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16高考文化常识题目汇编及答案调试版.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阙”,阙是从防卫性的“观”演变而来的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因系双阙孤植,“中间阙然为道”,故称“阙”。文中代指朝廷。•B.“季”,古代兄或姐妹之间依照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不管多于或少于四个,“季”都是最末的“春夏秋冬”就因各都分“孟、仲、季”三个月。(如孟春、仲春、季春),因而称为“四季”。文中指“小儿子”的意思。•C.“巾车”,最早是古代一种官名;“巾车”也有表示整车出行、郑重其事的意思。后来巾车也指有帷幕的车子,成为一种车种名称。文中指“做官”的意思。•D.“高士”,志趣、品行高尚的人,高尚出俗之士,多指隐士。文中表达的就是“隐士”之意。•1、C(文中与“做官”没关系。)•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汉时期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为“太守”。郅都被汉景帝提拔为济南郡太守后,雷厉风行地打击济南豪强,影响极大,周围十几郡太守对他衷心敬服,视他如上司。•B.郅都是西汉时期著名的酷吏,文景之治时期曾被誉为铁面无私的“苍鹰”。“酷吏”一词具有褒扬之意,代表着对皇帝的高度忠诚、对社稷的绝对维护和对犯罪人的严惩不贷。••C.《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D.郅都执法不阿。临江王被传到中尉府受审,临江王请求郅都给他刀笔,欲写信直接向汉景帝谢罪,郅都不许。临江王自杀,郅都也因此遭窦太后记恨,最终被处决。•2、A(秦时称“郡守”。“拜”为任命,而非提拔。【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精通儒、释、道三教,并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罗洪先涉猎广泛且精心研究正是对王守仁为学的继承和学习。•B.“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C.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D.文中多有表示官员授职升迁的词,如“授修撰”中的“授”,“召拜春坊左赞善”中的“拜”,“除三人名”中的“除”等,就是表示授予官职的。•3、D(“除三人名”中的“除”,是除去,消除的意思。)•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启,是明朝皇帝的年号,下文的崇祯也是明朝皇帝的年号。•B.出,指罢黜官职,与“拜、除、领、迁”等词一样都是跟官职有关的词。•C.旬,是计时间的单位,在这里,一旬是指十天,二旬就是指二十天。在我国古代,一旬还可以指十岁或十二年。•D.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4、B(出,是指调出京城。)•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叔达”是司马孚的字,古代男子行加冠礼时取字,可供平辈之间称呼,以示尊重。•B.“上表”指上奏章,“表”是古代封建社会臣子向帝王提出按劾的一种特殊文体。•C.“晏驾”指车驾晚出,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文中“崩”“薨”也是死的委婉说法。•D.“受禅”指王朝换代,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常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5、B(“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常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改秩”,指的是变更官吏的职位或品级。其中“秩”是指古代官吏的俸禄。•B.“进直”,指的是官员因为业绩突出,被直接提拔调任,一般限于有特殊贡献的官员。•C.“授”“除”,这两个词都与官职的调动变迁有关,均可理解为“授予官职”。•D.“赐谥”,大臣死后,天子依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称号。李光被授予的谥号为“庄简”。•6、B(“进直”指的是官员入宫值班供职。此题也可以结合语境来看,“龙图阁”只是一个部门,不是官职,明显是指让李光去这个部门任职。)•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淮左”江淮西部,“淮右”就是江淮东部。古人看地图与我们今天的看地图的方式相同,“上北下南,左西右东”。•B.“失律”中国古典诗词对仗中的不合平仄关系规则的句子,文中指战事失利。•C.“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名。战国时代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隶于光禄勋。•D.“河南”黄河以南,与“河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7、A(“淮左”江淮东部,“淮右”就是江淮西部。古人看地图与我们今天的看地图的方式相反,“上南下北,左东右西”。)••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虽小差,犹尚殗殜(同“瘥”,病情稍微好转)•B.此七月望日(农历每月十五)•C.予弱冠(男子十八岁左右的年龄)•D.明经义谙(熟悉)•8、C(弱冠: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指已确定继承皇位或帝位的帝王的儿子。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本人,并且拥有自己的、类似于朝廷的东宫。•B.侍中,秦汉之时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元以后废止。•C.左迁,即官职的晋升,汉代贵左贱右,故将升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D.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9、C(“左迁,即官职的晋升”理解不正确,左迁,为贬官。)••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褐”解下平民所穿的布衣,换上官服。“褐”即粗布或粗布衣,古时贫贱人穿的衣服,褐•衣借指平民。•B.“绯鱼”是唐宋时朝官的服饰。官服分颜色也是从唐朝开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五品以上绯(大红)袍,佩银鱼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皇帝一般给予某位大臣奖励,就根据其品级赐予相应的服饰。•C.“河北”指黄河以北。“河”字在秦汉以前基本上是黄河的专称。《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句中,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河内即黄河以西的地方。•D.“豪右”是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10、C(河内是指在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区)••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才有的。文中“天启元年”是古代纪年方法,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比较复杂,主要有年号纪年、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等。•B.文中“署”是代理官职的意思,或暂任、试任某一官职。例如:“时振德兼署长宁”就是试任长宁的官员的意思,另外“假”在文言文中也有代理性质的职务。•C.“张振德,字季修”,古人幼时命名,一般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D.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张振德死后,皇帝追赠他为光禄卿,定谥号为“烈愍”,就是对张振德的褒扬。•11、C(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这可以从很多古人名与字关系可以看出来。苏轼,字子瞻,“轼”与“瞻”之间关系是“轼”是“瞻”的工具,《曹刿论战》“登轼而望之”,可以知道。岳飞,字鹏举,“飞”与“鹏举”相当于并列关系,大鹏鸟飞举也。)••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耆儒”是指年老的学者。“耆”意为年老。“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B.“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C.“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D.《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12、B(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B项,“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在古代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凭吊死去之人讨伐有罪之人。)•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13、D(应为“纪传体”)•1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14、A(“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同治帝、光绪帝等。•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指山海关。如曹操《蒿里行》中的“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的“关”,指函谷关。•D.文中“谥忠介”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15、A(B项“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C项“关”,指山海关错,这里泛指边关。D项不是“一种褒扬的评价”而是“一种褒贬的评价”。)•1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似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与“举”等词。•B.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C.“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
本文标题:2016高考文化常识题目汇编及答案调试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02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