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现代管理学---罗珉ppt
第一章导论我拥有六个忠诚的仆人,他们会教我一切。他们的名字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何时(when),如何做(how),何处(where)及何人(who)。——RudyardKipling何为管理学?管理学(Management)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学和应用科学,融合社会科学领域的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人类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知识和自然科学领域的数学、统计学、信息学、工业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和其它科技取向学科的知识。管理学所探讨的是组织机构本身有关的管理问题,它包括组织内的管理者、管理者与下属、组织的行为、组织与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本章学习概要管理学学科体系管理学主要流派管理学的统一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管理学应用的热点课题第一节现代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从广义上讲,包括了组织机构的管理职能,和企业组织的营运职能,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会计、财务、生产与作业等。从狭义上讲,主要探讨组织机构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组织结构的设计、员工的行为和激励问题以及组织的战略问题等。本课件的管理学指的是狭义的管理学。美国管理学会(AcademyofManagement)的分类:企业政策与战略组织的发展与变革冲突管理管理的社会事项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的沟通与信息系统创新与创业国际企业管理组织理论管理教育的发展组织行为管理咨询等我国有关管理学学科体系的传统分类:我国管理学界受职能(或过程)学派亨利·法约尔及管理过程学派哈罗德·孔茨的影响,我国现今的管理学研究是从职能角度出发的,大多数管理学教科书都沿用管理职能(或过程)学派的体系。我国传统的管理学主要是指组织机构的管理职能,如计划或战略、决策、组织、控制、领导、激励、人事、创新、协调和组织的发展等。第二节管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二次大战前管理学著作大多出自实际工作者(泰罗、法约尔、穆尼、巴纳德等)之手,管理理论家对管理学的研究少有建树。二次大战后管理学著作大多出自高等院校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历程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阶段四古典管理学(科学管理与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与行为科学学说)现代管理理论理论统一时期“管理理论的丛林”(TheManagementTheoryofJungle)“当前这股学术浪潮,带来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管理理论的一些早期的萌芽,现在已经过于滋蔓,成了一片各种管理理论学派盘根错节的丛林。……不难想象,现在要想穿过我们称之为管理理论的这个丛林会有多么不容易。”——哈罗德·孔茨哈罗德·孔茨对二次战后的管理理论各学派的分类:管理过程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数量学派。“管理理论的丛林再探”经过20年左右,1980年哈罗德·孔茨在另一篇论文《管理理论的丛林再探》中认为,管理理论的丛林更深,并发展成为11个不同的理论派系。每一个学派都对管理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哈罗德·孔茨指出:不应把管理内容和管理工具混淆起来。例如,不应将行为科学学派、数量学派等等同于管理,而应将它们看作是管理人员的工具。第三节管理理论的统一管理学难于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到20世纪下半叶,各种管理理论学派的兴起,表明固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不能应付的新的后工业社会经济发展和组织变革的情况出现了。管理学受到挑战管理的至上性受到挑战。新经济的出现和与之相伴的知识权力话语的扩大,新管理工具主义的兴起。管理的自治性受到挑战。现代组织体系中,管理有独立的体系,有独立的管理职业,人员接受特殊的教育和训练,并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管理自身的一致性受到挑战。管理理论不再是一个整体,“碎片化”,根据需要被分解到“管理理论丛林”的各个学派的理论中去。统一的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管理学的支柱管理实践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管理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有关管理方法和决策模式,如演示模式、优化模式、方案规划等的内容应该是统一的管理学派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了。统一的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是管理学的支柱,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管理理论汲取了其它学派一切有用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内容最为丰富。三代管理理论第一代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创建,一般管理理论(管理过程理论)第二代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的丛林”第三代管理理论:“对结合的探求”,以1961年哈罗德·孔茨《管理理论的丛林》论文发表为标志管理学综合思潮事实上,管理学派综合、统一的思想来源于现代综合思潮。现代综合思潮是科学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三次综合思潮,它出现在20世纪中期。第一次综合思潮是建立在古代朴素唯物论的自然观基础上的。第二次综合思潮又称为古典综合思潮,它是15世纪以哲学的观点去综合研究的思潮。现代综合思潮的特点是以定性分析为基础,加强定量分析研究,力求建立一套精密的综合研究方法。管理学统一的四阶段尝试(上)20世纪60年代,在管理学中占统治地位的系统学派试图通过系统方法把各种新观点结合到传统的管理理论和管理职能之中,希望用“系统的观点”来统摄其他所有的各个学派,但并没有取得成功,开放式系统学派没有将管理理论学派统一起来,主要原因是该理论本身难以进行应用。进入20世纪70年代,系统方法趋于衰落,权变理论的盛行,人们不大相信管理理论的“惟一的最佳方法”了,权变管理学派希望用“权变的观点”来统一管理理论学派,也没有取得成功。管理学统一的四阶段尝试(下)20世纪80年代随着组织文化理论的流行,出现了一种用“价值观”的思想来统率管理学各个流派的做法,即“返回基点的革命”,而基点就是价值观的重新塑造,但也因其“非理性主义”与传统管理理论的理性结构相互融合的困难而走向了失败。20世纪90年代,融入了现代制度经济学内容的宏观组织理论的“资源”、“核心竞争力”和“战略联盟”的思想也并不能使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走向统一。管理理论更高层次综合的问题“……丛林已显得更加茂密难于通过。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发展趋势,可能导致将来各管理学派相互融合,以成一种统一的、更为有用的管理理论。”——哈罗德·孔茨“理论中的统一还没有实现,也许永远不会实现。……我们必须学会拆除学术嫉妒之墙,更好地评价我们的知识传统,以及认识到我们只是占有历史长河中的一点。当我们学会把组织的技术问题同人群问题更好地联系起来,综合就会实现。”——美国管理学家丹尼尔·A·雷恩第四节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二次世界大战后管理学焦点问题:组织如何有效地运作。早期的管理学文献及研究大多集中于如何改善组织内的工作方法和组织结构,以使一般的生产力得以提高。这方面的研究可以统称为组织理论(organizationaltheory)。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讨论较多的课题是:组织的环境、组织设计与结构、组织的生命周期(lifecycle)和组织的成长、组织内的权力政治活动、组织的创新和转变,以及科技的管理等课题。这类课题是以较为宏观的角度来审视组织的各种活动,着重如何提高组织的效能和效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组织之间的关系(interorganizationalrelationship),较热门的理论有群体生态学(populationecology)、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dependence)和协作网络理论(collaborativenetwork)等,应用主要集中在网络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组织的再造工程(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和虚拟组织(virtualorganization)等方面。以“人”为本的研究和讨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管理学发展的重点课题。这包括了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behavior)和人力资源管理学(humanresourcemanagement)两个方面。这两个课题各有不同的重点,但却互为补充。战略管理学(strategicmanagement)20世纪70年代后期崛起,是一个较为新兴的研究课题。战略管理学所研究的内容是组织应当如何掌握环境的变化,制订一套长远的行动方针,来保持组织的竞争力。早期的研究以公司政策(corporatepolicy)的讨论为主,加上市场学(marketing)的观念而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后来则广泛应用了组织经济学、组织理论和心理学的知识,成为管理学上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小型企业的管理(smallbusinessmanagement)这方面的研究往往集中在企业家如何创业,这就是企业家精神的研究(enterpreneurshipstudies)。管理学者都认为企业家与大机构的管理人员是有区别的,他们有独特的思想和决策方法,创业时所面对的管理问题也有所不同,因此,应单独进行研究。比较管理(comparativemanagement)和跨文化管理(cross-culturalmanagement)问题。当一个组织的经营业务延伸到另一国时,一个必然面对的问题就是在本国使用的管理方法是否可以运用于其他国家。而且,在跨国公司增多时,跨国公司应如何进行管理,这就是比较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研究的问题。近十年来研究热点(一)种群生态学理论(PopulationEcologyTheory)企业种群像生物种群一样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企业环境的变动会使企业种群像生物种群一样绝种,只有能够产生有效形态的企业才能适应环境的变迁,因此种群生态学以环境的变化(variations)为基本分析出发点。近十年来研究热点(二)制度化理论(InstitutionalPerspective)种群生态学理论着重整个社群的演变,而制度化理论则集中讨论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各个组织如何模仿对方,作出调整和改变。迪马乔和鲍维尔指出,组织为了生存,必须向成功者学习,包括组织的形态和管理的方式各个方面,所以,假以时日,该产业内各个组织就会有相同的组织结构、管理战略以及经营系统等,因此,这种理论称之为管理学中的制度化理论。制度化理论仍然假定环境对组织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个别组织也可以有一定的战略。以制度化理论为基础的观点,并没有超越资源及资源市场的属性来解释企业间的差异。尤其是它没有考虑包容着资源选择决策的社会背景因素(比如,企业传统,网络关系,管制压力等),以及这种背景因素是如何影响企业间长期的差异。制度化理论分析了社会影响和社会习惯对组织行为的影响。从制度化理论的观点来看,企业运行在一个由准则、价值观和各种规范组成的社会框架之中,这种社会框架决定着哪些经济行为是合适的和可以接受的。经济选择并非如新古典理论所强调的只受制于技术、信息和收入,它还受制于社会因素,如行为准则、习惯和惯例等。同时还包括了对社会约束的遵守投成功者的学习,这些因素决定了组织的成功和生存。近十年来研究热点(三)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Dependency)同样因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在缺乏足够的资源的情况下,组织可能会追求更多的资源,以保障自己的利益,减少和避免环境变化的冲击。这正是资源依赖理论的主要论点。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审慎的理性管理的选择、选择性资源的积累和配置、战略性的产业要素和要素市场的不完善。该理论认为应将组织的目标集中在资源的特性和战略要素市场上,并以此来解释企业的可持续的优势和相互间的差异。该理论提出,资源的选择和积累是企业内部决策制定和外部战略因素的函数。近十年来研究热点(四)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costsTheory)科斯(Coase,1937)、阿尔钦和德姆塞茨(AlchianandDemsetz,1972)、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5,1980)、克莱因等(Kleinetal.,1978)、詹森和麦克林(JensenandMeckling,1976,1979)、利兰和派尔(LelandandPyle,1977)、罗斯(Ross,1977)、张五常(Cheung,1983)、格罗斯曼和哈特(GrossmanandHart,1986)、霍姆斯特姆和泰若勒(Holmstro
本文标题:现代管理学---罗珉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445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