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分析与发展建议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分析与发展建议姓名:张国虹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技术经济及管理指导教师:林晓言20080601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分析与发展建议作者:张国虹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江得厚.姚伯兴.JIANGDe-hou.YAOBo-xin发展生物质发电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发电设备2008,22(2)以某2×12MW中温中压抽汽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配置3台75t/h燃用甘蔗渣锅炉改造成燃用北方秸秆锅炉为例,分析了其可行性、电厂的经济指标、大气污染治理和环境影响.阐述了目前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存在的问题.2.期刊论文高春萍.李祥华.黄伟为.王婷.GaoChunping.LiXianghua.HuangWeiwei.WangTing浅析燃煤小火电机组的生物质能技术改造-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7,25(8)阐述了燃煤小火电机组改造为生物质发电的意义,并以某电厂2×12MW小火电机组改造为生物质发电工程为例,对工程改造前后的环境影响及改造与新建电厂的投资进行对比,提出小火电机组改造的环境管理建议及此类项目环评应关注的重点.3.学位论文田卫江国能巨野生物质发电项目环境研究2009本文综合运用项目论证与评估的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国能巨野生物质发电项目在环境方面的可行性进行论证研究,最终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绪论、项目论证与评估相关理论述评、宏观运行环境、市场环境、自然环境、工艺技术及环境影响、结论与展望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意义、方法等,说明生物质发电项目的政治经济背景和进行环境研究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对项目论证与评估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简要介绍了项目论证与评估的概念、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项目环境论证与评估的一般内容和方法以及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国内外开展状况等。第三部分从国家政策、地方政府支持等方面简要介绍了项目的宏观运行环境。第四部分从全国、山东及巨野本地分析了电力市场供求状况。第五部分运用一些具体数据从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水文气象、生产条件等方面介绍了本项目的地理环境。第六部分从工艺技术、主要设备等方面对项目进行技术评估;从项目运行产生的“三废”、噪声及绿化等方面进行环境影响分析。第七部分综合第三、四、五、六部分所作的分析得出结论,展望本项目的发展前景。4.期刊论文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节能与环保2008,(9)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与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调整与完善,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能源局于2008年9月4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对有关内容调整如下:5.学位论文林琳生物质直燃发电的生命周期环境评价和能效分析2007生物质能源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占世界能源总消费量14%,发展中国家生物质能源消费更是高达38%。随着人们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迅速消耗,生物质能必将成为未来新能源与开展可再生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生物质能源资源十分丰富,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在我国现有能源供应中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开发高效利用生物质能的技术,适合现阶段我国国情,减少矿物燃料的污染,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秸秆直燃发电系统是近年来我国能推广的一种高效利用生物质能源技术,丹麦、荷兰等国家都拥有比较成熟的秸秆发电技术,并且都已经有了成功案例。本论文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ifeCycleAssessment,LCA),在我国2001年工农业生产水平基础上,统计出我国十余种工、农业产品的生命周期环境排放。对25MW生物质秸秆直燃发电系统进行了生命周期系统边界的划分和讨论,对生物质获取阶段、生物质运输阶段、设备制造阶段以及生物质电厂运行阶段这四个生命周期阶段进行了清单分析;全球变暖(GlobalWarming)、臭氧层损耗(OzoneDeplaion)、酸化(Acidification)、光化学臭氧形成(PhotochemicalOzoneCreation)、水体富营养化(Nutrification)、人体毒性(HumanToxicity)、水生生态毒性(AquaticEcotoxicity)、固体废弃物(SolidWaste)、烟尘及灰尘(Dust)等八个环境影响类型进行分类,进行了环境影响分析;对各种环境影响类型进行正规化和加权,得出了生物质直燃发电系统生命周期环境评价。在生物质直燃发电系统生命周期清单分析基础上,将其中大气排放物,包括烟尘、SO2、CO、NOx等几种排放物与生物质气化发电和常规电厂比较。同时对生物质秸秆直燃发电系统的能耗进行分析,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其进行能源效率的评价,对综合利用生物质能进行了讨论。根据数据将煤电、生物质秸秆直燃发电和生物质谷壳气化发电系统进行排放、能耗等方面的对比,找出几者之间的优劣。通过本论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生物质直燃发电系统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发电系统,生物质运输阶段对整体环境影响意义不大,能源利用效率高于传统的家庭燃烧并略高于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但与常规火电效率相比较低,改善技术,提高利用效率是进一步解决化石能源危机的方法之一。关键词:生物质发电;直燃发电;生命周期评价;能源效率;清洁利用6.会议论文贾友见.余志.吴创之.陈义良4MWe生物质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的寿命周期评价研究20031-10MWe规模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继我国成功研制并投入运行1.2MWe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之后,一项更为经济高效的生物质发电工程——基于内燃机——蒸汽联合循环的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正在建设中.为满足日趋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评价该系统在寿命周期内对环境产生的可能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对目前正在建设中的4MWe生物质气联合循环发电系统进行了寿命周期评价,并与煤气化发电系统作了比较.7.学位论文周丹城市大型垃圾处理场对居住区卫生防护距离研究——以北京高安屯垃圾处理场为例2009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居住环境的质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一个问题。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的产量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垃圾处理成为一大难题,垃圾场扰民事件接连发生,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成为影响居民生产生活的污染源。垃圾场引发的环境问题,既影响了社会稳定,也影响了社会公平。br 2008年9月4日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发(2008)82号文件(颁布之日起执行)附件中“生物质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查的技术要点”提出:“根据正常工况下产生恶臭污染物(氨、硫化氢、甲硫醇、臭气等)无组织排放源强计算的结果并适当考虑环境风险评价结论,提出合理的环境防护距离,作为项目与周围居民区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控制间距,作为规划控制的依据。新改扩建项目环境防护距离不得小于300米。”br 300米防护距离是否能满足城市大型垃圾处理场的卫生防护要求,本文运用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走访调查高安屯垃圾处理场周边13个居住区,研究了垃圾场的环境影响范围、环境影响因子,研究了垃圾场周边居民的防护性支出行为,调查居民针对垃圾场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支付、赔偿意愿,进而论证垃圾场距离居住区的合理距离。br 本文认为城市大型垃圾处理场的合理防护距离应该在5公里,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不宣建设永久性居住区;应该通过征收环境税、垃圾收费等建立环境污染损害公共补偿制度,政府以行政手段介入垃圾场环境侵权损害补偿,弥补受害者损失的社会福利;卫生防护距范围内可考虑规划工业用地、仓储用地、绿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等;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水平,从源头减少垃圾产量。br 本文在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结论进行了讨论,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工作的方向提出了建议。8.期刊论文王伟.赵黛青.杨浩林.蔡建渝.陈平.WangWei.ZhaoDaiqing.YangHaolin.CaiJianyu.ChenPing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的生命周期分析和评价方法探讨-太阳能学报2005,26(6)以1MW流化床谷壳气化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共性的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学模型和支撑数据库,对系统边界、环境影响指标、决定系统环境性的重要参数进行了讨论,同时也对生物质发电系统生命周期中的生物质资源获得阶段以及焦油产生的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9.期刊论文林琳.赵黛青.李莉.LinLin.ZhaoDaiqing.LiLi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生物质发电系统环境影响分析-太阳能学报2008,29(5)以我国建设中的装机容量为25MW的秸秆直燃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系统、全面地评价它对生态环境的显见和潜在的影响.对生物质直燃发电系统的关键技术环节改善与降低环境影响的关系进行了讨论.10.学位论文官巧燕福建省非粮生物质能发展战略研究2008随着化石能源枯竭、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着手开发可再生能源,尤其是生物质能。生物质能源具有可再生和环境友好的双重属性,并且它是可再生能源中唯一可以制成液体并添加到石油中使用的能源,不需要改变石油发动机和相关生产线,优越性十分显著。论文在对国内外生物质能研究与开发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我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具有的优势及现在的不足,提出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需要从战略高度,认真规划,逐步发展。以福建省为例,文中做了具体分析研究:首先从生物质能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对福建省发展生物质能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资源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其次通过对福建省未来能源的供求预测,进一步阐明开发生物质能的迫切需求。再次,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福建省生物质能发展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在保护环境、恢复生态的前提下,提出福建省各生态区域生物质能发展方向及重点。最后从制定规划、发展政策、构筑技术保障体系、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和政府协调机制等方面对福建省生物质能发展战略提出建议。该研究为生物质能发展研究提供思路,为福建省发展生物质能源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为国内其它省区发展生物质能源提供理论借鉴。能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结构和方式。在化石能源日益短缺的今天,能源与国际政治也息息相关,能源安全关系各个国家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物质能源的优越性日益凸现,生物质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它的使用不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同时,生物质能是一种遍在性能源,存在于任何国家和地区,它的来源丰富,转化利用形式也多样,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可以根据本国的资源环境特点,开发利用适合本国的生物质能方式。更重要的是,生物质能分散、规模小,破坏难,可以藏油于民,是重要的战略能源。但生物质能源是一种新能源,需要人们的关注,它的发展需要政府扶持。无序、混乱的竞争会使新兴的生物质能市场受损害,最终导致生物质能产业无法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从战略角度规划、引导生物质能健康有序发展十分必要。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但人多地少,能源短缺,在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能源需求紧迫的省份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更具重要现实意义。全文共分为6章,分别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思路及技术路线。当前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带来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粗放型利用等问题。可持续思想的提出,是生态文明产生的标志,生态文明提倡自然—人—社会复合体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理念必然要求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强调资源有序利用,鼓励发展生物质能源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福建省能源短缺的现实也恰恰要求发展生物质能这样清洁性、可再生性、遍在性的新能源。以上三个方而形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第二章中,首先介绍了现今有关生物质能研究的概况。目前生物质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质能转化技术的研究、生物质能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
本文标题: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分析与发展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2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