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2014高考专题2中国古代的历史
1和县一中2014届历史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二中国古代史课程目标要求:1.政治方面:⑴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⑵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⑶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⑷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经济方面:⑴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⑵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⑶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⑷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表现:⑴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⑵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⑶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⑷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⑴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⑵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⑶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⑷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5.选修教材中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和专制主义理论的了解,形成对中国古代改革及治国思想的认识。知识点解读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君权至高无上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专制主义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地方政府必须听命于中央政府。二者相辅相成,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前者是后者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权威。1.起源于战国:韩非子思想的内容;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2.建立于秦朝:……3.巩固于西汉: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4.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完善:……5.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6.元朝统治机构的健全:……7.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⑴对中央官制调整,废除丞相制度,分权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空前提高。⑵调整地方官制,实行三司分权。这样使三司分立、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⑶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大兴文字狱,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8.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⑴雍正时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2⑵大兴文字狱。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9.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衰落与结束⑴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批判,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⑵20世纪初,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①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②主张中央集权、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和融合了法道等各家精髓的儒家思想为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③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④统治者政策调整,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的需要。★基本矛盾: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发展趋势: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④加强对官员的选拔与监督。★特点: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⑤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⑥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洽专制;⑦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⑧专制主义中央集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评价:积极: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消极:①政治: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③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④对外关系:明清实行闭关政策,阻断了与世界的联系,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一)中央行政制度1.三公九卿制:……2.三省六部制:……(二)地方行政制度1.分封制(目的、对象、内容、作用):……2.郡县制:……3.郡国并行制:……4.节度使制度:……5.行省制:元朝是当时地域空前辽阔的封建国家,为了对各地实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它的确立,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认识:①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一系列行政区划分与变革,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将地方权力集中中央,使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②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关系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分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③地方官制的演变:秦商鞅变法设县,统一后推行郡县制,郡守为地方最高长官,掌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州刺史成为地方最高长官;唐玄宗设节度使,有行政、财政、军事等大权,演变为藩镇割据;北宋削减节度使节度使权力,派文臣任知州,设通判,集中地方财权与司法权(设转运使等);元设行中书省;明实行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与都指挥使司互相牵制;……(三)选官制度1.世官制: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2.军功爵制:……33.察举制: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西汉通过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依据个人才能和品德,注重孝廉。4.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实行。起初家世才能并重;西晋后,注重门第和家世。5.科举制: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加以完善。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6.皇帝征召制和“恩荫”制:……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①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②人才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四)古代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2.西汉: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进行监察,级别不高,可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3.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4.元朝:元朝的御史台: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5.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又增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与平民。(五)古代其他重要政治制度1.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一种制度,是在显贵家族圈内进行的。它既是原始公有制在政治上的反映,又是原始社会崩溃的信号。2.世袭制: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社会的重大进步。3.宗法制:宗法制是一种西周以来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宗法制所形成的宗族制度和特权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4.士族制度:士族是由豪强地主发展而来,属于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士族制度形成于魏晋,东晋时充分发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时消亡。它是以门第的高低为标准选择官吏的,即“做官看门第,通婚分士庶”,是一种腐朽的政治制度。二、治国思想的变化1.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最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推动了社会进步。2.秦朝全面贯彻法家路线。3.西汉初年,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因循而治,成为西汉前期起主导作用的治国思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4.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南宋朱熹使得理学成为此后(元朝以来)的官方哲学。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基本是汉武帝时期形成的“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路线,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酷法为辅助,以道家的“无为”为调剂,取长补短,兼容并蓄。三、阶段史实知识点和能力强化要点1.先秦时期⑴政治方面:①奴隶社会朝代的更迭类别夏朝商朝周朝春秋政治特点奴隶社会的形成奴隶社会的发展奴隶社会的繁荣奴隶社会的崩溃都城后来的盘庚迁殷镐京洛邑主要君王及作为禹——建立夏朝启——王位世袭制桀——暴政亡国汤——建立商朝盘庚——迁都纣——暴政武王——伐纣建周厉王——道路以目幽王——烽火戏诸侯平王——迁都时期重大史实制度建设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②制度创新A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目的、对象、内容、作用等(注意地图和材料题的应用)B管仲改革和“初税亩”:通过变法等完成社会性质的转型,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性质和实质4的了解)C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井田,土地私有制。(选修教材中的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农本商末思想)背景:古代社会中,农业是国富的标志,抓好农业,有利于安定民生,巩固统治,可以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和市场,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农业是国家财政收的最重要来源。是封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强化的基础。历程和特点:农本思想始于商鞅(了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定制于秦汉,延续至明清。特点是:重视农业发展,注重土地和人口赋税;限制工商业经营活动等。农本思想的基础是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是中国特有的农业自然条件决定的,中国的政治策略和科技发展也是为农业服务。影响:保障农业发展和国家财政收的稳定,从而巩固封建统治,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但不利于工商业、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在明清之际逐步影响到外贸上的闭关锁国政策,同时,小农思想的保守型制约社会的发展。⑵经济方面①农作物的栽种与引进:A原始社会形成南稻北粟格局,刀耕火种。B商:黍、稷、麦、稻、桑、麻等。C西周:包括了后世大部分农作物。②经济特点: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发展。A夏朝:用耒、耜翻土播种,用石刀、蚌镰收割庄稼,已有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B商朝:农业是商朝生产的主要部门;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大量牲畜用于商王祭祀祖先;官营手工业,青铜器制造(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纺织业和陶器;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C西周:西周是奴隶制鼎盛时期,生产也有进一步发展。农作物的种类增多,包括了后世的大部分作物;手工业也有发展,分工更细,号称“百工”(官营手工业),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D春秋:春秋是奴隶制的瓦解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最终促使奴隶制生产关系不再适应
本文标题:2014高考专题2中国古代的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407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