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2014惠州四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惠州市2014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鏖战/麇集安抚/果脯萎靡/奢靡B.悖逆/蓬勃麦茬/检查兴奋/高兴C.巨擘/玉璧惆怅/倜傥应承/呼应D.颦蹙/濒临嗔怪/称呼俭省/反省2.指出下面一段话中用词不当的一项城市管理涉及面广,从空中到地下,有些是宏大构建,比如摩天大楼,有些则具体而微,比如地下管线。事无巨细,应该管得滴水不漏才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可是,现实中,管得一塌糊涂或者监管真空的情况占了不少。A.具体而微B.事无巨细C.滴水不漏D.真空3.指出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A.美国新任国务卿就职后首次对民众公开演讲时,将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两个国家合并到一起,读成了“吉尔萨克斯坦”,令人贻笑大方。B.什么是幸福?这个在田园农耕时代似乎很易寻得的答案,在当代繁复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却显得日益模糊和多元。C.嗜甜的饮食习惯会加速锌的流失,而锌就是怂恿味觉逃亡的主犯。这样一来,在不断的恶性循环中,重口味日渐加剧。D.与泰戈尔不同,鲁迅的散文诗中的哲理不是追求宗教式的光明、和谐,而是充满了对人生、对自我的无情的严酷的解剖,对人心黑暗的正视和孤独的战斗的坚持。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李商隐以前,诗人运用典故,___,不会句句都用典故。而且一般的用典故,都是明用,读者看得出,这一句中包含着一个典故。只要注明典故,___。但是,李商隐的诗,___,即使都注明白了,诗意还是不易了解。因为在运用典故的艺术手法上,他也有所独创。他在诗中运用典故,___。___,常常不是李商隐企图在他的诗中所显示的意义。①诗意也就明白了②典故本身所代表的意义③常常是暗用、借用或活用④往往是逐句都用典故⑤不过偶尔用一二处A.⑤①④③②B.③①②④⑤C.③②④①⑤D.⑤①②④③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王煐,字紫诠,号子千,天津宝坻人。康熙十七年举博学鸿儒,官历光禄寺丞、水部郎中,其间获派纂修会典。康熙二十八年四月,王煐出守惠州。守惠七载,不以酒食声色溺,不为美官厚禄摇,而独孜孜拳拳唯诗是事,所至必寻游名山川,所见人士无贤与否,皆折节交欢,引与酬唱。王煐抵郡,湖山无恙,而古迹名胜则鲜有存者,盖干戈之息未久也。诵读之士,往往散处山谷乡落之中,索居离群,闻见寡眇。下车伊始,即谒庙廷,易其榜曰先师庙。政简刑清,揽风问俗,草木山川皆供点染。又崇文兴教,尊师重道。建堂舍二十四,以为讲学习诵之所。其亭榭台沼,或仍或新,以为游息之地。名之曰丰湖书院。初建书院,筹划经费,购金龙镇等处田,买叶氏孤屿废园,并前守所置义学地基,岁收租五百余石。置水口圩店房,岁收租四十余两。贫而愿学者,给以膏伙之资。岁有赢余,稍为修葺书院,点缀湖山之用。延聘名儒来书院讲学。政暇,课生徒学业其间,因以登临啸咏。王煐作《丰湖书院记》云:土地人民国有之宝因其高下而修之因其知能而教之则为政之所先也然古今为政知养教人才者犹不乏人至于点缀湖山则或以为无益之费岂知山川之有助于人文若此也节选自《惠州府志》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皆折节交欢,引与酬唱折节:降低身份B.索居离群,闻见寡眇寡眇:微少C.其亭榭台沼,或仍或新仍:陈旧D.延聘名儒来书院讲学延聘:聘请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而独孜孜拳拳唯诗是事/贫而愿学者,给以膏伙之资B.所见人士无贤与否,皆折节交欢/引与酬唱C.古迹名胜则鲜有存者/贫而愿学者,给以膏伙之资D.所至必寻游名山川/建堂舍二十四,以为讲学习诵之所7.下列各句组,都能直接表现王煐“养教人才”的一组是(3分)①守惠七载,不以酒食声色溺②政简刑清,揽风问俗③又崇文兴教,尊师重道④建堂舍二十四,以为讲习之所⑤点缀湖山⑥延聘名儒来书院讲学A.①③④B.③④⑥C.②④⑤D.①⑤⑥8.下列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煐是天津宝坻人,康熙二十八年出任惠州太守。他不沉溺酒色,不贪求美差厚禄,而是孜孜追求吟诗作文这些事情。B.王煐当初来到惠州,看见惠州的山山水水没什么不好,但是古迹名胜却少有保护;一些文化人大多散落在山乡之中,他们孤陋寡闻。C.王煐修建惠州丰湖书院,购买金龙镇等地的田园,购买水口圩的店房,作为教育资金来源,每年都有粮食及钱款收入。D.对于家庭贫穷有心向学的人,王煐自己慷慨解囊,发给他们生活费。在从事政务空余的时间里,他还亲自到书院来看看。9.断句和翻译。(10分)(1)对于自然环境的人文影响,王煐有超越常人的认识。下面文字中哪句话陈述了这种认识?请用下划线标出来,并用“/”给该句断句。(3分)土地人民国有之宝因其高下而修之因其知能而教之则为政之所先也然古今为政知养教人才者犹不乏人至于点缀湖山则或以为无益之费岂知山川之有助于人文若此也(2)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①下车伊始,即谒庙廷,易其榜曰先师庙。(3分)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政暇,课生徒学业其间,因以登临啸咏。(4分)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春归唐庚①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小市花间合,孤城②柳外圆。禽声犯寒食③,江色带新年。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注释:①唐庚,北宋诗人。宋徽宗年间,被贬逐惠州。②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商业繁盛之地;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③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1)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合”、“斜”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3分)(2)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4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作答,多答只按前3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分)(6分)(1)樊迟未达。子曰:“_______,_______。”(《论语》)(2)幽赏未已,高谈转清。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3)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__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_________,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哲学家的文化心态王锟①美籍华裔学者吴森说过,中国文化的心态是“关怀”(concern)的,西方文化的心态是“探究”(wonder)的。借其名词引申之,可以说中国哲学是关怀型哲学,而西方哲学则是探究型哲学。②从认识论看,关怀哲学的心态是互为主客。所谓互为主客,即作为关怀者的主体与作为被关怀者的客体,在关怀过程中没有严格的对立二分,主体不把客体永远当作客体,有时它会把客体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主体,或者主体把自己当作与客体那样的客体。而且,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决不是袖手旁观的。如吴森指出的,在关怀的意识里,关怀者和被关怀者休戚与共、患难相扶,甚至是相依为命的。关怀者所关怀的对象,不仅限于被关怀者自身,而往往扩至于和被关怀者有关系的一切,有点“爱屋及乌”的心理。简言之,关怀的对象,不只是一个客体,而是环绕客体(指被关怀者)的整个相关的世界。故中国哲学认识论的主流,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关联性,重视情境体验和直觉感通,具有实践、忧世和珍视传统的心理。在此意义上,中国哲学以“情”为中心。相对照,探究哲学的心态是主客对立二分。所谓对立二分,即作为认知者的主体与作为被认知者的客体,在认知过程的界限内,主体就是主体,客体就是客体,不能互换混淆。而且,客体被看作为居于主体之外并与主体有一段距离的“它者”。正是这段距离,招引主体去探究客体。在认知过程中,作为“它者”的客体是主体意识的全部对象,而“它(客体)是什么?”是主体探求的唯一问题,至于它的美丑、对主体是否有用,是否有利于世道人心等等,主体可一概不问。只要客观解答“它(客体)是什么?”认识过程就结束,该客体不再为探究的对象,主体遂转向新的客体进行探究。故西方哲学认识论的主流,强调客观性、清晰性、确定性,重视观察分析及定义、概念的思考,具有好奇、试新和向未知领域探险的心理。在此意义上,西方哲学以“理”为中心。③从宇宙观看,关怀哲学眼中的世界只有一个。与主客交互的认识论相关,中国哲学主张人与万物一体。即世界是由诸多因素和分子组成的有机整体,人与万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人在宇宙的情境中,宇宙在人的关照里。一方面,人是宇宙情境的一部分,其根植于宇宙生命的大洪流中以承接生命,拓展生命,完成生命。另一方面,宇宙在人的生命拓展中,在人的关怀赞助中得以生生不息。故人与宇宙融为一体,世界只有一个。相对照,探究哲学眼中的世界是两个。与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相关,西方哲学既有一个主体思维中的世界(它是由抽象概念和公式所组成的纯形式世界),又有一个客体组成的世界(它是外在客观的实体对象所组成的物理世界)。主体思维世界与客体物理世界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在柏拉图那里表现为理念世界与经验世界的对立。在基督教便是上帝之城与人世之城的对立。在近代哲学便是思维世界与广延空间之对立;在现代科学哲学则有抽象理论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之对立。诸如此类,这都是由探究心态演绎而来的两个世界。而且,此对立世界依关系和重要程度的不同,分为强调主体世界第一位的唯心论与强调客体物质世界第一位的唯物论,以及强调主体世界与客体世界耦合对应的新实在论,这都源于两个世界的宇宙观。④由于服膺于“万物一体论”,在人生观上,关怀哲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人只有在与亲人、家庭、他人、社会乃至自然万物的关联交往中,在齐家、治国、平天下及参赞万物化育的过程中,才能成就自己,成就他人。探究哲学则多持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性。对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成为自己、实现自己,而成为自己、实现自己,不仅与亲人、家庭、他人、社会乃至自然万物无关,而且还要摆脱来自亲人、家庭、他人和社会的干预。故追求个人自由和独立性,是探究哲学的人生观。(节选自2013年06月17日《光明日报》)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吴森指出,中国哲学是关怀型哲学,而西方哲学则是探究型哲学。B.在关怀哲学中,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不能区分。C.关怀哲学以“情”为中心,而探究哲学以“理”为中心。D.唯心论对应关怀哲学,唯物论对应探究哲学。E.关怀哲学认为人与宇宙同终始,探究哲学认为主体世界与客体世界相对立。13.根据文意,指出下列说法中不同类的一项(3分)A.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B.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C.花木非有土不可,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D.走你的路,让人们说去吧!14.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情”和“理”分别指什么?请作简析。(4分)15.李白《独坐敬亭山》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两句诗体现了怎样的文化心态或哲学心态?试结合文意作分析。(4分)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3小题,共15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①大地是充满神性的。她让谁睡谁就睡,她让谁醒谁就醒。主导万物的生生死死,是她最高贵的职责。在北方,当春、夏、秋的菜蔬渐次消失,她又为百姓备好了冬日的当家菜——萝卜与白菜,以填补人们口味的空白。②“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比不上潍县的萝卜皮儿。”二十年前,我的故乡五莲县与潍县同属潍坊市。潍县品种的萝卜,是乡人常种、常食之物。潍县萝卜,最早产地在流经潍县的白浪河西岸,后来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经农人三百余年的栽培与选育,逐渐形成了大缨、二缨、小缨三个品种。大缨叶儿多,个头大;小缨叶儿少,个头小;二缨由大、小缨自然杂交生成。潍县萝卜呈圆柱形,细而长,地上部分占其躯体的四分之三,皮色深绿,外镀一层白醭。因此潍县萝卜亦
本文标题:2014惠州四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374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