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2017届人教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单元测试
2017届人教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单元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6·安徽示范高中联考)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大国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马克思的评论()A.对陈腐的天朝帝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B.强烈谴责了现代社会的代表英国政府C.指出清朝因被排斥而孤立无依的事实D.深刻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本质原因解析:选D材料中“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目的,故选D项。2.19世纪初,不法英商开始寻找对华走私渠道。马克思曾指出,它使“当局、海关人员和所有官员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从而使“中国海关所颁布的严格禁令,结果都毫不起作用”。如以此作为撰写论文的素材,下列最贴切的论题是()A.片面最惠国待遇之我见B.试析《南京条约》严重危害C.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D.中国鸦片战争失败原因初探解析:选C根据材料所提时间19世纪初,可推知为鸦片战争之前,A、B、D三项所涉及内容都和鸦片战争相关,故A、B、D三项错误;材料指出鸦片走私中英国人贿赂相关人员使得鸦片大量流入中国,会对中国造成很大危害,故C项正确。3.1834年,英国两艘军舰仅受轻伤就轻易闯过虎门,威逼广州。为加强虎门要塞,这年底,道光帝任命关天培为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吸取1834年的教训,历时5年,修建了“三重门”的防御体系。……战前,多次操练演习。材料表明()A.面对挑衅,清政府是有所准备的B.清政府本质上是腐朽卖国的C.清朝备战工作在知己知彼的状态下展开D.清朝的备战无法应对工业化的西方军队解析:选A依据材料吸取教训,修建防御体系,多次操练,表明清政府是有准备的,故A项正确;清政府本质是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个别地方的准备,用知己知彼夸大了清朝的准备工作,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西方的工业化军队,故D项错误。4.1859年两广总督上奏称:“粤海关税务近年征收未见起色……惟有仿上海办法,用外国人治外国人,语言通晓,底蕴周知,内地奸民无从煽惑勾串,于税务必有裨益。”此奏折()A.所述办法是对付经济侵略的妥协之举B.反映了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展较快C.体现了晚清官员出卖国家主权和利益D.折射出清政府防民甚于防寇的思想解析:选D此奏折的出发点是“于税务必有裨益”,而不是为对付经济侵略,故A项错误;反映“粤海关税务近年征收”,但不能说明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1842年《南京条约》已规定协定关税,奏折只是提出“仿上海办法,用外国人治外国人”的具体方法,故C项错误;“用外国人治……内地奸民无从煽惑勾串”反映了防民甚于防寇的思想,故D项正确。5.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人认为:“同英国臣民进行贸易的中国臣民将不因为他们那方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别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清政府认为:“这个税率(值百抽五)比现有的帝国税率(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中英双方不同的认识说明()A.英国通过该条款进一步控制中国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中国逐渐丧失对关税主权的保护D.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的概念解析:选D清政府认识不到关税协定是丧失了关税主权,反而还为获得了比之前更高的税率而高兴,体现了其缺乏国家主权概念,故D项正确。6.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这种转变反映了()A.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B.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D.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解析:选C材料中“五口通商大臣”“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再到“南洋通商大臣”说明中国外事机构随着外国侵略而改变,体现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故C项正确。7.“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同襄办。……待大英钦差公馆眷属、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欺藐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办。”以上《天津条约》的内容表明()A.停止了外国领事的司法裁判权B.列强控制北京,设立使馆区C.华夷秩序的传统外交体制解体D.列强于北京设租界,由各国共管解析:选C据材料“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同襄办”和“待大英钦差公馆眷属、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欺藐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办”可知突破了传统华夷之辨的外交体制,故C项正确。8.19世纪末《纽约时报》对某场战争的评价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对这场战争与《纽约时报》的评价理解准确的是()A.这场战争使外国人获得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特权B.这场战争刺激了资本主义列强在华的新一轮侵略扩张C.这场战争导致中国丧失了台湾、金门、马祖岛的主权D.文章作者认为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解析:选B《天津条约》使外国人获得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特权,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对华投资设厂,故B项正确;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错误;材料中只是说明清政体的腐败,并未要求向日本学习,故D项错误。9.(2016·全国名校大联考)近代有人用漫画再现了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险境(见右图)这一情况出现受到()A.鸦片战争的刺激B.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C.中日甲午战争的刺激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解析:选C题干中的漫画内容反映的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兴起,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故C项正确。10.“朕今涕泣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A.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B.英法联军攻陷广州C.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解析:选D提取材料信息“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义兵”为起自山东、发展至直隶地区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慈禧太后向帝国主义国家宣战,故D项正确。11.八国联军驻京后,顺治门外一带为德军驻守地,其界内新设各店牌号,大都士大夫为之命名,有曰“德兴”、有曰“德盛”、有曰“德昌”、有曰“德丰厚”等。这反映出当时()A.国人民族自信心丧失B.中西文化具有相通之处C.传统文化已失去民心D.部分国人具有媚外心态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德军驻地用和德国相关的名字来命店牌号,反映了部分国人的媚外心态,故D项正确。12.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解析:选C根据材料“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体现不出清政府对列强条约的全面回绝,只是体现出了其对待条约的态度,故A项错误;清政府遵守条约并不能说明其卖国立场,故B项错误;由对条约的不遵守到最终恪守条约,体现出了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故C项正确;最初清政府不遵守条约体现不出其通过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8分,第14题12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朝鲜对清朝称臣纳贡之后,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亦曾将包括荷兰在内的西洋诸国视为朝贡国。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清代朝贡体制主要涉及朝贡国对清廷的称臣纳贡和清廷对朝贡国的册封赏赐两方面内容。朝贡使团在华期间的活动和清朝遣使册封朝鲜、琉球、安南三国国王等都有一套固定的仪式和礼节。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其主体是各国使团在华朝贡期间所进行的贸易活动。——摘自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材料二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对他们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到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初步的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朝贡制度的基本内容并加以评价。(1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并阐述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1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加以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等信息,可说明朝贡贸易体现了清朝时期自以为是“天朝上国”的自满心态,根据材料一中“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应用于朝贡贸易”的信息,可说明朝贡贸易体现出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根据材料一中“主体是各国使团在华朝贡期间所进行的贸易活动”的信息,可说明朝贡贸易强化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的信息,可说明其特点有带有强权主义的色彩,根据材料二中“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的信息,可说明其特点为是保障不平等条约的工具,结合国际法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制定的这一历史史实,可分析出其特点为反映了近代西方法律和契约精神;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的信息,可知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结合近代以来中国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史实,可分析出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材料二中“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可知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进程。答案:(1)内容:清代朝贡制度主要涉及以中国为核心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包含了部分西方国家;朝贡制度的核心是通过礼仪体现中国“天朝上国”的地位;“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是维护朝贡制度的主要手段;朝贡贸易兼有官方和私人性质。评价: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自满心态;小农经济的自我封闭;强化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逐渐脱离世界潮流。(2)特点:把国际法作为执行和保障不平等条约的工具;具有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了欺凌弱小国家和维护侵略权益的两面性;反映了近代西方的法律和契约精神。影响:推动了思想观念的变化;列强把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延缓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谈判成为晚清政府处理国际争端的重要手段,中国的使领馆
本文标题:2017届人教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单元测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13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