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7年高考改革新方案给基础教育的启示
2017年高考改革新方案给基础教育的启示对目前我省的高中生来说,高考的考试科目只有两种选择:文科或者理科,这种高考制度有好的一面但存在许多弊端,人们呼吁高考必须改革。对于2017年后上高一的学生,就要应对新高考,他们三年后的高考,科目选择面临20(6选3)种可能。现在高考新方案(征求意见稿)已公布,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及考生有必要事先了解、研究和适应高考改革新方案。一、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新方案1、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两个层次。一是合格性考试(共12门),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技术(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如果合格性考试不过关,学生将不能取得高中毕业证,不能参加等级性考试。二是等级性考试(6门),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2、新高考科目的搭配。新高考的科目搭配是3+“6选3”共20种选择。“3”是必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各150分。“6选3”是选考科目,即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6科中任选3科(20种选择方式),也就是说新高考后的考生成绩将会出现20种组合可能性。3、学业水平科目考试时间安排。年级考试科目考试类别考试时间高一地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合格性考试第二个学期末高二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地理、生物(需高一完成合格性考试,学生可选或不选)等级性考试与同年高考统一组织、同期进行高三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已通过合格性考试的科目除外)合格性考试(补考)10月份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任选(高二已等级性考试与高考统一组织完成等级性考试的科目除外)同期进行(等级性考试成绩将按百分制换算成分数,纳入到高考总成绩中)二、新高考的时间选择和总分呈现方式1、高考总分的设置我省普高学业水平考试包括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类,语文、数学、外语、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6门科目只设合格性考试;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既有合格性考试,又有等级性考试,等级性考试成绩将换算成分数,纳入高考总成绩中。改革后我省的高考总分依然是750分,计入总分的科目是六个科目,其中语文、数学、外语分别为150分(其中外语两次考试机会成绩3年有效,最好成绩记入总分。)剩下的三个科目满分各为100分,这三个科目由考生自由选择。2、考试时间的选择方法关于合格性考试,高一第二学期末学生可以从地理、生物、技术3个学科中选择1~3门参加考试。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末学生必须完成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10门科目的合格性考试。合格性考试科目不合格者,可以在高三年级上学期(10月份)高考报名前参加1次补考。3、考试成绩的呈现方式。合格性的成绩不纳入高考总分,对考生影响不大,语文等10门科目的合格分数线,以实际卷面成绩划定。各科目合格性考试成绩的“不合格”比例控制在3%以内,有不合格学科者,将可能当年拿不到高中毕业证或不能被本科院校录取。等级性考试是考生必须关注的,其成绩使用也较为复杂。等级性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按参加考试的考生总人数,把学生成绩按从高到低划分为A、B、C、D、E五个等级。各等级所占的比例依次为:A等级15%、B等级30%、C等级30%、D、E等级25%。考生的等级确定后,再按等级折算成分数,这样才能计入高考总分,折算方式是将五个等级进一步细化成21级,并按从低到高的原则,起点赋分40分,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为3分,满分为100分,折算成相应的等级赋分计入高考总成绩,每个考生的总分值最多有20个(每个考生只用其中一个),但究竟哪个总分对考生起作用,就由考生自己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及所报的学校、专业进行选择,比如:你报北大考古系,录取时,可能按你的“3+化学、历史、地理”这个总分录取。再如,有的管理类专业可能要看你的“3+2文+1理”总分,有的理学类专业可能看你的“3+2理+1文”总分。各高校、各专业都会提出总分的合成方式。三、高考新方案要达成的目标和价值取向1、新高考改革为了实现三个目标:一是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二是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三是有利于带动基础教育的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考改革后将加大大学的招生自主权,大学可以探索建立考生综合评价机制,积极尝试自主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元化的录取方式。高考改革将带动中小学教育改革,比如,“考哪门学哪门的模式行不通了,中小学要及早积极研究和尝试选课制、分层教学、分组教学、走班教学等模式。过去有的学校进行过一些探索,今后将成为常态。家长、学生、社会可能不适应,目前在读的初中、小学生家长要有心理准备。2、新方案的基本取向是:凸显专业,尊重自主,提升素养,鼓励创新。①关注新话题——专业导向。按“专业导向”的考录模式,使高校的招生竞争从表面上的学校竞争,客观地转向学科专业的内涵竞争、良性竞争,有利于高校的学科建设的深层发展,改革之后,大学的专业排名与如今的大学综合排名同样重要。按“专业导向”的考录模式,要求学生尽早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专业取向,并结合家庭和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选考科目。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在用高考的“指挥棒”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关注社会,理智地寻找自己的学习指向、兴趣特长和专业导向,使学生理性地规划人生,学习所有的合格性考试科目,选好学好等级性考试科目。按“专业导向”的考录模式,对学校而言,是按行政班的设置,还是按专业班的设置?是走班制还是导师制?这是我们学校应该事先谋划与研究的。②正视价值新取向——自主选择新高考方案给予了学生种选考自主权,对于考生来说,无论是合格性考试科目,还是等级性考试科目,均有两次由考生自主性选择确定考试时间的机会,由于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要求(内容和难度)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学生对六门学科,都有了一定的学习选择权,这种方案安排下,学生将选考科目的合格性到等级性提前做好学习准备,拓展了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和针对性。这种方案安排下,打破了传统的中学课程原有的教学组织模式和流程,迫使学校要按学生等级性科目选择考生的数量多少、设班定师。如:物理班有a个、历史班有b个,生物班有c个…。由于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科目进行深度学习(等级性),而其它科目只作基本要求的一般性学习(合格性),从而客观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有两次机会,也会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这种自主选择制度下,确保了学校“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育人理念。③把握新动向——早熟先飞老的高考制度统一的东西过多,新方案改变了齐步走的大一统形式,鼓励并支持每一位同学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定步调,“早熟先飞”。比如,对智慧聪颖的同学来说,如果你提前完成了高中学业,就可以提早进行大学课程先修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为创新人才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时空保障,因为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更多的自主时空。成绩特别突出的高二年级学生经过审核可以提前进入高校。这次高考改革和以往历次高考改革都有所不同,它是一次革命性、方向性的改变革新,它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小学教育带来方向性的转变,改革给基础教育以机会,改革也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挑战,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作为每一个关心基础教育的同志,都有责任去研究新方案,宣传新方案,实践新方案,完善新方案。四、高考新方案对基础教育的启示现行高考科目是统一的,有的科目学生不擅长,但也必须考。改革后,计入高校招生录取的3科等级性考试科目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特长自主选择,扬长避短。另外,改革后的学业水平考试,让学生有可能将选考的3门课分散在高二、高三年级安排,可以减少学生高三年级的备考门数,减轻学生的学习强度。就我省新高考来看,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没有大的变化,其他6门学科学习,由于学生3门科目选择的不同,考试时间选择的不同,学生的需求不同,学校原来的大文大理模式必须改变,现在的行政班就要发生变化,语数外学科的教学可以相对统一,其他学科的教学与管理模式,可能要采取“走班教学”或“按专业开班”或按“按科开班”等,这样问题就来了,自选科目,哪些科目有多少学生选择?需要开设多少个班?教师数、教室数都要提前谋划,课程是集中开还是分段开都值得研究,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选择要求,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这次高考改革关系到上亿学生的前途,牵涉到千万家庭的幸福,社会关注度极高,政策性强,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广泛参与,深刻理解与认同这项改革,将必须通过基础教育深化综合改革来实现,中小学要主动应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带来的挑战,促进自身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正确解读高考招生改革方案。我们要通过会议研讨、专题培训、专家讲座、自我解析等方式,使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全面理解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和目标,明晰改革的主要任务、内容和时间表。避免方案解读“应试化”,“零散化”,引导中小学进一步确立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2、改革和完善学生评价制度。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引导基础教育深化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指导中小学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改进综合评价方式,丰富综合评价内容,客观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状况,并将可信可比的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校作为录取的参考。同时要改变教学过程中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倾向,重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和改良教学效果的功能。3、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高校入学考试方式和内容的改革,对基础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中小学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关注基于互联网+教育技术+教学方式的新变革,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创造性的探索参与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4、探索教学管理机制改革。高考科目与内容的改革,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的完善,对优化中小学内部体制结构,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提出了迫切要求。中小学要加强教学管理改革的系统研究,做好顶层设计,积极开展分层教学,分组学习,选课制和“走班”教学等改革尝试,改革教师聘任、考核和管理制度,调整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机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5、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现行的师资队伍是和传统高考教学模式相适应的,应对新高考带来的新挑战,成败与否关键是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改善和教师综合素养的再提升。中小学要认真研究教育改革新趋势,调整教师队伍建设新思路,修订教师队伍建设新规划,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尤其要提高教师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力的能力,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选课和规划人生学习生涯的能力。6、不同学段的基础教育对新高考应承担不同的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积极思考如何对学生进行启蒙养成、正面和正确的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何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创新能力,培养其责任和担当意识等等。而如何检测各类目标是否达成,就应该以课标为准,以考纲为准,以新高考方案为准。我们坚信不同学段的学校只要切实负到了自己的责任,完成了自己的义务,就一定能实现高考新方案制定的目标。
本文标题:2017年高考改革新方案给基础教育的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29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