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小狗包弟课件(14)
苏武传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旄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传奇,谱写了一曲名垂千古的悲歌;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敌人威吓利诱面前,要不妥协、不退缩、不苟且、不更其守。学习文本,要积累相关文言知识,分析文章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认识苏武的坚贞守节的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贵品格。新课助读自主梳理作者名片班固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令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幼年聪慧好学,“九岁能属文,诵诗书”,十六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经九流百家之言,“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因此,颇为当时儒者所钦佩。二十三岁,父班彪死,还乡里三年。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明帝永平元年(58)开始私撰《汉书》。五年后,有人上书明帝,控告他私改国史,被捕入狱。弟班超上书解释,明帝阅读了他著作的初稿,不但没有惩罚,反而对他的才能十分赞许,召为兰台令史。过了一年,升为郎,负责校定秘书,并继续《汉书》的编著工作。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至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一部分“志”“表”是在他死后由妹妹班昭和妹夫马续续成的。章帝时,班固升为玄武司马,与诸儒讲论五经异同于白虎观,撰成《白虎通德论》。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班固为中护军,随军出征。窦宪得罪后,牵连到班固,入狱死。新课助读自主梳理背景指南公元前3世纪末期,中国出现了统一的大帝国——秦,北方也形成了奴隶制国家——匈奴,南北对峙,战争不断。由于秦末农民起义,汉族统治者无暇顾及民族战争。汉初以来,匈奴领袖冒顿单于以其“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东败东胡,北败丁零,西逐大月氏,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侵。汉高祖刘邦率部亲征,却在公元前202年被围于平城,不得已只能忍辱和亲。经四朝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之后,汉武帝凭借雄厚的国力,屡对匈奴用兵,经过几次大战役,匈奴力量减弱,汉朝北方农业区所受威胁解除,到汉武帝统治后期,匈汉间虽还有战争,但规模已远不如前。由于汉朝国力强盛,早先的和亲政策改为恩威兼施,遂有派使以示亲善之举。在表面修好的背后,其实质是乘机窥探对方的虚实,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被扣留。新课助读自主梳理1.注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栘.中yí厩.监jiù窥.观kuī且鞮..侯jūdī缑.王ɡōu昆邪..王húnyé浞.野侯zhuó阏氏..yānzhī煴.火yūn啮.雪niè廪.食lǐn牧羝.dī棫.阳宫yù节旄.máo汤镬.huò斧钺.yuè新课助读自主梳理2.识通假(1)头县北阙“县”通“悬”,悬挂(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4)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5)因泣下沾衿“衿”同“襟”,衣襟(6)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新课助读自主梳理3.解多义见见犯乃死,重负国(表示被动,相当于“被”)信义安所见乎(通“现”,表现,显露)事不目见耳闻(看见)胡不见我于王(引见)求陵降,不敢求武(求告)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寻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探索)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谋求)安求其能千里也(要求)新课助读自主梳理坐副有罪,当相坐(定罪)王曰:“何坐?”曰:“坐盗。”(犯……罪)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座位)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辞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供辞)今者出,未辞也(告辞,告别)大礼不辞小让(计较,考虑)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借口)当汉亦留之以相当(抵当)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判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把守)安步当车(当做)新课助读自主梳理会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副词,适逢)单于召会武官属(召集)会论虞常(副词,会同,一起)以少以父任(介词,凭借)汉亦留之以相当(连词,来)以货物与常(介词,把)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介词,在……的时候)因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副词,于是)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介词,通过)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副词,趁机)于今无会因(名词,缘由)新课助读自主梳理4.辨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羝乳乃得归(生育)杖汉节牧羊(拄着)天雨雪(下,降落)(2)名词作状语其一人夜亡(在夜里)惠等哭,舆归营(用车拉)(3)动词的使动用法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回去)宜皆降之(使……投降)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争斗)(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以……为壮美,赞美)新课助读自主梳理5.分古今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以货物与常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当;今义:副词,表程度。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成全;今义:事业上的成绩。且陛下春秋高古义:指年龄;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新课助读自主梳理6.明句式(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2)为降虏于蛮夷(介词结构后置句)(3)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4)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句)(5)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新课助读自主梳理7.积名句(1)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2)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李白《苏武》)(3)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温庭筠《苏武庙》)(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班固《汉书·东方朔传》)(5)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枚乘传》)新课助读自主梳理8.记常识《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点评:苏武是将门之子,禀性刚烈,视死如归。他知道,自己是汉朝使臣,使臣受辱,就是国家受辱,所以当他听到张胜报告以后,立即说:“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在严峻关头,不是考虑个人的得失,而是立即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的重托。“重负国”三字含意很深:不能预先发现和劝阻张胜所干的错事,一负国;马上要受到敌国的审讯,给国家丢脸,二负国。这是严于责己之意。对于私自种下祸胎的张胜来说,苏武的话中还包含着什么意思,心里不会不清楚,但他却像常惠一样来劝阻苏武自杀。苏武明白,这场乱子必须由他单独来收拾了,因此只好暂时不死。暂时不死,并不是贪生怕死,而是说明他在“死”的问题上还要权衡,究竟如何“死”才能对国家有利。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从“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点评:苏武于绝境之中,将毡毛和冰雪一起吞下充饥,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无论是睡觉、起来都拿着汉朝给他的信物——旄节,仍然不改其忠于大汉的志向。这段文字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刻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我们仿佛能望到苏武在冰天雪地中的身影。千百年来,让人欷歔不已。前文写到面对卫律许以荣华富贵的招降,苏武做到了“富贵不能淫”;本段写到面对单于惨无人道的逼降,苏武做到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真正的大丈夫!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3.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点评:本段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漫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话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提示: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煴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提示: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一)(1~2)苏武身世,出使背景(二)(3~6)备受艰辛坚守气节扣留自杀——义不受辱恐吓——威武不屈利诱——富贵不淫逼迫——贫贱不移劝降——私情不动(三)(7~8)匈汉和亲,苏武得返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剪裁得法对比鲜明范晔称赞班固“文赡而事详”,“详而有体”(《后汉书·班固传论》),很为中肯。作者始终围绕着苏武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落笔。苏武的一生共经历有八十余年,但班固只截取他出使羁留匈奴的十九年生活。在这十九年中,又只选取了几个典型场面作浓墨重彩的描绘,如两次自戮、幽禁断食、北海牧羊、李陵劝降等。这几个场景中,随着人物受到一次次考验,其精神境界不断得到升华。由此可见,本文不仅做到了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而且详中有略,略中有详,充分显示了作者在剪裁方面的精思。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本文安排的对比主要有这样几处:一是与张胜对比。作者写张胜的见利忘义、丧失骨气,衬托了苏武的深明大义和富有骨气;写张胜的遇事束手无策,对国家不负责任,衬托了苏武的临事不惧、对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二是与卫律对比。作者暴露了卫律卖国求荣的可鄙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加突出了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三是与李陵对比。李陵善于伪装,他装出满肚子委屈的样子,极力埋怨汉武帝对待臣下太刻薄。宋代吕祖谦曾经指出:“当陵之海上说苏武,陵母固未诛也,而激切捭阖,指斥汉失,若必欲降武者,则此言岂可尽信哉
本文标题: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小狗包弟课件(1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428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