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6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高考集训+题型特训7 遗传变异原理在育种中的应用(含解析)
12016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高考集训+题型特训7遗传变异原理在育种中的应用(含解析)[高考集训]1.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可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是有利变异(2014·江苏卷,7A)②染色体缺失有利于隐性基因表达,可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2014·江苏卷,7B)③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2011·江苏,22A)④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2010·江苏,6C)⑤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2014·江苏卷,7C)⑥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会由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2011·江苏,22C)⑦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加倍(2010·福建,3A改编)⑧染色体组整倍性、非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2011·海南,19改编)⑨通过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可克服远缘杂交不育,培育出作物新类型(2014·江苏卷,7D)【答案】③⑨2.(2014·江苏)下图是高产糖化酶菌株的育种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出发菌株挑取200个单细胞菌株选出50株选出5株多轮重复筛选A.通过上图筛选过程获得的高产菌株未必能作为生产菌株B.X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C.上图筛选高产菌株的过程是定向选择过程D.每轮诱变相关基因的突变率都会明显提高【答案】D【解析】图示育种过程为诱变育种。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该过程获得的高产菌株不一定符合生产的要求,故A项正确;X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B正确;上图筛选高产菌株的过程是定向选择符合人特定要求菌株的过程,C正确;相同的射线每轮诱变相关基因的突变率不会明显提高,故D项错误。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盲鱼眼睛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2011·重庆,4A)②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2012·江苏卷,5C)③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2012·江苏卷,5D)④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2011·江苏,6D)2⑤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2012·海南卷,23A)⑥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2012·海南卷,23B)⑦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2012·海南卷,23C)⑧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2012·海南卷,23D)【答案】②⑤⑥⑦一、单项选择题1.某种植物的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最简单的方法是()A.单倍体育种B.杂交育种C.人工诱变育种D.细胞工程育种【答案】B【解析】本题要求用基因型为AAbb和aaBB(育种材料)的亲本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育种目标),要求选择最简单的方法。显然,杂交育种既能达到目的,也最简单。2.现有甲、乙两种植物(均为二倍体纯合子),其中甲种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高于乙种植物,但乙种植物很适宜在盐碱地种植,且相关性状均由核基因控制。若利用甲、乙两种植物的优势,培育出高产、耐盐碱的植株,可行的方案是()A.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目的植株B.将乙种植物的耐盐碱基因导入到甲种植物的卵细胞中,然后进行离体培养C.使两种植物有性杂交获得F1,再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获得目的植株D.诱导两种植物的花粉融合,并直接培育成幼苗【答案】A3.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为MM、Mm和mm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MM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中m的基因频率约是()A.43%B.48%C.52%D.57%【答案】C【解析】随机交配,基因频率保持不变,所以计算出22000只果蝇中m的基因频率就是F1中m的基因频率。4.某学习小组以“伴性遗传的特点”为课题进行调查研究,选择调查的遗传病以及采用的方法正确的是()A.白化病、在熟悉的4~10个家系中调查B.红绿色盲、在患者家系中调查C.血友病、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3D.青少年型糖尿病、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答案】B【解析】白化病和青少年型糖尿病不属于伴性遗传;又由于研究的是发病特点而不是发病率,所以应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5.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传粉,据统计其基因频率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A.50%和50%B.50%和62.5%C.62.5%和50%D.50%和100%【答案】B【解析】小麦种群中TT为20%,Tt为60%,tt为20%,所以T的基因频率为20%+1/2×60%=50%;感染锈病后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所以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TT、Tt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4、3/4,T的基因频率是1/4+1/2×3/4=62.5%。6.下表为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对四个家庭所作的单基因遗传病的调查结果,下列推断最恰当的是()成员家庭甲乙丙丁父亲患病正常患病正常母亲正常患病患病正常儿子患病患病患病患病女儿患病正常患病正常A.甲家庭情况说明该病一定是显性遗传病B.乙家庭情况说明该病一定是隐性遗传病C.丙家庭情况说明该病一定是显性遗传病D.丁家庭情况说明该病一定是隐性遗传病【答案】D【解析】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不能确定甲、乙、丙三个家庭遗传病的显隐性。丁家庭父母正常而儿子患病,一定是隐性遗传病。7.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的实践活动,以下调查方法或结论不太合理的是()A.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B.调查时应分多个小组、对多个家庭进行调查,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4C.为了更加科学、准确地调查某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D.若调查结果是男女患者比例相近,且发病率较高,则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答案】A8.据调查,某校高中学生中基因型的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该地区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A.6%、8%B.8%、92%C.78%、92%D.92%、8%【答案】D9.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工诱变育种不一定会出现人们所需要的性状B.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都用到了基因重组这一原理C.单倍体育种过程中还需要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D.无子西瓜的“无子”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原因是无子西瓜无子,不能产生后代【答案】D10.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某种皮肤病遗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调查该皮肤病的发病率时,选取的样本越多,误差越小B.要选择单基因皮肤遗传病进行调查C.在调查该皮肤病的遗传方式时应注意随机取样D.在调查该皮肤病的发病率时应在人群体中进行调查【答案】C【解析】调查人类遗传病时,应选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进行,选取的样本要足够多。调查发病率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以患者家系为单位。11.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是0.16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一定会形成新物种D.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64%【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隐性个体aa的基因型频率为0.64,则a的基因频率为0.8,A的基因频率为0.2,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是2×0.2×0.8=0.32;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若A的基因频率变化为0.4,则a的基因频率为0.6,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AA、Aa)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为0.42+2×0.4×0.6=0.64,即64%。二、非选择题12.下面是某校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关于“调查人群中某些性状的遗传”课题的调查研究:(1)根据下面的“家族成员血友病调查表”,判断“本人”最可能的基因型(用B或b表示)是__________。家族成员血友病调查表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亲母亲哥哥妹妹本人5√说明空格中打“√”的为血友病患者(2)下表是关于单眼皮和双眼皮遗传情况的调查结果。据表回答下列问题:组别父母调查家族数儿子女儿单眼皮双眼皮单眼皮双眼皮第一组单眼皮单眼皮35170230第二组双眼皮单眼皮300361227599第三组单眼皮双眼皮10024281933第四组双眼皮双眼皮22031982587根据表中第__________组调查结果,可直接判断出眼皮的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XBY或XBXb(2)四双眼皮父母均为双眼皮,子女中出现了单眼皮【解析】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表格内容可知,父母最可能的基因型为XbY、XBXB,因此如果“本人”是男性则基因型最可能为XBY,如果是女性则基因型最可能为XBXb。13.如图是五种不同育种方法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A→D表示的育种方法的原理是________,A→B→C表示的育种方法与A→D的相比较,其优越性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E过程对种子或幼苗进行相关处理时,最佳作用时期是细胞的________,请列举一种能引起E过程发生的化学物质:________;F过程最常用的一种化学试剂的作用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中G→J过程中涉及的生物技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基因重组明显缩短育种年限(2)分裂间期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硫酸二乙酯等)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6(3)基因工程和植物组织培养【解析】图中A→D表示的是杂交育种方法,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A→B→C表示的是单倍体育种方法,其特点是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E过程为诱变育种,DNA在分裂间期解旋后变得不稳固,易于突变,因此可以在此时期用诱变因子诱导基因突变。F过程为多倍体育种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作用原理是秋水仙素可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图中G→J过程为基因工程育种,涉及的生物技术有基因工程和植物组织培养。14.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受达尔文进化思想的启发,广泛开展了人工动、植物育种研究,通过人工创造变异选育优良的新品种。这一过程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人工进化”。(1)某农民在水稻田中发现一矮秆植株,将这株水稻连续种植几代,仍保持矮秆性状,这种变异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的__________________期。(2)我国科学家通过航天搭载种子或块茎进行蔬菜、作物的育种,利用空间辐射等因素创造变异,这种变异类型可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诱变育种方法相比,DNA重组技术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3)若以某植物抗病高秆品种与感病矮秆品种杂交,选育抗病矮秆品种,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设该植物具有3对同源染色体,用杂种一代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其单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遗传物质)完全来自父本的概率为________。(4)“人工进化”和自然界生物进化—样,它们的实质都是_______
本文标题:2016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高考集训+题型特训7 遗传变异原理在育种中的应用(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03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