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2016新课标高考第一轮历史总复习第14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14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课程标准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2.高考考点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导火线;五四运动的经过和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北伐军胜利进军;国民革命失败。3.高考真题【例1】(2013山东)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A.武装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C.民族革命D.国民革命B【解析】选B。提炼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23年”“陈独秀”“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并结合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等相关史实,可判断“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是指无产阶级革命,选择B项。【例2】(2014浙江)《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A.辛亥革命时期B.五四运动时期C.国民革命时期D.全面抗战时期【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信息。从材料信息“苏联顾问”“武汉……胜利”“攻克南京”等可知,反映的是国民革命时期北伐战争的情况,故C项正确;苏联成立于1922年,故排除A、B两项;全面抗战时期,不可能出现“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的场景,排除D项。sssC【例3】(2014天津)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D【解析】由“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可知,该事件为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由于蒋介石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破裂,故A项说法错误。国民革命失败,也就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也没有实现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故B、C两项说法错误。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故答案为D项。【重难突破】1.理解五四运动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彻底不妥协:①从反帝方面看,运动的兴起是为了反抗巴黎和会对中国山东权益的宰割,斗争口号中也明确提出“外争国权”废除“二十一条”,不承认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决议。最终迫使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②从反封建方面看,学生斗争口号中要求“内除国贼”;工人参加后,斗争矛头进一步指向北洋政府。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并惩办了三个卖国贼。因此整个运动体现出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势不两立、决不妥协的革命斗争精神。(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①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主力军,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将承担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责任。②五四运动启发广大人民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联合,因此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③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使更多的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并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条件。④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这样,五四运动后,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以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的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对“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观点的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就出现了许多新因素。(1)新的领导核心:无产阶级的组织性、革命性最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2)新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先进政党,它能够制定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正确的策略方针。(3)新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广大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广大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利益;由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能得到中国各族人民的支持。(4)新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特别是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5)新的革命成就:共产党成立以后,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实现了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并参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中国革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他山之石】岳麓版教材补充了如下内容:1.“二十一条”的具体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1915年1月,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政府递交了“二十一条”密约,妄图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二十一条”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省内各主要城市辟为商埠。二、承认日本在南满洲及内蒙古东部的特殊地位。三、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附近矿山未经公司同意不准公司以外的人开采。四、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及岛屿,概不让与或租与他国。五、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充任政治、财政、军事等顾问;中日合办警政和兵工厂;在中国内地所设日本医院、寺院、学校等都有土地所有权;日本人在中国有布教之权等。5月7日,日本向中国政府下最后通牒。5月9日,除第五条内容有所保留外,称帝心切的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2.五四运动的意义及五四精神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它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五四精神: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3.中共成立后将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之一1921年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这是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最高机构。1922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这次工运高潮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而告结束。中共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一、选择题1.北京《晨报》发表了北京政府顾问、外交委员会委员林长民的文章,该文沉痛叹息道:“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作者发出这一叹息的背景之一是()A.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B.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C.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D.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D【解析】《马关条约》并未涉及割让山东,排除A项;B项指《辛丑条约》,不涉及割地问题;C项中“二十一条”是密约,故不能对外公开而出现外交人员撰文公开议论,不符合题意。D项体现了五四运动前夕的形势,与题意相符,因此答案为D。2.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自由主义”?》一文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解释,并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一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A.从宣扬科学到反思“科学万能”说B.从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到质疑其制度C.从盲目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根据所学知识,一战后,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加快,成为新思想主流,并深刻影响到此后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故选D。3.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理解最准确的是()A.民众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B.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C.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D.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A【解析】由材料中四层觉悟的递进关系,结合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层次,即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可判断A项正确。4.历史必将铭记这样一些历尽百年沧桑的上海地标——“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距离上海开埠78年,距离辛亥革命10年,距离五四运动2年……青砖黛瓦的石库门建筑与海纳百川的远东大都市上海,一同见证了浩浩荡荡的红色巨流。”这一“大事件”发生在上海的主导因素不包括()A.上海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集中地区B.李大钊在上海为党的创建发挥了核心作用C.中国的第一个共产主义早期组织在上海建立D.上海是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地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注意此题属于逆向选择题。从材料的内容可知,这一“大事件”应是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后,李大钊、陈独秀相约南北建党,南陈北李。所以B项表述错误,故应选B。5.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英文译稿)中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B.党纲的颁布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C.中共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D.党纲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C【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和分析判断的能力。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是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的。故选C项。6.1923年中共“三大”指出:“对于工人农民之宣传与组织是我们特殊的责任;引导工人农民参加国民革命是我们的中心工作。”材料主要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认识上的变化是()A.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B.以组织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C.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D.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解析】材料体现中共已经认识到了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的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材料中的时间是1923年中共三大,C项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均排除。sssA7.孙中山说:“现在中国处于半殖民地之下,各阶级中自有力求解救中国,要求独立之共同倾向,邀请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是以期有益于革命之实行……而开将来继续奋斗之长途,吾党之新机。”材料表明孙中山同意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动机是()①吸取二七惨案的教训②壮大革命力量,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③中国处于半殖民地社会,各阶级都要求实现民族独立④改组国民党,给国民党增加新的血液A.②③④B.②④C.①③④D.③④B【解析】吸取二七惨案的教训是中共的意图,故①错误;从“各阶级中自有力求解救中国,是以期有益于革命之实行”可以看出为了壮大革命力量,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故②正确;各阶级都要求实现民族独立是客观条件并非孙中山的目的,故③错误;从“而开将来继续奋斗之长途,吾党之新机”可以看出改组国民党,给国民党增加新的血液,故④正确;因此答案为B项。8.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选举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侯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这表明()A.国共两党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合作B.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革命纲领完全一致C.国共两党的阶级差别已经消失D.国共合作取得了大革命的胜利A【解析】由材料可知,通过大会选举共产党员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合作方式为党内合作,A项正确。共产党和国民党的革命纲领不完全一致,B项错误;C、D两项与史实不符,也可排除。故选A。9.哈雷特·阿班在《民国采访战——〈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回忆录》写到:“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
本文标题:2016新课标高考第一轮历史总复习第14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451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