南北朝、隋唐政治制度的创新1.三省六部制(1)概况:①隋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②唐朝时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相权一分为三,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职权: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诏令,是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各项诏敕和政策。(3)作用:三省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限制相权,加强君权的做法。2.选官制度:科举制(1)概况:隋文帝设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2)作用:①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科举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3.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了很多藩镇,其长官节度使控制着地方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危害一直持续至宋初。二、宋元政治制度的完善与创新1.强化中央集权(1)宋朝:①军事上,收兵权,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上,由中央掌控大部分的地方赋税。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来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集中军权(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削夺节度使实权设枢密院,与统军将帅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内外相制”集中行政权(削实权)中央:分散相权参知政事:分行政权枢密使:分军权三司使:分财政权地方:文官任知州通判监督知州集中财权(制钱谷):设转运使(2)元代: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设立行省制。这一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考点3、精神文明一、魏晋南北朝、隋唐1.思想(1)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面临严重挑战。(2)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3)唐朝时,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2.科技(1)唐朝时,发明了雕板印刷术,《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板印刷品。(2)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火药,唐末火药应用于战争。(3)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3.主流文学——唐诗(1)初唐:王勃、陈子昂。(2)盛唐: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李白和杜甫使盛唐诗坛大放异彩,诗仙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诗圣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被誉为“诗史”。(3)中唐: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要反映民间疾苦。(4)晚唐:杜牧和李商隐。4.书法(象形文字—篆体—隶书—楷书—行书—草书)(1)魏晋前是书法的自发阶段,魏晋后书法发展到自觉阶段,书法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真正成为一门艺术。(2)楷书:①概况: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唐代楷书步入盛世。②特点: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③名家:魏晋的钟繇、王羲之,唐朝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3)草书:①特点: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②名家: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4)行书:①特点: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雅俗共赏。②名家: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二、宋元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1、思想北宋时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其中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朱熹,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主要内容:①“理气论”(客观唯心论):理和气不可分离。②把理气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③“心性论”:性无不善,情应当从善,人应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2.科技(1)宋朝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2)宋代指南针用于航海。(3)宋代火药用于军事,并出现管形火器,开创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3.文学(1)词是宋代文学发展的标志。苏轼创立豪放派,南宋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词风,柳永和李清照则是婉约派的主要代表。(2)随着城市的发展,世俗文学也迅速兴起。宋代的话本对后世小说和戏剧很有影响,元曲则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3.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重难点解析】1.隋唐文明高度发展的原因(1)政治上:在隋唐王朝完成统一的基础上,通过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通过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2)经济上: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均田制等农业政策,曲辕犁、筒车等工具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手工业、商业政策相对宽松,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3)思想上:在“兼容并蓄”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吸收外来先进的手工业生产技术、艺术形式,在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宗教、文学、艺术全面繁荣。2.唐太宗的功绩和评价3、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比较(1)不同点:①时代:分封制,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战国到元朝以前的封建社会;行省制,元朝以后。②与中央的关系: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有相对的独立性;郡县制,是中央下属的行政机构,官员由皇帝任免,直属于中央;行省制,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③作用和影响:分封制,前期起到积极作用,如使西周疆域扩大,统治巩固,但是,因为有较大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国家分裂战乱,破坏统一。郡县制和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积极作用明显。(2)相用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实行目的都是为巩固统一;都产生过积极作用。4.宋元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因素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民族文化的交融;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哲学的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科举制度的发展带动文化教育的
本文标题: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教师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362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