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4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一及答案
(新课标卷)2014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一及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班级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代山水诗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毛志成当今画家们用国画手法创作的山水画,仍不乏传薪者。而诗人写的山水诗,即以专门写山水、写自然风光为主要情趣的诗,却日见其少,近于绝迹。连作家写的小说、散文,其中涉及的情景也主要是写人,写事,乃至写建筑的景观,而涉及自然风光(尤其是山水风光)的文字则少之又少,很多读者看到写自然风光的段落,也往往略过不读,因为感觉与“故事”没什么太大关系。殊不知,古代中国曾是写山、写水、写自然风光的大国,而且天下无双。从某种意义上说,倘若没有涉及过山水的吟咏和创作,一个文人就很难称其为“文人”。中国古代的大诗人,几乎无一例外地写过赞美山水的名篇、名句。中国古代诗人写的山水诗,那种将山与水视为浑然一体、相互共融且又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特别是将视觉感受升华为考究的精美辞章,这在外国是罕见的。李白诗中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陆游诗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弃疾词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袁枚诗中的“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等等,均为脍炙人口的咏山水名句,而其中最能显示“中国特色”之处,就是写山同样关注水,写水同样关注山。中国古代所说的“诗情画意”,山水情、山水意占的比重太大了。外国也有写山写水的诗,但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专门以“山水诗”命名的门类。其中的原因,很值得研究。外国(尤其是西方)诗人对山的审视,大都是对孤立而巨大的岩体的观察和感触,而且大都属于“三维审美序列”,视线所及脱不出山的长、宽、高的范围。而中国诗人对山的审美,首先关注的是山体上繁衍的生命物种,如花草、树木、鸟兽、昆虫等等。也就是说,中国诗人关注的不是孤立的山峰、山巅,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山的生态圈,这样的审美,光是立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去感受山的长、宽、高是不成的,必须要长时间地“游”才行,这就叫“四维审美序列”。总之,中国诗人眼中的山是有生命的山,是有活力的山,是被人用文化浸润的山。中国古代诗人笔下的水,显示出这样一种感触:它是一切生命之母,也是人类文明的襁褓。《诗经》开篇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将河、洲、鸠、君子、淑女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也是将自然景观和人文品位的有机结合,这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中国诗人对山水诗的独特贡献,大概与中国古代文明长期属于农业文明有关,人们对山对水都有一份独特的感情。在我看来,要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山水诗也应算是其一,而且到了应当拯救的时候。今天的中国诗人、文人中,还有多少愿写、会写、善写山水诗?太少了,现在喜欢游山玩水的大有人在,但绝大多数只是为了满足消费和娱乐快感,对山水本身的感悟很浅很淡,乃至根本想不到去感悟山水。须知,爱山爱水是人类的一种高品位的感情。当然,我不是农业文明的迷恋者,而是工业文明、商业文明的尊重者。但对今天的诗人,我仍有两种希望:一、反刍一下中国古代山水诗的美好情趣和文采;二、写出有中国山水之意的佳作。(选自《渤海早报》)1.下面不属于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山水诗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接理由的一项是()A.当今诗人写的山水诗,即以专门写山水、写自然风光为主要情趣的诗,日见其少,近于绝迹。B.古代中国曾是写山、写水、写自然风光的大国,而且天下无双。而且中国古代的大诗人,几乎无一例外地写过赞美山水的名篇、名句。C.中国古代诗人写的山水诗,将山与水视为浑然一体、相互共融且又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特别是将视觉感受升华为考究的精美辞章,这在外国是罕见的。D.中国古代诗人眼中的山是有生命的山,是有活力的山,是被人用文化浸润的山。中国古代诗人笔下的水,赋予了它是一切生命之母,也是人类文明的襁褓的感触。2.下面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山水诗中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咏山水名句,写山同样关注水,写水同样关注山,这可以说最能显示“中国特色”之处。B.外国(尤其是西方)诗人对山的审视,大都属于“三维审美序列”,在于他们大都是对孤立而巨大的岩体的观察和感触,而且视线所及脱不出山的长、宽、高的范围。C.中国古代诗人对山的审美,属于“四维审美序列”,是由于他们不光是立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去感受山的长、宽、高,而是长时间地“游”出来的心灵感悟。D.由于中国古代文明长期属于农业文明,所以人们对山对水都有一份独特的感情,这就有了中国古代诗人对山水诗的独特贡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一段写当今画家和当今小说、散文的事例,是为了强调中国古代山水诗是一种该拯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B.作者认为,在古代中国,倘若没有涉及过山水的吟咏和创作,一个文人就很难称其为“文人”。进一步说明中国古代山水诗曾经多么辉煌。C.作者说爱山爱水是人类的一种高品位的感情,是针对现在很多人喜欢游山玩水,却不愿意去感悟山水的普遍现象而发的深沉感慨。D.作者在文末提出的两点希望,出自对中国古代山水诗这种举世无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感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郭嘉传[晋]陈寿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先是时,颍川戏志才(人名),筹划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太祖乃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虏卒闻太祖至,惶怖合战。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尚及兄熙走辽东。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谥曰贞侯。子奕嗣。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奕为太子文学,早薨。子深嗣。深薨,子猎嗣。(节选自《三国志》)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智者审于量主审:审查B.欲与共济天下大难济:拯救C.因其无备因:趁着D.难以趣利趣:同“取”,取得。得到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的一组是()(3分)①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②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③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④且彼闻之,必为备⑤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⑥每有大议,临敌制变。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⑤⑥D.③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郭嘉具有远见卓识。比如郭嘉拜见袁绍,经过观察和分析,认为袁绍的性格决定他不可能成就王霸大业,毅然离开袁绍。B.曹操征讨乌丸时,许多人担心刘表会派刘备袭击许都;郭嘉通过对各方情况的分析,认为曹公用不着担心。事实证明了郭嘉的判断。C.郭嘉劝曹操征乌丸要兵贵神速,轻装兼程前行;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直捣蹋顿的大本营,斩杀了蹋顿及袁尚袁熙以下许多将领。D.郭嘉死后,曹操十分悲痛,亲自为其治丧,并上表朝廷,赞其功绩,追加俸禄,又让其子孙承袭。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5分)(2)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声声慢秋声蒋捷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注】蒋捷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生卒年不详。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随即宋亡,诗人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其气节为时人所称。8.题为“秋声”,全词描写了哪些秋声?这些声音渲染了怎样的意境?(5分)9.词的下阕为什么从元军军营里传来的声音写起?写蛩声(蟋蟀声)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荀子《劝学》)(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3),塞上风云接地阴。,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老屋听秋刘来堂久居城里的喧嚣,对季节的感觉本来迟钝,加之每天从睁眼到合眼都在为饭碗忙碌,是不会有什么过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偶尔像“诗人”,激活几颗悲喜愁怨的细胞,往往是在回家,走近那百里之外,送走我童年、青年,伴着母亲六十、七十、八十越来越旧的老院子、旧房子和弯枣树。这次回家两件事:一是“十月一”要扫墓上上坟;二是冬天马上要来了,给老母亲平安越冬做做准备。一阵寒流,几行雁阵,给周围的一切都染上了浓浓的秋意,回家的路自然也不例外:农家秋播的繁忙早已过去,棉田的颜色已变得暗紫,几垄懒割的玉米棵,叶子在秋风中飘摇,路边的杂草已全部失去水泽,白杨树上的叶子在一片一片地飘落……唯一的例外,是那片片刚播种不久的麦田,已经有了许多绿意,似乎在对季节进行着顽强抗争和挑衅——其实是无助的,冀东南这片操劳了多半年的土地行将冬眠,不过是早天晚天而已!老家老屋,一院树、一群鸡和一只比读高中的女儿年龄还要大的老鹅是其典型的生态特征。每趟回家,离门口很远的时候老鹅那嘶哑的叫声就隔墙传来,然后是微抬着翅一晃一晃,领着耳聋眼花的老母亲迎出门来……院落,在晚秋时节有几分萧条:那棵弯枣树,叶子已稀疏发黄,枝杈上长长地吊了两串母亲自种的红辣椒;西窗台前的石榴树,无精打采的叶间还挂着五六个红得发紫的石榴,是奶奶给孙女专门留下的,这次就要摘走;母亲用篱笆圈起的小菜园,葱葱郁郁的景象已经消失,茄棵、柿棵还在那儿勉强地长着;挂在篱笆上的扁豆秧,细细的蔓子已经裸露出来,间或有一两小扁豆顶着发蔫的紫花;半院子的北瓜蔓,叶子已全部落尽,只有两个干黄的老瓜种还连在上边,院内的其他物种,在晚秋夕阳下都无一不疲态尽显。
本文标题:2014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一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368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