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16高考备考高三年级语文课外阅读与写作
高考备考:高三年级语文课外阅读与写作一、运用材料的方法1、由事例引出论题,引出观点。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之后,浓睡不消残酒的李清照询问花事。侍女笑着回答海棠依旧。女词人不由叹息:你知道吗?应是绿肥红瘦啊!词人感情细腻,对花有着深切的关心和怜惜,因此才设想花的处境,凋零的容颜;而侍女不然,因此花的遭受摧残丝毫没有触动她,甚至不被她所觉察。可见,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的正误深浅是有关系的。———《海棠依旧?绿肥红瘦?》2、材料叙述紧扣中心,议论突出中心,字词照应中心。……破碎也升华着人生。破碎过的人,才会趋于完美。一个建筑工地打工的小伙子,为了使一个素不相识的姑娘躲开从天而降的楼板,自己摔碎了一条腿,小伙子回答记者提问的救人的理由竟是“我喜欢她”。仅仅是姑娘每天经过工地时看上一眼,仅仅是永远没有指望的“喜欢”,小伙子毫不犹豫地用自己身体的破碎保护了他心中的美玉。这是平凡的破碎,人们似乎更容易注意哪些非凡的破碎,那些破碎后耀眼的名字。3、同类叠加,形成排比列举事例,造成事实胜雄辩的说理气势,增强论证力度。人物例举概述式叠加司马迁的破碎,是人生境界最完美的升华;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历经沧桑后一刹那的了悟与超脱;凡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史铁生的破碎,铸就了他生死观哲学意义的超越;陆幼青的破碎,是人性尊严与死亡恶魔的搏斗中树立的生命高标。引用描述式叠加友谊是“此夕闻君谪九江”的元稹“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里对朋友的那份深挚的理解。友谊是“三夜频梦君”的杜工部轻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时流露出的对李白那种深切的关怀。友谊是‘恨无知音赏”的孟浩然“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的思今与牵挂。友谊是在“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的情境中,温飞卿与故人“樽酒慰离颜”时割舍不断的缱绻与深情。比喻(+诠释)式叠加绿水是青山的明镜,映射出大山的巍峨与沉稳。露珠是阳光的明镜,折射出太阳的明媚与鲜活。海洋是蓝天的明镜,映射出蓝天的广博与深远。冰川是企鹅的明镜,折射出企鹅的坚强与乐观。牵挂是对亲人的思念,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绳线;牵挂是对友人的情怀,有如瓜豆的藤蔓缠绕竹竿或篱笆;牵挂是对事业的责任,有如高耸的航灯闪烁在大海深处。希望是黑夜中的星辰,是芒芒大海上的灯塔;希望是沙漠中的一点绿,是寂寞人生的一首歌;希望是此时种下的种子,是明年秋天的收获;希望是母亲的一行热泪,是父亲的无言的沉默;希望是新刷的起跑线,是生命之舟的动力源。4、运用事例来提出对问题的思考。我常常凝眸破碎,常常沉思破碎,我也常常因从破碎中玉成人性的完美而泪流满面。可是我又常常面对我无法复原的碎玉哽咽难眠,泪眼朦胧中,常常浮现自沉昆明湖的王国维先生身着前清服装的身影,怀揣文化典籍的“行走”。那一段玉碎海子的山海关的铁轨常常竖成我人生行走的栅栏。在这栅栏前,我常常为“玉为何碎,玉不得不碎吗”的问题徘徊。5、运用事例来回答对问题深入的思考。我有把握想通的倒是如何面对“不得不玉碎”的问题。我知道,面对破碎,不要恐惧,不要回避,坦然面对。破碎时可以直接倾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苏轼对破碎的直接倾诉;破碎时可以升华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对破碎的精神升华。不要拒绝破碎,因为破碎之后是沙砾的去除,是珠玉的提纯。6、使用事例最应该注意的问题——事例要紧扣观点,突出观点。病文论点:事业成功在于勤奋许多人也许不知道《辍耕录》是怎样写成的吧?据说元末有个叫陶宗仪的人,他在松江时,一面从事耕作,一面著作,有所得辄录在树叶上。后来经过整理,写成了《辍耕录》这部书。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事业的成功在于勤奋,如果陶宗仪不是坚持不懈地勤勤恳恳地搞业余创作,又哪里有《辍耕录》的问世呢?病症分析《辍耕录》问世,靠的是“勤奋”,这则材料是证明“事业的成功在于勤奋”的很好的论据,但上文却让人觉得说服力不强,原因在哪?——原因在于作者叙述时没有重视材料中词句与观点的联系,未能字字句句扣紧论点,论据和观点之间也就缺乏强有力的逻辑联系了。修改许多人也许不知道《辍耕录》是怎样写成的吧?据说元末陶宗仪在松江教书之遐,一面从事耕作,一面还紧张地著作。他凡有所得,辄录在树叶上,七年如一日,辛勤积存的树叶有整整的十余瓮。后来又经过整理、成书。共三十卷,题为《辍耕录》。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事业的成功在于勤奋,如果陶宗仪不是坚持不懈地勤勤恳恳地搞业余创作,又哪里有《辍耕录》的问世呢?二、作文素材一材多用训练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运用技巧】(一)、多角度深思一则好的材料多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例如:邓亚萍,1米5的身高,除了体操教练举重教练,没人会看得上。也正是这个原因,打球出色的邓亚萍曾多次被省队国家队拒绝,直到1989年国家队才给她机会。邓亚萍不相信命运,她的逻辑是:胜利,胜利,不断的胜利。1989年首次参加世乒赛便夺得冠军,从此邓亚萍称霸乒坛,连续8年世界第一,4枚奥运金牌,14个世界冠军头衔。赛场上的邓亚萍是一个传奇,退役后的邓亚萍更是让人惊诧,她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学士、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从不被人看好,到成为一代乒坛女皇,再到成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一路走来,邓亚萍永不言败。邓亚萍说:我不比别人聪明,但我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因为我没有输的理由。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观点:①信念②先天条件与后天努力③永不言败④拼搏⑤不轻易放弃甚至国家荣誉等。(二)、依照论点使用素材议论文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鱼因水而彰显生命活力,水因鱼而具有生机色彩。一篇好的议论文,议论文论点与论据要一致统一,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要为论点服务。首先,在证明论点时,引用材料时可针对不同论点有意识的选择材料中有用的部分,适当渲染扩充,其他部分可忽略不计。其次,事例转述的侧重点也要因论点而异。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转述的事例作定向限制,着重转述符合论证需要的内容,巧妙地转换叙述重心,突出某个侧面。能证明中心、围绕话题的部分要详写,和中心、话题无关的,要略写或不写。最后,要对事例进行引申与拓展。紧扣道理写好事例以后,要不失时机地对事例进行分析引申强调,使事例与所要证明的道理紧密关联,让阅卷者更明确的知道事例恰当、有力地证明了道理。【注意】“一材多用”,要注意准确选取材料和作文立意的“契合点”,不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范例展示[苏轼解读]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巨子。他长于散文创作,他的诗,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例文1]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全国甲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例文2]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站在西子湖畔,成就人生之巅。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何必在乎站在哪里呢?站在哪里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全国乙卷《位置和价值》[例文3]“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高傲的头颅低下。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不屈。——广东卷《纪念》[例文4]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所以,我们应该忘记别人的嘲讽,如忘掉五年前的一次感冒一样;原谅别人对我们的伤害,如原谅天有晴有阴一样。我们要记住初生婴儿的第一次笑容,我们要记住八旬老人没牙的掩笑……那阵风吹过,吹走了,吹走了失败痛苦;那阵风吹过,吹过后,铭记住,铭记住了美好快乐!——全国丙卷《忘记与铭记》[例文5]苏轼被贬官黄州之后,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在众人的凑趣中,苏轼欣然题诗一首,他嘻戏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惟愿孩儿愚且鲁”,那么东坡居士自己呢?他真的欣赏这种能保人“无灾无难到公卿”的“愚且鲁”么?他甘心做么?他做得到么?虽然明知“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是他愿意就此归于尘芥,闭上眼睛堵住嘴巴么?是的,这只是苏轼的一种自嘲,一种泄愤似的自嘲,一种无奈中的达观。如果说“愚且鲁”可以“到公卿”,那么,现实中的公卿有都是些什么货色呢?苏轼的人生当然不是以成为这样的“公卿”为目的的。在戏谑玩笑中,东坡在自嘲,在呼喊,在释然而笑。自嘲,是一片无奈的叶子,心中的风暴成就了它的舞动,恣意,随后化作豁达乐观的润土,滋润着生命的大树,让你摘到心中的太阳。——重
本文标题:2016高考备考高三年级语文课外阅读与写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00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