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2016高考地理(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配套课件第3单元第1课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考纲考情确目标明考向考纲展示考情考向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本单元内容近三年高考总体出现以下特点和趋向:1.由选择题占主导的题型出现非选择题题型。非选择题的出现表明命题人对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非选择题考查多倾向于对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作用的考查。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多以实际区域为背景材料,通过对自然环境要素的分布和变化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1课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深化素能提升演练提能梳理整合梳理整合梳主干理脉络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形成原因:主要取决于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热量表现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水分带状代表性植被不同的自然带代表性土壤分纬度位置海布陆位置点拨各自然带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而是存在一个过渡带。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1.地带性分异规律见附表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地形起伏和等因素的影响。海陆分布洋流考点深化解疑难提知能考点一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图解考点1.水平地域分异随着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的变化,陆地自然带发生有规律地变化,反映了热量和水分条件控制着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主要包括从赤道到两极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2.垂直地域分异地表景观随山地海拔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地更替,水热状况差异是分异的基础。如图:温馨提示(1)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异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的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在有些基带是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北坡。(3)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例如,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小试牛刀(2014年浙江文综)中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部,中亚国家与我国之间已形成由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读“我国与中亚部分地区略图”,某贸易代表团7月从吐鲁番出发沿铁路前往中亚考察,有关沿线的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是()A.自咸海至阿拉木图呈现草原向荒漠的变化B.在乌鲁木齐看到坡上有植被、顶部有积雪的山峰C.锡尔河自上而下到河口水量不断增加D.从阿拉木图往北走看到山地针叶林分布海拔高度不断上升【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中亚深居内陆,地表景观以荒漠为主,受地形的影响阿拉木图降水可能会多于咸海地区;乌鲁木齐位于天山北侧,天山海拔较高,北坡为迎风坡,垂直分异明显;锡尔河是内流河,河水补给类型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流经干旱地区,受下渗、蒸发、用水等的影响,下游水量小;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越低。【尝试作答】B考点二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表解考点实际分布的自然景观形成原因南美大陆西岸3°S~30°S狭长的热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秘鲁寒流降温减湿南美洲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草原景观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和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东部地处来自海洋的暖湿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暖流增温增湿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小试牛刀(2014年大纲全国卷)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A.海拔高B.种源丰富C.火山灰深厚D.光照充足【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火山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知识,考查学生对影响植物生长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K岛的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植被恢复迅速”说明其自然环境利于植被生长和发育;“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是题眼,根据材料可知,该岛“1983年火山爆发”属于特有的事件,火山灰富含营养物质,利于植物的生长。【尝试作答】C素能提升析图表强应用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与应用典图示例判读方法1.看基带。山体下部的起始带称为带谱的基带,基带和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如图)。2.看自然带谱的多少。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和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丰富。3.看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纬度高则相反。(2)坡向:同一山体,不同坡向,因水热条件不同,自然带的分布高度比较复杂,具体如下所示:条件不同坡向,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低纬地区的热量盈余区水分为决定因素,迎风坡高于背风坡中高纬地区的热量非盈余区水分充足,两坡热量差异明显的,阳坡高于阴坡水分充足,两坡热量差异不明显的,迎风坡低于背风坡水分短缺区迎风坡高于背风坡4.看雪线的高度。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影响因素如下:(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2)坡向:一般而言,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降水差异大的山地,迎风坡降水多,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海拔高。迁移应用1.通过对相关图示的判读,考查对基带或当地自然带(气候类型)的判断。2.对不同坡向的热量条件、降水情况进行分析判断。3.分析垂直分异规律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对应关系。强化训练(2015衡阳八中高三月考)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和降水分布示意图,当地居民随季节转场放牧。降水量大于400mm为森林景观,200~400mm为草原,小于200mm为荒漠。读图,回答(1)~(2)题:(1)森林景观出现在()A.甲B.乙C.丙D.丁(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大量掘井,可增加牧场扩大耕地B.冬季在乙地放牧,可充分利用草场资源C.夏季到丙地放牧,可保护低地草场D.丁地夏季草场生长好,宜扩大畜群数解题思路:第(1)题,过400mm降水量线作横轴平行线,与降水量线交于两点,从交点向横轴作垂线,与剖面线分别相交于两点,即可判断降水量大于400mm的地点。第(2)题,甲地降水少,不宜增加牧场和扩大种植业规模;冬季应在低海拔处放牧,夏季应到海拔较高处放牧,丁地降水稀少,不宜扩大畜群数。参考答案:(1)B(2)C当堂演练演练提能练速度提能力测控导航考点题号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1、2、3、4、5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和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异6、7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2015抚顺六校联考)2014年7月1日,一名骑行爱好者从北京出发,骑行至新疆吐鲁番,途中发现景观类型由出发时的森林变化为草原,后又变化为戈壁、荒漠。据此回答1~2题:1.这种变化体现了()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垂直地域分异C.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2.与这种变化相似的是()A.从新加坡到北京的变化B.从上海到昆明的变化C.从成都到拉萨的变化D.从西欧到中亚的变化解析:1.C2.D第1题,从北京到新疆,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第2题,从新加坡到北京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上海到昆明自然带没有变化;从成都到拉萨主要体现了垂直地域分异;从西欧到中亚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2015邯郸高三摸底)读漫画《枯萎的外表,强大的内心》,回答3~4题:3.漫画揭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A.地形平坦B.地下水丰富C.降水稀少D.土壤肥沃4.此景观所在地,以及由石家庄到该地所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组合正确的是()A.华南地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西北地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西藏地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华北地区,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解析:3.C4.B第3题,读图可知,该植物地上部分树枝短小,植物枯萎;地下部分植物根系十分发达,主要是为了吸收地下深处的地下水源,说明该地区降水稀少。第4题,由上题可知,该植物所在地区降水稀少,气候比较干旱,应该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由石家庄到西北地区,主要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2013广东四校联考)读“安第斯山西坡不同地带垂直景观略图”,回答5~6题:5.甲、乙、丙代表的景观分别是()A.雨林常绿硬叶林荒漠或半荒漠B.雨林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C.雨林常绿阔叶林热带草原D.雨林常绿阔叶林荒漠或半荒漠6.有关①段及其东坡自然带情况,叙述错误的是()A.东坡基带为温带荒漠带B.东坡和西坡自然带差异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C.影响东坡和西坡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D.西坡自然带数量比东坡多解析:5.A6.B第5题,据题干信息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大陆西岸,结合纬度位置可判断:甲为热带雨林,乙为常绿硬叶林,丙为荒漠或半荒漠,故选A。第6题,①段西坡和东坡基带的差异主要是地形导致的,属于非地带性规律,故选B。二、非选择题7.(2014武汉四月调研)读图及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新疆,天山被称为垂直牧场。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称为转场。生活在新疆广大的草原和高山牧场的牧民们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材料二天山自然带示意图和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1)指出天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2)天山天然草场资源地广、质优、种类全,试分析其原因。(3)简述天山牧民放牧转场的大致过程,并简要评价转场放牧的好处。解析:第(1)题,对比图中南北坡自然带可知其差异,主要表现在自然带种类和分布高度。第(2)题,注意题目涉及地广、质优、种类全三个方面;分析原因时从气候、水源、地域面积、垂直变化等方面考虑。第(3)题,转场的原因据图可知与海拔变化有关,海拔变化会引起气温、草场的垂直变化,同时考虑草场的合理利用。评价要从资源的利用、对草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回答。答案:(1)北坡自然带种类丰富,有云杉林带,南坡缺失云杉林带;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于北坡;北坡的雪线较南坡低。(2)天山地处中纬度地区,光照充足,气候适宜牧草生长;山地面积广大,草场分布区域广;海拔高,终年积雪,冰雪融水丰富,为草场提供充足水源,牧草繁茂;从山麓到山顶,垂直高差大,气候差别大,牧草种类依其地区、季节不同而有差异,种类繁多。(3)冬季,牧民在(林带及以下)海拔较低的(山地荒漠)草原放牧;春季转暖向高处(山地)草原转移;夏季在(林带及以上)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草场放牧;秋季天气转冷,向海拔较低的(荒漠)草原转移;冬季在山麓牧场(利用囤积的牧草)过冬。评价:转场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不同高度的草场资源,同时也保护了草场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草场可持续发展。点击进入课后训练
本文标题:2016高考地理(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配套课件第3单元第1课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498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