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6年新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契约理论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
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涉及的契约理论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目录序言1、契约是啥?中国古籍文献是怎样论述的?2、契约与造纸术3、契约与草书签名4、契约与指纹识别5、合同是啥?与契约是啥关系?6、与契约有关的传世文物有哪些?7、张道陵是谁?对契约制度有哪些贡献?8、与契约有关的民俗典故——相约默契9、与契约有关的民俗典故——折石成契10、与契约有关的民俗典故——画符成契序言2016年10月10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英国经济学家奥利弗·哈特与芬兰经济学家本特·霍姆斯特罗姆分享了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们对契约理论做出的贡献。哈特194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目前任职于美国哈佛大学。霍姆斯特罗姆1949年出生于芬兰赫尔辛基,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目前任职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契约理论,是一个分析契约制定中各种问题的综合性框架,现代经济是由无数契约联结起来的。哈特和霍姆斯特罗姆提出的全新理论工具,对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契约、制度及契约制定中潜在的陷阱等问题具有重要价值。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颁奖词“得益于他们最初的贡献,契约理论已经成为了一片富于成果的研究领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他们也探索了该理论研究在多个方面的应用。他们对于最优合约安排的分析奠定了从破产制度到政治宪法等许多方面的政策和组织设定的思想基础。”契约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制度,在中国由来已久,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科学应用。中国与契约有关的历史文物存留也很丰富,中国传统民俗中,与契约有关的人物和典故也很多。1、契约是啥?中国古籍文献是怎样论述的?契约,是人与人之间经济交往的信用凭证,起源古远,中国至少在西周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南宋范应元在《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中称:“古者削木为契,右契所以责事,为取契也;左契所以符合,盖与契也。”在远古时期,人们刻木为契,以此作为从事经济活动的基础。木契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以为凭据。《老子》第七十九章说:“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意思是说,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是并不向人索取偿还。有德的统治者就象持有借据的人,无德的统治者就象掌管税帐的人。这里所说的“圣人”指上古圣王,《老子》记录的是上古圣王的思想和言论,这句话一般认为是描述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西汉时,河上公在《老子河上公注》中说:“古者圣人执左契,合符信也。无文书法律,刻契合符以为信也。但刻契之信,不责人以他事也。”其中,着重强调了契约的信用功能,是法律文书出现之前古人赖以安身立命的依凭。到了东汉,天师张道陵在《老子想尔注》说:“欲求仙寿天福要在信道,守诫守信,不为贰过。罪成结在天曹,右契无到而穷,不复在馀也。”意思是说,欲求幸福长寿,重点在相信科学,顺应自然,诚实守信,保证不犯第二次错误。否则,罪过的判决在天曹,老天给与的还未领受就用完了,就不再有富余了。契约,此处是指人与自然之约,用来描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右契,指的是自然资源,老天的恩赐。张道陵的契约观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比之于以前的单纯的经济观念有了显著进步。图1张道陵铜像(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2、契约与造纸术契约最早的形式是刻木为契,是以竹简木简为载体的。笔墨出现以后,由木刻改为以笔墨书写。契约的载体为简帛,也就是说,除了竹简木简,还有布帛。东汉时,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契约的载体于是从简帛变成了纸张。从此,纸张成为了契约的主要载体而流行于世。图2东汉墨迹纸(兰州市博物馆藏)3、契约与草书签名纸张的出现,使书写变得便利快捷。东汉时期,随着造纸术的发明,中国人发明了草书和草书签名的方法。草书的一个重要用途是给契据签名,以示信用。与传统的书法中的金文、大篆、小篆、汉隶不同,草书签名当时被称为“符契”或“符书”。草书签名之法从汉代开始,一直持续到了现在,不仅中国人在用,全世界也普遍采用。现在的契据签名之俗,便是当年“画符成契”一事的遗迹。4、契约与指纹识别草书签名是古时履行借贷手续的一个办法,但只对有文化的人有用。广大劳动群众没有文化,不会写字,也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该如何表达信用呢?草书签名多有不便,为此中国人发明了在借据上按手印的方法:只要把指纹按到借据上,借据便生效了。“按手印”因此成为古代社会一项重要的民俗行为。“按手印”的技术现在称为指纹识别技术,古代叫作“画指为信”,就是以指纹画押为信用凭证。在现代社会,犯罪现场发现的指纹是指认嫌犯的重要证据,从而把指纹识别延伸扩展到了新的领域。图3“按手印”——画指为信5、合同是啥?与契约是啥关系?“合同”,其最初的意思就是团结一心,合作如同一体。张道陵在《老子想尔注》中说:“七宿精见,五纬合同。”这里的合同,就是结合成一个整体的意思。后来的民俗中,“合同”被泛化,具体是指商品交易中的契约文本,与“契约”意思相同。所谓“合同”就是共识,解决矛盾纠纷之后的思想状态。早期道教认为,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如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国家矛盾、家庭矛盾,等等这些都可人力化解。天师张道陵在世时,善于化解矛盾纠纷,他走到哪里,便把和平和幸福带到哪里,深受百姓的爱戴。6、与契约有关的传世文物有哪些?四川青城山上清宫曾经出土一幅东汉草书刻石,即文献记载的张天师五符幢,是张道陵手书真迹。碑文上部三字为“张辅汉”草书签名,其后为五斗米图案,为“米”字,下部为草书“寿”字。这是存世最早的一幅草书作品,也是理论上最早的草书,反映了草书起始的状况。五符幢的草书含隶书意,笔势不连,称为章草。(注:“张辅汉米寿”义同“张天师万岁!”)图4“张辅汉米寿”——张天师五符幢(东汉)契约,是古人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重要凭据,以至于为了说明其重要性,很多古籍也以“契”为名,如《周易参同契》、《道书援神契》。明代李自成的政权把印章称为“契”,是契约的一种变体,比如故宫博物院藏有“辽州之契”、原开封师范学院历史系存“仪陇县契”等。在出土汉魏简牍中,契约合同占了很大的比重,比如居延汉简、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其中有许多内容是契约合同。甘肃敦煌藏经洞曾经出土了唐朝初年的一份借贷契约,载:“官有政法,人从私契。两和立契,画指为信。”落款有钱主、借银人、保人、知见人等的签名、画指。古代的草书签名、画指为信的民俗,在一张借据上均有体现。图5“辽州之契”铜印(明代)7、张道陵是谁?对契约制度有哪些贡献?张道陵(34—156),即张天师,名陵,字辅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西汉留侯张良八世孙,汉末大儒,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中国道教祖师。张道陵聪颖多慧,少时即已能熟诵《老子》,深谙其义。初入太学,通达五经。汉明帝时曾出任巴郡江州(今重庆巴县)令,后弃官学道,入于鹤鸣山中。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张道陵作道书二十四篇,设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创立道派,凡入道者纳五斗米,史称“五斗米道”。张道陵著述甚丰,游历甚广。汉永寿二年(156),张道陵以印、剑、玉册付子张衡后逝世,卒年123岁。天师张道陵是我国契约制度的重要创始人和见证人,“相约默契”、“折石成契”、“画符为契”的典故即是起源于张天师。8、与契约有关的民俗典故——相约默契“默契”,古时的一种契约形式,秘密的约定,没有第三方参与。约定的双方彼此心知肚明,外人却不了其然,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已。道书经典《大道家令戒》说:“今传吾教,令新故民,皆明五心,勿相负也。”其中所传之事即是民俗中“相约默契”一事的记述。五心,全心全意,全部的身心。明,通盟,盟誓,发誓。盟五心,原是早期道教男女结合时的仪式,即手心、脚心、心口相对,以示相亲相爱,决无背叛,后来引申为整个家族和民族成员相亲相爱的关系。天师张道陵在世之时,善解民厄,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解救了大量百姓。符契产生并得到了的发展,而且进一步演化为道教符咒。符咒为汉族领袖与百姓之间的“默契”,原为身命、衣食、田宅、车马、财货之类的契约文书,后来升格为压胜辟邪用具,成了道教的天书法箓。9、与契约有关的民俗典故——折石成契草书发明之后,一个应用是用于给契据签名,以示信用,称为“符契”,也称为“符书”。为了将张天师的草书签名永存于世,早期道士将之刻石留念。为了防止后世遗失,特意多雕了一件作为备份,这就是《仙鉴》说的“折石为契,刻作天地日月之形”。青城山上清宫出土的草书刻石,从内容和文献记载来看,即是张道陵的五符幢。五符幢反映了“折石成契”之事,是一件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10、与契约有关的民俗典故——画符成契符咒是早期道教的重要标志。现在的契据签名之俗便是当年张天师“画符成契”一事的遗迹。张道陵画的符咒字迹潦草,难于辨认,其实是张天师的签名,也是中国最早的草书签名。后世的人看到这些字迹,便知救命恩人或其后代在此,自然会对画符者礼让有加,百般照顾,符咒因而显现出了神奇的法力。(作者尹国兴为民俗学者)
本文标题:2016年新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契约理论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387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