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14高考历史增值增分特训20
-1-2014高考历史增值增分特训20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广东揭阳二模)1954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走什么样的路?——再评俞平伯先生关于“红楼梦”研究的错误观点》,文章指出“新红学”的实质就在于它是士大夫阶级意识和买办思想的混血儿,是反动的实验主义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具体表现。这篇文章()。A.体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B.是反右斗争中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批判C.是社会主义改造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D.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红学”研究的领导地位答案C2.(2013·浙江五校一模)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批评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5月,周恩来同中科院负责人谈话时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该讲话()。A.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C.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D.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解析周恩来的讲话强调了对待科学问题应该实事求是,不能把学术问题政治化,这是“双百”方针精神的体现。据此分析,A项错误,B项正确。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可排除。答案B3.右图是江苏省某地市镇南居委会在全国的扫除文盲运动中,由于工作突出,提前完成了扫盲任务而获得的奖状。该事件出现时间最有可能是在()。A.建国初期B.文革时期C.改革开放初期D.颁布《义务教育法》后解析新中国初期的教育主要措施是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2-育。该奖状上有“扫除文盲”的字样,由此推断A项符合题意。答案A4.观察图片,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①反映了中国古代在地震观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B.图②反映出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试爆原子弹的国家C.图③反映出“文化大革命”促进了中国高新科技的发展D.图④反映出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解析浑天仪属于观测天象的仪器,地动仪属于观测地震的仪器;第一个试爆原子弹的国家是美国;“文革”的本质是“左”倾错误,不可能对科技起到推动作用。神舟五号发射成功表明中国航天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答案D5.2013年3月,在全国两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袁隆平宣布力争2015年“百亩片”试验田亩产突破1000公斤。下列有关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说法不正确的是()。A.袁隆平首次成功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B.“左”倾错误得到纠正是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品种成功的前提C.200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D.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他的杂交水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解析1973年袁隆平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当时处于“文革”时期,“左”倾错误并没有得到纠正。此题选B项。答案B6.(2013·广东佛山模拟)以下最能体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艺方向的是()。A.“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B.“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3-D.“办好样板戏,服务工农兵”解析“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艺受到摧残,一片凋零,主要体现在样板戏“一枝独秀”。D项符合题意。答案D7.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D.“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解析“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这种思想反映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在教育方针上就是“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答案B8.(2013·长春校际联考)1978~2007年间,中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94%提高到99.5%;初中毛入学率从20%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0%提高到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提高到23%;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很低水平起步,达到44.6%。该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②“三个面向”方针的推动③统一高考招生制度开始确立④《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③表述错误,建国初期已确立,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答案B9.近年来,民族品牌361度异军突起,下图是361度的标志和广告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我国发明的雕版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一百-4-年前,我国科技一度落后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落后和西方列强的侵略③新中国成立仅20年,“两弹一星”就为我国科技的再度起飞奠定了基础④“以科技创新推进经济转型”的科学发展观加快了我国科技和经济再度起飞的进程A.③④B.②④C.①②D.①③解析①不正确,因为北宋时我国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火药出现在宋代以前;③说法也不对,因为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这发生在新中国成立20年以后。答案B10.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分别经过了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的发展变化,中国科技发展在半个多世纪里完成了西方科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这说明中国科技()A.违背历史发展规律B.符合中国实际国情C.攻坚重点始终不变D.受苏联模式影响较大解析由于国情与时代不同,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有自己的特点,改革开放前重点发展国防科技,目的是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保障国家安全;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科技重点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可提高综合国力服务,为可持续性发展服务等。答案B11.(改编题)2013年6月11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获得圆满成功,我国的尖端科技一步一个新台阶,取得了重大突破。这生动地说明()。①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③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④对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重要意义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④解析②与题干无关,排除含②的选项。答案C12.2011年9月20日,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隆重举行,《你在高原》、《天行者》、《蛙》、《推拿》、《一句顶一万句》五部作品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设立意在鼓励()。A.航天科技的发展B.戏曲艺术的发展-5-C.各种文学艺术的发展D.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茅盾文学奖是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而创作设立的。D项符合题意。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毛泽东1956年材料二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材料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胡锦涛十七大报告摘选(1)结合材料一分析在坚持“百花齐放”的同时,还有哪些花不让其开放?(4分)(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我们党是如何发展先进文化的?(8分)(3)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及文化事业发展时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结合材料三我们应该怎么做?(8分)解析本题以三则材料展示了三位领导人关于发展中华文化的言论,题目跨度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高度的分析概括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组织答案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高度概括内容。第(3)问,可以从如何发展民族文化的角度分析。-6-答案(1)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法律、反对社会主义方向、反对党的领导的“花”不让开放。(2)①先进文化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②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③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④在内容和形式上要积极创新。(3)①对民族传统文化全面认识、批判继承。②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体现时代性。③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和挖掘各民族文化。④加强与世界文化交流。14.(2013·湖南长沙模拟)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文明演进的主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时间401~1000年1001~1500年1501~1840年中国科技在世界科技中的比例70%58%29%——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材料二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材料三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材料四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时间重大成就作用和意义1961年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我国成为能制造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育成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7-1988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第一座高能加速器1999年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材料五1978年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中国近现代史下册》(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在1501~184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材料二中论及的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遭到了甲同学的反驳,请为他提供反驳词。(8分)(2)材料三认为中国“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材料四却告诉我们此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两者相互矛盾吗?请说明。(6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就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谈谈具体做法。(6分)解析第(1)问,从图表中的数字变化可以得出发展趋势;李约瑟认为中国未能发展现代科技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以此为点提供反驳词。第(2)问,可以看出不矛盾。错失机遇是由于“左”倾错误和国内“文革”的影响;重大成就的取得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和对错误的抵制等分不开。第(3)问,“影响科技的因素”可以从材料中隐含的信息思考。如国内国际环境、国家政策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等。谈看法时注意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趋势:中国逐渐失去在世界科技发明中的优势(或由领先世界转为日渐落伍)。反驳词:中国科技在明清以前一直领先西方,期间儒士大夫和儒学一直居于中国社会的主导地位。明代中
本文标题:2014高考历史增值增分特训2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411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