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2017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浓缩重点
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的目标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基础教育处于学生个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任何有助于促进身体发育顺利进行的教育就是好教育。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3、造就平等的公民。基础教育有必要根据现行的公民权利和义务规定,确定自己的现实目标。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面向全体适龄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的基础教育在能力培养上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知识应成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能力的基础,而不能限制人们的思维空间。因此,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对素质教育来说尤为重要。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要想有所创新,必须以主动性的发挥为前提,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教师要进行启发式教学。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基础教育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六项基本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4、改变课程“教会学生知识”的现状,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方式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发展性取向。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应做到: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3、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三)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是指教育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四)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第3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素质,等。(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判断教育者有没有掌握素质教育的方法,就要看教育者是否能够引导学习者主动学习,在教育者的帮助下学习者是否学会了学习。第二节学生观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生承担责任,使学生认识到权利与责权是并存的,更是统一的。2.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教师应当把学生看做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教师应避免只关注学生的现实情况,要挖掘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以人为本学生观不仅要求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看待。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成长。以人为本学生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各个方面的平均化发展,教育活动涉及到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与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要求每个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各个方面都能够获得应有的发展,同时也要承认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尊重个性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最高境界。(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它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原则,因时制宜,因人而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条件。第三节教师观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1.现代教师角色转换(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道德偶像”、“道德说教者”角色中解放出来)(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启动了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人们一般习惯上称这次课程改革所设计实施的课程为“新课程”。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深刻的一次变革,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建立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专家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同时,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的能力。(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2.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缺点和过错的学生。其次,尊重学生意味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体罚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最后,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师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新课程强调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新课程强调课程的综合,这种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一节中学教师职业道德一、具体内容这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与灵魂。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具体内容与解读1.配备与选聘: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聘期由学校确定,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时间一般应连续一学年以上。在任职条件中,强调了班主任对待自身、对待学生及他人、对待班主任工作的规范要求;2.职责与任务:包括学生思想教育、班级日常管理。1)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2)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3)开展班级活动;4)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5)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等沟通,形成教育合力。3.待遇与权利:对班主任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工作量、绩效工资管理及权利进行了规定。1)学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注重听取班主任意见;2)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3)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4)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4.培养与培训:教育行政部门应对班主任进行培养、培训5.考核与奖惩:对班主任的考核、奖惩进行了规定。
本文标题:2017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浓缩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30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