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微生物肥料的种类生产与应用马立荣QQ:63008857313864763190一、单一微生物肥料1.微生物氮肥根瘤菌肥料、固氮菌肥料、固氮蓝细菌肥料、弗兰克氏菌肥料等微生物肥料的种类2.微生物磷肥磷细菌肥料:解磷巨大芽孢杆菌、解磷假单胞菌、无色杆菌菌根菌肥料:3.微生物钾肥胶质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主要用于缺钾地区和对钾需要量较大的作物4.VA菌根真菌肥料①菌+菌的复合微生物肥料:分别发酵,吸附时混合。菌株之间无拮抗作用二、复合微生物肥料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生物或一种微生物与其他营养物质复配而成的肥料。②菌+各种营养元素或添加物、增效剂的复合微生物肥料:菌加大量元素(即菌和一定量的氮、磷、钾或其中的1~2种复合);菌加微量元素;菌加稀土元素;菌加植物生长激素等日本研制的EM生物肥料是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菌、放线菌等10个属80多种微生物生命活动的产物,这些微生物在土壤种相互共存,可以产生各种酶、生理活性物质、为生物类物质等,直接或间接促进作物生长举例:三、有机堆肥——有机肥料是利用历史最悠久、用量最大、综合效益俱佳的“多功能”微生物肥料,它实际上是动物排泄物、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部分或全部降解的混合物不但给作物提供养料,还能改善土壤的耕作性能。利用堆积物中自然存在的微生物,将复杂有机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蛋白质等)分解转化成可被植物利用的简单营养成分,同时利用微生物生命活动中产生的高温把堆积物中的虫卵、致病菌及杂草等杀死,从而使之变成优质的有机肥料原理有机堆肥发酵的过程及参与的微生物种类初期(1~2天):中温好气微生物,将堆积物中易分解的有机物迅速分解,同时产生大量的热,使堆肥内的温度升高高温期(2天以后):50℃,嗜热微生物(嗜热真菌、嗜热链霉菌、普通嗜热放线菌等)将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物质等分解。60℃时,嗜热真菌停止活动,嗜热放线菌活跃,细菌中的嗜热芽孢杆菌和梭菌开始称为优势种群。70℃,大多数耐热性微生物开始死亡或进入休眠状态。后熟期:当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果胶类物质被分解将尽时,生物的活动强度减弱,产热量少,堆肥温度逐渐降低。当温度降到40℃以下时,中温性微生物降代替好热性微生物称为优势种类,经过一段时间堆制后成熟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制备一、微生物菌肥的生产流程原始菌种一级种子培养(斜面菌种)固体培养固体扩大培养二级种子培养液体深层通气培养液体浅层培养吸附剂灭菌混合、干燥、成品、包装核心事项:优良菌种严格的符合微生物学要求的生产工艺吸附剂的选择和灭菌:具有一定营养、疏松、颗粒很小、pH为中性的物质,最常用的有草炭、蛭石等优质剂型应具有的特点:有一个良好的载体对菌株存活具有良好的保护性能,保存期要有一年,使接种到种子上或土壤里有足量的活菌数在保存期间,菌株的死亡率要低二、微生物肥料的剂型固体粉状草炭剂型液体剂型颗粒接种剂型浓缩冷冻液体剂型琼脂剂型微生物肥料的剂型三、根瘤菌菌肥的生产根瘤菌肥料是指以一些根瘤菌为菌种生产出来的能够固氮的微生物肥料。作拌种、基肥使用,可使植物结瘤早、结瘤多、固氮能力强、竞争能力强,达到增产的目的。(一)生产流程1.液体发酵生产工艺菌种选育斜面培养三角瓶扩大培养种子罐发酵罐质量检测与成品包装(1)培养基甘露醇1%,酵母提取物0.06%,K2HPO40.05%,MgSO4.7H2O0.02%,NaCl0.02%(2)菌种选育目前能与豆科植物结瘤固氮的根瘤菌包括2纲,2目,8科,12属,近60个种对某种植物扩大选择根瘤菌的范围;要针对植物品种选择最佳匹配的根瘤菌;要针对种植环境选择最能适应的菌株。选择结瘤早、结瘤多、固氮能力强、竞争性强的菌种(3)斜面菌种活化(4)三角瓶扩大培养:活化的菌种接入三角瓶摇床培养,温度25~28℃,一般500mL三角瓶装液量300mL(5)种子培养:三角瓶培养物接入种子罐(0.5吨~1吨)(6)发酵培养:种子罐培养物接入发酵罐,罐压0.6kg/m2,通气量0.8~1.0L/m3(7)质量检验、产品包装:菌液浓度应超过108/mL2.固体生产工艺载体原料烘干、粉碎灭菌菌种生产混拌辅料检验计量包装入库载体原料烘干、粉碎灭菌菌种生产混拌辅料检验计量包装入库造粒烘干脱水筛分(1)载体原料:最常用的是草炭、蛭石,还有一些物质如高岭土、蔗糖渣等(2)吸附剂制备:草炭粉碎,过80目筛,凉干,pH中性,灭菌l(3)吸附和培养:液体菌种生长对数期,菌液浓度达5×108/mL即可放罐吸附,菌液:吸附剂=1:3~4(重量),均匀搅拌,含水量25%左右,即手握成团,释之而散。拌匀后质地疏松分散,每克不少于1亿菌数。在干净、消毒的室内将吸附好的菌肥平摊,厚度10~15cm,每天喷水翻拌一次保温保湿培养,经4天繁殖后菌数可达14亿/g,10天可达20亿/g。一般可在吸附剂中加钼酸钠,50kg吸附剂+25g过磷酸钙+0.5%硼酸5ml+0.5%钼酸钠5ml+水1000ml.(4)成品质量检测:外表应疏松不结块,不长霉、无臭味,每批应做结瘤实验四、牛尔生物菌肥的生产斜面——母剂——再生母剂——堆制(1)斜面:放线菌培养基(高氏一号、淀粉胺培养基)(2)母剂:饼土混合法(1份饼(棉籽饼、花生饼或大豆饼)和9份湿润肥土混合制备而成。将饼土混合粉碎成小米粒大小,水25~30%,装入瓶、罐中灭菌、接种培养(3)再生母剂:将母剂进一步扩大培养,在100~150kg灭菌的饼土粉培养基中接种1kg母剂,培养即为再生母剂(4)堆制:将再生母剂进一步扩大培养。将配制好的饼土粉培养基与再生母剂按照50:1的比例翻拌均匀,直接在地面堆制培养,夏季直接施用。冬季注意保温,秋季堆要小,防止高温烧菌。五、复合生物肥料的生产分别培养固氮菌、磷细菌、钾细菌、光合细菌等四菌合一,联合为农作物提供N、P、K等养分。作为基肥的复合生物肥料是将有机肥、无机肥和微生物肥三肥合一,既为作物提供充分养分,又提供有机质。六、微生物肥料的质量检测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微生物肥料行业标准NY/T798-2004《复合微生物肥料》NY882-2004《硅酸盐细菌菌种》NY/T883-2004《农用微生物菌剂生产技术规程》NY884-2004《生物有机肥》NY885-2004《农用微生物产品标识要求》GB/T19524.1-2004《肥料中粪大肠菌群的测定》GB/T19524.2-2004《肥料中蛔虫卵死亡率的测定》微生物肥料标准体系检测方法肥料中蛔虫卵死亡率的测定肥料中大肠菌群值的测定菌种安全微生物肥料安全通用技术准则硅酸盐细菌菌种产品标准有机物料腐熟剂光合细菌菌剂根瘤菌、固氮菌肥料磷细菌、硅酸盐细菌、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料通用标准微生肥料术语农用微生物产品标识技术规程生物菌剂生产技术规程试验用培养基技术条件生物肥料田间试验规程微生物肥料使用规程第三节微生物肥料的施用方法与注意事项1、拌种:先将种子表面用水喷潮湿,然后将种子放入菌肥中搅拌,使种子表面均匀粘满菌肥即可播种。2、育秧:床式或盘式育苗时,可将菌肥拌入育苗土中堆置3天后,再做成苗床或装入育苗盘3、穴施:先将菌肥与湿润的细土拌均匀,施在移栽或插秧的穴内,然后移栽幼苗或插秧覆土。施用技术:4、蘸根:将菌肥加一些细土,加适量的水拌成泥浆,将移栽秧或扦插苗在泥浆中浸数分钟,然后带浆移栽秧苗或扦插。5、追施:将菌肥配成菌肥水溶液,浇灌在作物行间或果树周围的浅沟内,浇完后即覆土。(沟施法、穴施法、灌根法、冲施法)6、喷施:有些液体菌肥,可作叶面肥施用,方法是加水100倍后充分混匀,喷洒在叶片的正反面即可。应用时的注意事项:1、选用质量合格的微生物肥料。质量低下、杂菌含量高或过期的产品不能施用。2、施用时要尽量减少微生物的死亡。菌肥要避免阳光直射,拌种时应在阴凉处操作,拌种后要及时播种,并立即覆土。菌肥不可与有害农药、化肥混合施用。3、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酸性土壤应中和土壤酸度。土壤过分干燥时,应及时灌浇,大雨后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应改良土壤,合理耕作,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应针对性地补施微生物必须的矿质营养。4、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微生物肥料。根瘤菌肥料增产效果明显,可在豆科作物上广泛应用。对其他微生物肥料,应探索不同菌肥的效应,施用量、施用方法逐步推广。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发展策略一、中国微生物肥料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发展现状初步形成了微生物肥料产业,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产品种类繁多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产品稳定性逐步提高行业管理初步形成,质量意识逐渐深入人心《科技日报》对微生物肥料标准体系的报道专家成果鉴定存在问题基础研究严重不足研究所用菌株的生物学特征研究菌株的存活动态以及菌株在根际部位的个体生态行为和竞争能力剂型效果研究增产的稳定性实验菌株间搭配以及与农药、化肥的相互关系问题人们对微生物肥料的认识存在误区产品开发和使用缺乏规范二、中国微生物肥料发展趋势和发展策略发展趋势1.由豆科作物接种剂向非豆科用肥方面发展2.由单一菌种向复合菌种方面发展3.由单功能向多功能方面发展4.由无芽孢菌种转向有芽孢菌种发展策略提高产品质量,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组建质量检测机构,使微生物肥料的生产有章可循,质量有保障,可以有效地遏制该领域的假冒伪劣产品。进一步提高接种效果,除了提高产品质量外,还要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作物选用不同的菌剂,进一步改进剂型和接种方法发展策略加强微生物肥料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加强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采取请进来和派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双边或多边的形式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三、中国微生物肥料产业化发展展望建立微生物肥料原料基地开发新的微生物肥料品种,进一步提高其质量发展微生物肥料相关产业进一步规范微生物肥料质量标准和管理体系加强微生物肥料的科研、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生物肥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0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