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6年高考政治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专题13哲学基础理论+唯物论(含解析)
1专题13哲学基础理论+唯物论一、基础理论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思考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智慧之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对具体科学的发展有巨大的指导作用。2.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2)唯物主义的3种形态及其基本观点?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它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并用这种物质观批判宗教唯心主义,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唯心主义的2种形态及其基本观点?A、主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B、客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3、真正的哲学凝聚了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二、理论归纳辩证唯物论: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及其方法论2【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1)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易错易混知识点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提醒: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智慧的产生离不开人们的思考)2.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提醒: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或:正确的哲学或科学的哲学才能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3.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提醒:片面。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4.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提醒: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5.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提醒: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6.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提醒:不是相互决定,只能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能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也不是相互体现,而是方法论体现世界观。)7.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提醒:哲学不一定是由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构成的。错误的世界观经过系统化和理论化也构成哲学,只不过这种哲学是错误的哲学)8.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提醒:不一定是科学的关系)9.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提醒: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310.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11.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客观与主观的关系。(提醒: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现实生活中表现应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1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14.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提醒: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5.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16.任何哲学都是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提醒: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升华和总结,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7.任何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18.哲学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提醒:哲学通过人民的社会实践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1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提醒: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20.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提醒:实践的观点才是。)21.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22.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提醒: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23.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提醒:“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24.不能正确理解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提醒:(1)区别: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2)联系:客观实4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25.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提醒: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26.哲学上讲的物质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是一回事。(提醒:自然科学中的物质除了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哲学上讲的物质是以自然科学中的物质为基础;而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的特征,又不断验证着哲学物质概念的正确性。它们之间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27.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28.混淆物质的“唯一特性”与物质的“根本属性”。(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29.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提醒: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30.不能正确理解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提醒:相对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夸大人们的认识的相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否认客观的是非标准。相对主义是诡辩论的认识基础,成为进行诡辩最应手的工具。)31.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提醒: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32.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提醒: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33.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提醒: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没有好坏之分,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34.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提醒:规律本身是客观的,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35.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36.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醒: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37.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538.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提醒: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就不能按规律办事;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才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或关键)39.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40.有了人脑就一定有意识。(提醒:有了人脑就不等于有了意识,因为,意识的内容并不来源于人脑,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实践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意识,意识根源于客观存在而不是人脑,所以,有了人脑不一定就有意识。)41.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提醒:“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42.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提醒: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43.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提醒: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44.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提醒: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45.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提醒:“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46.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提醒: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47.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提醒: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48.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提醒:认为意识决定存在,是唯心主义观点。)49.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提醒:正确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50.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提醒:客观实际是出发点)51.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提醒: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52.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提醒: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53.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提醒: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654.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提醒:要在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才可能取得成功。)四、高考真题再现1.(2015·山东卷)知廉明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这句古语蕴含的哲理是()_A.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B.有什
本文标题:2016年高考政治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专题13哲学基础理论+唯物论(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434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