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2016高考地理(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配套课件第6单元第1课时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第六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考纲考情确目标明考向考纲展示考情考向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3.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纵观三年新课标地区对本单元试题考查看,主要对城市功能区与城市规划等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社会关注度大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2.从命题角度看,试题常以区域图、模式图或相关城市化统计图、数据资料为信息载体,考查知识的应用、信息的提取、问题的论证。3.备考应结合社会关注的热点素材,进行知识的运用训练和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第1课时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考点深化素能提升演练提能梳理整合梳理整合梳主干理脉络一、城市的起源1.基本前提:的出现,使一部分人能够从事非农业劳动。2.集市形成与发展:同农业的分工以及的出现。3.集市发展为城市:商品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市政设施建设的发展。点拨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尼罗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美洲。形成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剩余农产品手工业商业生产和交换二、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发展阶段特点原因工业革命以前数量,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多以为主,城乡相对独立生产力水平低下工业革命以后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逐渐扩大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二战以后城市发展迅速,出现特大城市和,还出现许多城市世界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少政治职能城乡差距大城市带专业化新技术革命三、城市化1.定义: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2.表现城市人口城市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城市增加上升扩大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3.标志:。非农业人口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4.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大大加快。(2)大城市数量,大城市带出现。进程迅速增加(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①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主要表现为。②发达国家:出现了郊区化和。5.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积极引导和推动合理有序的城市化,是实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以及的基本措施和有效途径。(2)不利影响①对乡村:面积减少。②对城市a.水资源短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b.海水入侵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c.大城市迅速膨胀导致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d.形成城市热岛。加大乡村人口向城市移动逆城市化现象保护耕地耕地地面下沉交通拥挤点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考点深化解疑难提知能考点一城市化进程的差异★★★★★表解考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时空差异。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拓展延伸城市化、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城市,箭头表示人口的迁移方向)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图形表现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乡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人口由市中心区迁往郊区人口由市郊迁往乡村或小城镇小试牛刀(2014年四川文综)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A.2千米附近B.4千米附近C.8千米附近D.10千米附近(2)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思路点拨】第(1)题,从图中可以读出距离市中心10千米附近单位面积人口数量,由1990年约0.3万人/平方千米增长到2010年约1万人/平方千米,增长最大。第(2)题,从图中1990年与2010年的曲线变化的比较,可以看出市中心附近的人口密度降低,而郊区人口密度增加,说明1990年人口主要居住在市区附近,随着城市化进程,郊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等,使一部分人由市区向郊区迁移,增大了郊区的人口密度,说明住宅区和工业区向郊区扩散。【尝试作答】(1)D(2)D考点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表解考点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合理的城市化能充分发挥城市做为区域“龙头”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合理的城市化会对地理环境造成消极影响。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及应对措施具体分析如下表见附表小试牛刀(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如图)。据此回答(1)~(2)题:(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A.居住人口减少B.城区房价昂贵C.人居环境恶化D.城区不再扩大【思路点拨】第(1)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多,中心城市地价高,当地农民修建“握手楼”用来出租以增加收入。第(2)题,因地处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的周边,说明因中心城市地价高,房价昂贵,人们只得去房租相对较低的周边农村居住。【尝试作答】(1)D(2)B素能提升析图表强应用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与应用典图示例1.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2.城市城区面积变化图3.城区人口密度变化图4.城市扩展和人口流动方向示意图判读方法1.观察城市人口比重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1、图2),曲线图要注意斜率及转折点,柱状图要注意柱的高低起伏变化,根据图推断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及速度的快慢,并分析原因。2.观察城市数量(面积)的变化(图3),要注意看用地规模、城市数量、交通线路等有关信息的变化,由此推断城市的发展变化,并预测在城市的发展变化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3.观察城区人口密度的变化或迁移方向(图4、图5),看清坐标含义、明确表达内容;城市圈层间人口、产业迁移图要看清迁移的方向、迁移的数量、产业部门等,推断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并分析其原因。迁移应用1.根据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判断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2.从城市用地规模的变化,分析人地关系(如用地紧张、生态环境的变化等)。3.根据城市化的发展,分析产业结构有可能发生的变化。4.从城市人口的变化情况及城市圈层间的人口迁移情况,分析导致人口(产业)迁(转)移的原因、分布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强化训练(2013年安徽文综)如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读图,回答下题: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解题思路:由图可知1985~1995年,城市化发展速度较慢,1995~2010年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2005年城市人口比重达30%以上,从柱状图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增加,说明此时城市化处于中期加速阶段。参考答案:B当堂演练演练提能练速度提能力测控导航考点题号城市化进程及特点1、2、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5、6、7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2014南昌模拟)下图为某市过去五年内城市人口变化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图示城市不同区域人口变化反映的是()①不同区域人口增长类型的差异②人口迁移的方向③再城市化现象④郊区城市化现象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近郊区常住人口增长率为26%左右,主要是由于近郊区()①环境质量好②交通通达度提高③土地价格高④人文环境好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1.D2.A第1题,近郊区人口增加,核心区人口减少,说明人口由核心区迁往郊区;城市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第2题,近郊区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变好,交通通达度提高,环境质量较好,吸引了核心区人口的外迁。(2015上饶质检)城市建筑的密度与高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表为我国某城市1992年和2010年距离市中心不同距离建筑物的平均高度表(单位:米)。据此回答3~4题:距市中心距离时间0~1km1~3km3~5km5~12km1992年29.620.38.7不列入统计范围2010年38.422.529.710.13.通过表中的数据变化,可推测该市()A.处于城市化发展初级阶段B.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D.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减小4.为适应城市发展,该城市在2001年调整了距市中心3~5km范围内的主要用地性质。其调整方案最可能是()A.居住用地调整为商业用地B.居住用地调整为工业用地C.工业用地调整为商业用地D.工业用地调整为居住用地解析:3.B4.D第3题,由表中数据可知,从1992年至2010年城市建筑物的密度快速升高,说明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即该城市应该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第4题,由表中数据可知,2010年3~5km内的城市建筑物平均高度高于1~3km,城市中用地面积最大区域是居住用地,故调整方案最可能是工业用地调整为居住用地。(2015周口质检)“钟摆族”是指工作在城市中,生活在郊区或其他城市,两处奔波的职场人士;“潮汐车道”是指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通过交通指示标识,对其行驶方向进行适时调整的车道。我国河北、新疆、北京、江苏等多个省区已经开辟了“潮汐车道”。下图为潮汐车道景观图。读图,回答5~6题:5.关于我国“钟摆族”的说法,最可信的是()A.郊区的就业机会逐渐增多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B.“钟摆族”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C.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大城市房价高D.通过建卫星城可使城市“钟摆族”现象消失6.关于“潮汐车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状况B.图中左侧汽车向郊区方向行驶C.通过增加道路面积优化配置道路资源D.0:00~18:00时进城方向的车道数增加解析:5.C6.C第5题,我国“钟摆族”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大城市房价太高,使职场人士工作在城市中,被迫生活在房价和生活费用较低的郊区或者其他城市,A项错C项对;“钟摆族”加剧了交通压力,B项错;通过建卫星城可吸引部分企业和职工,使“钟摆族”现象得以缓解,但不会消失,D项错。第6题,通过对“潮汐车道”定义的理解,它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状况,但道路面积并没有增加,因此A项叙述正确,C项叙述错误;0:00~18:00时进城车辆多,出城车辆少,故交通指示牌进城车道指示为两个,出城车道指示为一个,18:00~24:00时则相反;对照交通指示牌和图中车辆行驶可知,图中左侧汽车向郊区方向行驶。二、非选择题7.(2014盐城三模)阅读图表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材料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1991年和2012年各类用地比重(%)。年份水田旱地林地草地园地城镇水域陆地滩涂未利用199148.0814.4718.720.340.219.657.960.350.22201241.879.8917.270.040.0323.916.350.330.01(1)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2)简述上海市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3)据表归纳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解析:第(1)题,读图即可描述空间分布特征;城市化水平高低主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第(2)题,自由贸易区应设立在海陆空交通便利、有大量的消费人群,购买力比较强的地区。而它的设立会繁荣经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第(3)题,由表格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少,耕地比重明显减少。陆地水域减少,调节径流能力下降,水质下降;林地、草地、园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减弱等。答案:(1)特征:南北低,中部高;东部和西部城市化水平最高。成因:东部(上海)和西部(南京)是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故城市化水平最高;中部地区受上海和南京辐射带动作用强;工业化发展快(水平较高),城市化水平较高;南部和北部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低,城市化水平较低。(2)①有利于上海城市的发展;②有利
本文标题:2016高考地理(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配套课件第6单元第1课时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498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