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5·辽宁丹东)一辈子做好一件事①台湾著名剧作家、导演李国修,年少时,曾抱怨父亲做了一辈子鞋没有发财。父亲痛骂一通后,告诫他: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李国修深受启发,用毕生的精力只做“开门、上台、演戏”这一件事,让他享有“台湾莫里哀”的美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专注做好一件事很重要。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认识不到这点的重要性。他们信奉“艺多不压身”,礼赞“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谁知到头来却落得个“样样涉足,个个平平”的局面,导致“艺多不养家”的尴尬后果。对普通人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局,因为许多伟人亦无法达到多才多艺的人生高度。③法国作家莫泊桑小时候曾在福楼拜面前自信地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1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3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鸭,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说完后一脸得意。福楼拜听后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福楼拜接着问:“你究竟有什么特长,比如有哪样事情你做得特别好?”这下,莫泊桑答不上来了。于是他便问福楼拜:“那么,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福楼拜说:“写作。”原来特长便是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于是,莫泊桑下决心拜福楼拜为文学导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跻身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行列。④专注于一件事,看似简单,其实是对毅力与恒心的考量。成功学上有个著名的“两万小时理论”,即“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但芸芸众生平凡者不可计数,卓越者凤毛麟角。原因很简单,两万小时锻炼太过漫长、枯燥、无趣,没有坚如磐石的信念,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动摇、绝望直至放弃是顺理成章的事。⑤专注于一件事,看似艰难,其实也容易。只要我们选择的事业,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漫长的“两万小时”就不会带来遥遥无期的恐惧,别人眼中枯燥、无趣的历程,便会成为时时给我们惊喜的旅程。只要我们拥有一颗任天边云卷云舒,静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泊之心,滚滚红尘的纷纷扰扰,便不会轻易动摇我们由平凡走向卓越的脚步。只要我们把“两万小时”分解到活着的每一天,我们每天为卓越所付出的不过是半小时、一小时而已。⑥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精力十分有限,利用这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时间里专注地做好一件事,就很有可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选文有改动)1.请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写在下面。(2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专注做好一件事很重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确定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确定论点首先必须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根据文章所议论的问题(也就是论题),确定中心论点。论点的位置一般在题目、开头或结尾。如果题目是论点,必须是陈述句或判断句,且不能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如果论点在开头,一般提出论点的方法有开门见山、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提出论点、引用名言提出论点、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摆出错误的论点批驳之、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引出论点。如果论点在结尾,能够总结全文,表达作者观点和主张的陈述句或判断句就是论点。如果题目和文中都找不到论点,就需要根据论题和作者的议论自己概括了。本文第①段由事例引出了中心论点。2.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4分)举例论证。(举了莫泊桑在福楼拜教育下,专注于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许多伟人亦无法达到多才多艺的人生高度”这一分论点,进而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段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做此类题目应先思考主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然后根据每种论证方法的特点来确定本段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再思考该论证方法的作用,然后再用规范的语言将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本文第③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因有分论点,所以其作用一般表述是“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分论点,进而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点”。3.请围绕中心论点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写在下面。(3分)王羲之一生专注于书法,在书法上造诣极深,被后人誉为“书圣”。(司马迁用毕生的精力专注于历史研究,完成了“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古今中外典型事例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中心论点补充论据的能力。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补充的是事例还是名言;第二根据中心论点思考自己熟悉的名人事例或名言,补充的事例或名言都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不可胡编乱造。本题要求补充事实论据,围绕本文中心论点,可补充的材料有很多,如体育明星们只专注于一件事,才会在奥运等大赛中为国争光。对议论文的三要素中考主要考查:①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论点,明确中心论点与分论点间的关系;②能根据要求提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③辨析论据类型并理解其作用;④能用简明的语言准确概括论据;⑤围绕文章论点补写论据;⑥辨析论证方法并理解其作用。一、找准论点的方法:1.从内容上看,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且一般是正面的、积极的。2.从句式上看,中心论点是一个完整而明确的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问句绝对不可能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一般有提示性的语言,如:开头有“我认为”“我们要”“我们应该”“可见”“由此可见”等词句,结尾有“总之”“综上所述”等词句。3.从位置上看,中心论点常出现在文章标题、开头、过渡句(段)、结尾等地方。①研究标题。议论文的标题大致分两类:一类是论点型,即题目本身就表明了中心论点;一类是论题型,即标题只表明论述的对象、范围或问题。②研究开头。议论文的开头有四种形式:A.开宗明义、开门见山亮出观点。B.通过一个故事引出中心论点。C.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归纳出中心论点。D.根据自己的经历归纳出中心论点。③研究过渡句(段)。过渡句(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总结了上文又引出了下文,起概括作用,这样的句子也有可能是中心论点。④研究结尾。有的议论文的结尾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4.中心论点与论题、分论点的区别:①论点是对论题的扩充。论题是作者在一篇议论文中要论述的问题,一般是短语或词语;而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一般是一个句子。②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有力的支撑和证明,本身也可以是论据。二、论据1.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方法: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一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区分起来比较容易。而引用名人的言论与名人的事例要区分开来,并不那么容易,引用名人的言论来证明论点的是道理论据;引用名人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是事实论据。2.论据的作用:①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②事实论据:真实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使道理更加有说服力。3.论据补写的方法:①论据要有说服力,要能很好地证明论点;②论据要有代表性,力求大众化,尽可能是人所共知的;③必须真实,人物与事实要相符,不能张冠李戴、瞎编乱造;④表述力求简洁流畅,不能超过规定的字数。三、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论证方法作用答题模式举例论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证明的分论点,即跟材料最近的观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可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填论据),证明了……观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对比论证起突出强调之效。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填论据),突出强调了……的观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比喻论证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易被人接受,使论证更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观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一、(2015·辽宁沈阳)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仅对个人品行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不变节,永葆本色。翻看上下几千年的文学作品,赞美梅、兰、竹、菊四君子等的篇章随处可见。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决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相伴而生的诗篇,惊天地动鬼神。岳飞的《满江红》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就是面对强敌,毫不畏惧,精忠报国。文天祥的《正气歌》千古传唱,它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则是身陷囹圄,决不屈服,视死如归。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得到休养生息、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铸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应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2.请分析选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第②段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第④段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两段是递进关系,所以不能调换。(第②段和第④段的内容与第①段中“它不仅对个人品行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的句子相对应。)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论证,具体地论证了“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的观点。4.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经》中,智者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运用文学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B.在中国历史上,文学作品中所有人物的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C.选文中“面对强敌,精忠报国”“身陷囹圄,视死如归”是中华民族意志的体现。D.选文最后段号召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肩负起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使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能力,适用于排除法。A、C、D选项理解正确,B项表述有误,文中第③段第一句说的是“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不是“文学作品中的所有人物”。B5.请从下面备选人物中,任选两个,结合其作品仿照下面例句的句式,为选文第③段补充论据:例句:“斯是陋室,惟
本文标题:2016聚焦中考语文(辽宁省)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一议论文阅读第一讲议论文阅读(一)—论点论据论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482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