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十二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课时作业(三十三)
课时提升作业(三十三)(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福州模拟)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要点。据此判断,其学习主题是()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与执行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C.十年动乱时期的经济文化建设D.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发展变化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的客观要求。”这里“客观要求”指的是()A.发展科技文化B.确立社会主义制度C.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毛泽东在1972年曾对当时的文化局面感叹道:“连百花齐放都没有了!”这一文化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经济建设重于文化建设B.科教落后影响文化发展C.政治斗争影响文化建设D.人才缺失导致文化断层4.(2012·广东实验中学模拟)“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得到繁荣。”该讲话()A.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5.《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这段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我国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的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方针属于()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C.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6.(2013·武汉模拟)1951年10月,中国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把技术学校、专科学校列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同时对高等学校的院系也进行了调整,特别是高等工业院校得到很大的加强。中国进行上述学制调整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引进“苏联模式”培养人才C.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D.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7.(2012·江南十校模拟)教育承载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教育指导思想往往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下列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教育指导思想中,为适应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需要而提出的是()A.“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D.“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8.“XXX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到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96-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教授履历反映了()A.“教育大革命”对他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B.1977年恢复高考为他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他成为学者至关重要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9.在1956年1月召开的全国政协第二届二次会议的报告中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为此党和政府做出的努力有()①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大发展②发展“两弹一星”战略,打破了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③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有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④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积极发展同亚非新兴国家的关系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10.(2012·梅州二模)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C.“文化大革命”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D.籼型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11.“九十岁时实现超级稻亩产一千公斤,这不是梦想,是我的理想。”说这句话的最有可能是()A.邓稼先B.袁隆平C.钱学森D.李四光12.(2013·安徽六校模拟)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实现了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A.1964年,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B.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C.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D.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一个失去了自身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漂泊无根的民族。”一个民族,没有文化作为精神支撑,就很难实现自立自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宋·周敦颐《爱莲说》材料二国也者,积民而成。国之有民,犹身之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也。未有四肢已所,五脏已瘵(zhài,病),筋脉已伤,血轮已涸,而身犹能存者;则亦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犹能立者。故欲其身之长生久视,则摄主之术不可不明;欲其国之安言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梁启超《新民说》(1902-1906)材料三“五讲四美”活动是目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国家干部一定要在这个活动中做全国人民的表率。——中宣部关于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报告(1982年2月18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1)材料一反映的理想人格体现的哲学思想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新民说》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强文化建设的两个文件在内容上明显不同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加强文化建设的认识。(8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6年,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问他的中国学生钱学森:“你有志于推进空气动力学和火箭事业的研究吗?”钱学森回答:“我有志于推进火箭的研究。或许这是我们祖先的遗愿。如今中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却落后了。所以,我以为这是一件崇高的事业。我们的祖国太需要它了。我可以在这方面为我的祖国提供更直接的服务。”——摘编自祁淑英、魏根发《科学巨匠:钱学森》(1)钱学森为什么说“这是我们祖先的遗愿”?又为什么说“我们的祖国太需要它了”?(10分)材料二1958年起,由聂荣臻主持的国防科技研究已迈开步伐。党和政府克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停止供应设备所造成的严重困难,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终于取得了国防极端技术的重大突破。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发展,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大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到的新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摘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大发展的作用。(6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国防尖端技术重大突破”的表现。(4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B。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双百”方针的提出,结合所学知识,该方针是在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时期。2.【解析】选A。注意题干的“客观要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针对科技文化领域提出的方针,故A正确。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是“双百”方针在实施过程中的教训,“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3.【解析】选C。从材料的时间“1972年”即可判断此时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斗争影响了文化发展。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双百”方针内涵的理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变式备选】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是()①为适应探索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提出②在艺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在学术问题上百花齐放③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方针④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根本保证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④D.③④【解析】选B。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艺“双百”方针的理解。根据所学史实应该是在艺术上允许各家各派竞相开放,即百花齐放;在学术研究上应该畅所欲言,允许发表不同见解和主张,即百家争鸣;故②错误,此题应该选择B。5.【解析】选A。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是新中国初期的教育任务,选择A。6.【解析】选C。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完善学制改革,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目的是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7.【解析】选A。注意材料中的时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即1956—1966年。B应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C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D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指导思想。故选A。8.【解析】选B。题目材料关键信息是,该教授1969年上山下乡,之前他所学知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但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他考上了大学,从此以后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所学专长,成为学者,人生出现了大转折。只有B符合题目材料。A对“教育大革命”的认识不正确;C成为学者至关重要的条件是学习科学知识,中美关系邦交正常化不过是他能到美国讲学的一个外在客观因素;D颁布于1986年,不是他少年时代。【误区警示】“教育大革命”≠教育大发展1958-1960年的“教育大革命”,实为一场极宏大的政治运动。这场改革有“左”的色彩,提出“以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来普及高等教育”的目标不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虽取得了不少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对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是也造成了教育界的很大混乱。9.【解题指南】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56年”和材料中的限定语“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对照备选项逐个分析。【解析】选C。做题时注意抓住题干信息“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①②③符合题意;④属于外交领域的现象,故排除。10.【解析】选A。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因此B说法不正确;C说法不正确,例如在1970年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3年科学家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故D也不正确;A符合史实。【变式备选】下框内是新华社对我国某一项科学技术成果发表的评论。根据评论内容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科学技术成果应该是()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市场C.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D.中国“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解析】选C。结合材料中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空间技术”,可以判断应为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1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及对信息的把握能力。由题干中的“实现超级稻亩产一千公斤”可知他的贡献主要是水稻,袁隆平研究籼型杂交水稻,因此选B。A、C人物是国防科技学家,D人物是地质科学家。12.【解析】选B。1970年,中国“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也是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故选B。13.【解析】第(1)题,从作者所处的年代和文章的意境可以判断是理学,结合所学回答理学的积极影响。第(2)题,结合材料中的信息“新民之道不可不讲”,概括回答,结合梁启超所处的时代背景回答。第(3)题,不同可对两个材料对比概括得出,认识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哲学思想:理学。(2分)影响
本文标题: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十二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课时作业(三十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409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