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15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高效精练论述实用类阅读
-1-专项突破六现代文阅读(三)(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论述类文章,完成1~3题。历史应该记住谁王兆贵①人们通常把那些为人类社会进步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称为英雄。他们出类拔萃,是民族脊梁,大众楷模,人中精英。有许多英雄人物都有过失败的记录,有的结局还很悲凉,但这并不影响后世将他们视为英雄。滑铁卢战役的赢家是联军统帅威灵顿,但到滑铁卢镇参观的人,瞻仰的却是失败者拿破仑,没人去理会威灵顿。再如,人们提及麦城时,首先想到关羽,那个战胜关羽的吕蒙却被忽略了。②为何会出现“不以成败论英雄”这种非常规的历史观呢?历史真相只有一个,然而,当它被还原为文化记忆时,往往会因见识不同而有所选择和补遗,甚至曲解和编造。经过时间长河的冲刷和积淀,思想潮流的碰撞和修正,民间流传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已不再是原初史料,而是集体无意识的公共作品。因此,提出“历史应该记住谁”,就不再是简单逻辑所能求证的“解”。人们之所以不用成败作为论定英雄的唯一标准、终极标准,不单是情感偏向问题,而是价值认同问题。③拿破仑一生指挥过60多场战役,比亚历山大、西泽、汉尼拔、苏沃洛夫这些名将所指挥的战役总和还要多,滑铁卢一役一败涂地,并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失败反把失败者变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波拿巴仿佛比立着的拿破仑更为高大”。后来的事实,印证了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提到的这些话。④称得上英雄豪杰的人,其业绩可以不昭彰,但人格一定是高尚的。他们通常以坚贞的气节、刚毅的血性、不屈的斗志、无私的奉献而著称。荆轲失败了,但他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就像他朗吟的《易水歌》那样,传为千古绝唱。李广出击匈奴,屡战败北,死后未获封侯,但在人们心目中,他仍然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不仅霸业未成,而且输得很惨。一曲垓下之歌,回肠荡气,长使英雄泪满襟。项羽尽管偏执自大,蛮横暴戾,但因他光明磊落,率直坦荡,向来为世人推崇。当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为世人所敬仰时,即便其最后结局是失败的,也不会动摇他在历史上的地位。⑤在中国,正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解读。三国争雄,刘备尽管未能胜出,但因沾了汉室宗亲的光,身后享有“英雄之器”的盛誉。曹操尽管胜利了,但因有篡位之嫌,身后背有“乱世奸雄”的恶名。其实,曹操不论在军事、政治还是文学上都卓有建树,鲁迅说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⑥再高大的英雄人物,也不可能完美无瑕,英雄之过乃白璧微瑕,难掩其丰功伟绩。林则徐在中英商贸关系的处理上和对英军发动战争报复的判断上,均有不当之处,并导致清廷误判。我们不能因此否定林则徐的历史功绩,说他不是民族英雄。再者,对英雄人物是非功过的论定,并不存在终极标准,时代背景不同,审视角度不同,答案也不相同。比如说,将相中的袁崇焕、曾国藩、李鸿章,帝王中的嬴政、雍正,以及介于帝王将相之间的曹操,历来毁誉参半,说法不一。(有删改)1.简要概括“文化记忆”具有怎样的特征。【答案】加进了主观因素;属于集体无意识的创作;与历史真相不完全一致。2.第③段在论述上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答案】选用拿破仑虽然失败但形象却更高大的典型事例,和下文内容一起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价值认同是论定英雄的重要标准的观点,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3.请结合全文,谈谈评价历史人物应持怎样的历史观。【答案】不能仅仅以成败论英雄;要重视对历史人物人格的权衡;要正确看待历史人-2-物的功绩与过错;要摆脱传统偏见的束缚和影响;对英雄人物的论定不能一成不变,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二、阅读下面的论述类文章,完成4~6题。新部落时代的来临梁文道①互联网刚开始进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时候,很多人幻想它就是传说中的“公共领域”:没有限制出入的门槛,没有权威的中央管理,没有身份背景的差异,所有资讯自由交换,所有人理性对话。可是,互联网上的“公共领域”原来也只是个过分乐观的期望。②我是NBA湖人队的球迷,从前要在媒体上寻找湖人的消息,我必须很有耐心地看完整节新闻才偶尔听到一两则它的赛况,或买一份报纸翻过国际版财经版才找得到它的动向。但现在,我可以直接进入湖人的官方网页或它的球迷园地,甚至完全略过其他NBA球队的讯息。假如我是个不理世事的球迷,我也许不会知道奥巴马,也不知道楼市暴涨的影响;但我却十分清楚一名湖人球员的状态,乃至于他所穿内裤的牌子。③互联网是无尽的资讯宝藏,让我们各自发掘自己的需要,发展自己的兴趣;却不一定会使大家更加了解彼此。相反,有时它会阻断我们彼此的沟通,因为再也没有什么所有人都一定要知道的常识,也没有什么保证能够打开陌生人话匣子的话题了。要是互联网取代了由一点发放讯息至多点的大众传媒,我们或许会很自由,也会变成某个领域的专家;可是我们也很有可能丧失掉所谓的“公共”。④再看“网友”这种群体,它和“网民”最大的不同就在这个“友”字。一个本质上开放的网络论坛是很理想的,任何人只要上网登入,或浏览或发言,他们就变成了网民,表达不同的关注,展示不同的思路。可是这又会渐渐自发形成一群“网友”的俱乐部。⑤在这个俱乐部里,一开始,大家只是不赞成某个观点,然后有人开始宣称“鄙视”持有某种观点的个人,再来就有人用上了粗话,最后则出现了追杀通缉令。匿名的条件一方面保障了大家,同时也加剧了这种话越说越极端,你激进我比你还激进的倾向。多年来,我们目睹无数这样的历程,看见一个论坛怎样从国事讨论变成了征服世界的幻想乐园,另一个论坛又怎样从标榜理性变成了要把所有愤青都丢到海里喂鱼的小圈子。和任何封闭的团体一样,所有极端的声音都会牵制整体的走向,逐渐把温和变成必须排除的异端。⑥终于,原来开放的世界变成了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小教派,每一个教派的成员都在自己的团队里找到了归属,天天反刍同类人的意见,日日巩固原有的主张。最后,我们都成了不同俱乐部的“网友”,看不见“公共”的存在,却肯定各自真理的终极,和部落没什么两样。_(有删改)4.第②段中,作者举自己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到湖人球员信息的例子有什么作用?【答案】说明人们在网络资讯丰富的时代,并没有实现公共领域的理想状态;引出下文对无法达成公共领域的理想状态的原因的具体论述;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讽刺意味。5.请概括“网民”和“网友”的区别。【答案】网友:封闭,排除异己,非理性对话。网民:自由,交换资讯、互相沟通,理性对话。6.如何理解末段画线的句子。【答案】大量网友的存在不关心严肃的社会生活现象,而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无聊的信息;他们排除异己,自我封闭,只认同自己的意见主张并将其发挥到极致;使网络无法成为理性民主的“公共”领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公共领域成为部落现象的失望。三、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章,完成7~9题。回忆陈寅恪先生季羡林-3-①我写了这样多的回忆师友的文章,独独遗漏了陈寅恪先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对先生的回忆,我认为是异常珍贵的,超乎寻常地神圣的。我希望自己的文章不要玷污了这一点神圣性,故而迟迟不敢下笔。②要论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六十五年前的清华大学算起。我于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他被海内外学人公推为考证大师,是完全应该的。然而,茫茫士林,难得解人,一些鼓其如簧之舌惑学人的所谓“学者”骄纵跋扈,不禁令人浩叹矣。寅恪师这种学风,影响了我的一生。③在清华时,除了上课以外,同陈师的接触并不太多。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往攘来的学生人流中,有时会见到陈师去上课。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多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的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决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④我在哥廷根十年,1945年,我得知寅恪先生在英国医目疾。我连忙写了一封长信,向他汇报我十年来学习的情况,并将自己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及其他刊物上发表的一些论文寄呈。出乎我意料地迅速,我得了先生的复信,也是一封长信,告诉我他的近况,并说不久将回国。信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说,他想向北大校长胡适,代校长傅斯年,文学院长汤用彤几位先生介绍我到北大任教。我真是喜出望外,于是立即回信,表示同意和感谢。1946年,我曾谒见先生于俞大维官邸中。先生十分高兴,叮嘱我到鸡鸣寺下中央研究院去拜见北大代校长傅斯年先生,特别嘱咐我带上我用德文写的论文,可见先生对我爱护之深以及用心之细。⑤在我同先生来往的几年中,我们会谈到很多话题。谈治学最多,政治也并非不谈但极少。他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他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出,他非常关心政治。他研究隋唐史,表面上似乎是满篇考证,骨子里谈的都是成败兴衰的政治问题,可惜难得解人。我们谈到当代学术,他当然会对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除了对一位明史专家外,他没有对任何人说过贬低的话。对青年学人,只谈优点,一片爱护青年学者的热忱,真令人肃然起敬。就连那一位由于误会而对他专门攻击的学者,陈师也从来没有说过半句褒贬的话。先生的盛德由此可见。⑥现在我时常翻读先生的诗文。每读一次,都觉得有新的收获。我明确意识到,我还未能登他的堂奥。哲人其萎,空余著述。我却是进取有心,请益无人,因此更增加了对他的怀念。我只有努力学习他的著作,努力宣扬他的学术成就,努力帮助出版社把他的全集出全,出好。国内外研究陈寅恪先生的学者日益增多,先生的道德文章必将日益发扬光大。这是我在垂暮之年所能得到的最大的愉快。⑦我现在是“后已见来者”,然而却是“前不见古人”,再也不会见到寅恪先生了。我心中感到无限的空漠,这个空漠是无论如何也填充不起来了。掷笔长叹,不禁老泪纵横矣。7.请结合文本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答案】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陈寅恪先生讲学时分析细致全面、层层深入,实事求是,循循善诱的特点。8.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陈寅恪先生有哪些优秀品质。【答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认真,实事求是;为人朴素无华,不张扬;心胸宽广,-4-不记人过;关心政治,以天下为己任;热忱爱护帮助青年学者。9.结合全文思考,尾段画线句子有哪些含义?【答案】①陈寅恪先生的逝去在作者的内心形成了无法填补的空白,让作者觉得无以形容的空虚落寞,表达了作者对陈寅恪先生的无限怀念之情。②陈寅恪先生的去世在学术界形成了无法填补的空白,让作者感到深深的缺憾与悲凉。③作者自己努力学习陈先生的学术思想,但深感未登堂奥,却又请益无人,无限伤感。
本文标题:2015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高效精练论述实用类阅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463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