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7届吉林省辽源市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检测历史试题
1吉林省辽源市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客观卷和主观卷两部分共30题,共100分,共4页。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第Ⅰ卷客观卷一、客观题(本题共计24小题,共48分,每小题2分)1.《左传•桓公二年》接下去的文字是:“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该记载反映了周朝实行A.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度B.世袭制、分封制、礼乐制度C.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D.世袭制、宗法制、礼乐制度2.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许先生对“封建”的评价是基于A.周初继承了商朝时的地方政治制度B.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权力C.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D.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礼仪与政治分离B.从人治到法治C.国家管理制度化D.为民主政治奠基4.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由此可见此人主张A.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B.要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C.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D.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5.中国近代考古学家罗振玉在其著作《殷墟书契后编》中评价某一制度时说:“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此制度为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科举制6.伯利克里时期,雅典陪审法庭包括6000名陪审法官,在10个部落地区通过抽签方式选出。这些法官分成10所高级法院,平均每所500人(每所高级法院另有100名候补陪审法官)。陪审员出庭时在弄清案情后,他们就投票判决,相互之间不作商议。雅典每所陪审法庭人数众多的直接原因在于A.能预防法官受贿的危险性B.能使法院的审判更公正C.能使审判更体现民主性D.能有效遏制法院的独断性7.下面是《查士丁尼法典》里的记载:如果一匹租来的马被人偷走,租马的人该负什么样的责任?答案是:他必须赔偿这匹马的价钱给马的主人,因为他应该好好照顾这匹马。由此可见《查士丁尼法典》A.包罗之广、涵盖之细B.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C.留下了重证据的法治传统D.已经具有契约的思想8.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完全不同的各色人等,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统治起来困难至极。”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为了解决这一困难,采取的最主要措施是A.发展军事力量,加强统治B.变革法律,施行万民法协调各阶层关系C.完善法律体系,编纂《十二铜表法》D.颁布《民法大全》,规定罗马人都是平等的9.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当我考虑到这场革命摧毁了那样多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制度、思想、习惯,另一方面它也废除了那样多自由赖以存在的其它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由此推断,托克维尔认为A.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优良的社会制度B.不同时期自由所依赖的社会条件不同C.主张法国革命应该在专制君主倡导下进行D.法国大革命的彻底性有其弊端10.易中天在《我们的反思》一书中说:“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多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材料中“精巧的设计”是指A.英国的《权利法案》B.德国的《德意志帝国宪法》C.美国的《1787年宪法》D.法国的《民法典》11.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实质上表明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A.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C.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12.1937年9月的《群众周刊》曾刊登了上海市各界救亡协会的一则贺电:“贵军受命抗敌,立奏奇功,挽西线垂危之局,破日寇方长之焰,捷报传来,万众欢腾。”“立奏奇功”指的是A.淞沪会战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D.台儿庄战役213.在总结整个20世纪时,可以发现“最具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下列对这一说法分析正确的有:A.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苏维埃俄国,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普及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点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吸收,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C.加快了一战的结束进程,获胜的协约国集团保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延续D.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联启发资本主义国家找到了缓解制度弊端的方法14.1954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这些规定A.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B.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C.明确了人民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D.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5.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文中宣称: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支撑这一观点的典型事例是A.实行“一边倒”的方针B.出席日内瓦会议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参加亚非万隆会议16.据统计,在马歇尔计划实行的初期,欧洲国家将援助大多用于进口急需的生活必需品。截至1951年中期,在提供的共130亿美元援助资金中,有34亿美元用于输入原料和半制成品,32亿美元用于购买粮食、饲料以及肥料等,19亿美元用于进口机器、车辆和重型设备等重工业品,还有16亿美元用于输入燃料。统计数据反映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A.变西欧为其商品市场B.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秩序C.恢复西欧社会经济D.控制欧洲对抗苏联17.在2000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墨西哥前总统塞迪略指责一些西方人:最近形成了一个奇怪的联盟。极左派、极右派、环保组织、发达国家的工会和文明社会代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聚集在一起,这个目标就是不让发展中国家人民获得发展。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经济全球化的复杂B.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弊病C.发达国家的自私性D.世界市场发展的不平衡18.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文版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B.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文明史观科学合理C.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D.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都是当前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方法19.右表为“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对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反映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A.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的结果B.得益于战后世界各国普遍消除关税壁垒的做法C.世贸组织对战后经济发展发挥关键性的推动作用D.世界经济体系朝制度化、体系化建设的客观结果20“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下列对这首古诗理解最完整的是A.反映了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B.揭示赋税徭役沉重的历史事实C.证实了当时的农业和商业的繁荣D.可以说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21.《史记·货殖列传》是中国最早的经济史著作,也是中国的第一个“富豪榜”。巴寡妇清是列入这个“富豪榜”的唯一女性:“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丹砂业),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该材料反映出秦朝A.私人采矿冶炼颇具规模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官营采矿冶炼非常发达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22.明朝后期的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载:“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材料反映出当时苏州经济的最主要特点是A.区域性长途贸易繁荣B.工商业规模庞大C.产生雇佣劳动关系D.是全国纺织品交易中心23.对井田制的解读主要有以下观点:是奴隶制度下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制度下的农村公社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土地领主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公社制或农村公社制。造成上述分歧的客观原因主要是A.西周土地买卖频繁难以定性B.历史可以凭主观随意分析C.史料证据匮乏与多元史观D.百家争鸣的需要24.“1912年史量才接办了《申报》,实行西方管理模式,并从美国购进新式印刷机投入生产。1920年,他被推选为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多次与欧美报业进行交流。之后他又在《申报》增设文艺、儿童等栏目。九一八事变后,他在《申报》发表文章力挺抗日活动。”以下用不同史观解读该材料,不准确的是A.从社会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丰富了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B.从文明史观看,史量才在《申报》力挺抗日活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C.从现代化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实行机器印刷、企业化管理D.从全球史观看,史量才担任报业大会副会长推动了世界报业交流年份年均增长率1948—19606.7%1961—19658.0%1966—197010.4%3第Ⅱ卷主观卷二、主观题(本题共计6道题,其中25题、26题为必做题,27、28、29、30题为选做题,请考生选择其中一道题目作答并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25.(25分)2014年全国人大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宪法日”,依法治国再迈新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摘编自张晋藩著:《中国宪法史》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请回答
本文标题:2017届吉林省辽源市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检测历史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13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