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21讲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点一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城市化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2.城市化的标志(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化的意义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3)城市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5.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地区特点发达国家①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高;②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③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建设比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④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2⑤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发展中国家①城市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但推进速度快;②城市化水平不平衡,水平较低的分布在亚洲和非洲,水平较高的分布在南美洲中国的城市化①城市化进程快;②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反思归纳不同国家城市化的特点1.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特点原因起步早产业革命早水平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一些大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①市中心的居住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②交通条件改善,城市边缘地带发展快,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特点原因起步晚,发展快“二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快总体水平低,且不平衡亚非国家水平低;乡村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城市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南美洲国家水平高;城市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城市发展不合理①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涌入,城市的压力增大;②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生态造成破坏;③中小城市发展缓慢方法技巧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判读方法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时间19世纪~20世纪20世纪50年代~70年代20世纪70年代~8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表现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人口迁回市区成因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3图解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成熟阶段;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题组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2015·重庆文综)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下图,回答1~2题。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A.20%~30%B.30%~40%C.40%~50%D.60%~70%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A.工业化程度提高B.人口增长率增大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答案1.B2.A解析第1题,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图中城镇化率。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城镇化率最高为66%左右,对应的乡村人口比重最小,大约34%左右,B项符合题意。第2题,结合不同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可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早、速度慢。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城市化率最低,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说明该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可判断为我国。在此期间,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是城市化率提高的4主要动力;A项符合题意。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已步入现代型模式,人口增长率较小;逆城市化主要出现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此期间我国尚未出现明显的逆城市化现象;和其他三国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但发展速度最快。题组二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3.(2015·广东文综)下表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国家中国*印度德国美国人口数/百万人1338115582307比重/%1713845*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答案D解析表中反映了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因此表中数据不能直接反映城市化水平,德国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中国,故A选项错误;表中数据不能显示城市数目的多少,故B选项错误;该国人口总数乘以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的比重,即可得出该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数,经计算可得出,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和美国多,故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考点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1)城市化过程使人们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2)城市现代文明深刻影响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使城乡差距大幅度缩小。2.城市环境问题(1)产生原因: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表现: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环境质量下降、就业比较困难、社会不太安定等。(3)逆城市化: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5反思归纳城市化的不利影响及措施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2.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产生的问题表现形式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城市交通问题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繁;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城市住宅问题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城市社会问题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6题组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15·安徽文综)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1~2题。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D.生物多样性增加答案1.D2.C解析第1题,分析图中相关要素的变化可知,林地面积先增后减,总体上有所增加,并非持续增加,A项错误;水域面积和未利用地面积均先增后减,总体上变化不大,B、C项错误;图中显示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据此推断,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并非主要来源于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而是占用大量耕地所致,故D项正确。第2题,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使地面硬化,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A项错误;建设用地增加,城市规模扩大,会使部分居民的居住地和工作地空间距离增大,加之交通拥堵,造成居民上下班的路程增加,耗时更长,平均通勤距离更长,B项错误;该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会使“热岛”效应增强,生物多样性减少,故C项正确。题组二城市化问题的治理措施(2015·全国文综Ⅰ)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下题。73.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B.保护生物多样性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D.调节局地小气候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知“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因此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C项正确。练出高分模拟题组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功能分区图”。读图,回答1~2题。1.下面有关该市的描写,较合理的是()A.河流由西向东穿过市区南部,河水波光粼粼B.一条笔直平坦的大道,由东南方向直抵市中心C.图中相对高度最大值可达60米D.该市三个工业区,半环状相连绕城分布2.下面对该城市产业区,叙述正确的是()A.高新区受地质灾害威胁最小B.化工区的合理性体现为位于城区河流的下游C.轻纺区的不合理性体现在离市区太近D.化工区的不合理性体现在位于市区冬季风的上风向答案1.A2.B解析第1题,等高线的凸向和河流流向相反,结合图中的指向标,图中河流的流向自西向东,A正确。结合指向标,笔直的大道由西北通向市中心,排除B;图中山峰的海拔在60米~65米,最低处海拔为5米~10米,相对高度最大值不能等于60米,排除C;图中三工业区8不是相互连接的,排除D。第2题,高新区附近的等高线密集,地势陡峭,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排除A;轻纺产业对市区的污染程度轻,且属于劳动力导向型企业,可以接近市区,排除C;化工区对大气、水污染严重,应该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和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在城区河流的下游。图中化工区在夏季风的上风向,排除D。下图为“我国1982年~2007年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对比关系图”。读图,回答3~4题。3.1982年~2007年,我国()A.城市人口正逐渐减少B.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变化趋势相反C.城市化水平增速缓慢D.总体看,城市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4.图示信息显示,1982年~2007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A.城市人口过快增长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C.土地资源浪费严重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答案3.D4.C解析第3题,注意图中纵坐标为年均增长率,由图中可看出:总体上,城市土地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第4题,城市土地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将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人口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土地城市化是指某一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条件由农村形态向城市形态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即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扩张。下图为“1994年~2008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与人口城市化速率”。读图,完成5~6题。95.1994年~2008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与人口城市化速率()A.都在2002年速率达到最大B.呈现波动上升趋势C.都先持续上升,后持续下降D.呈现出先增后减趋势6.1993年~2008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A.农业人口比重大体上先增加后减少B.建成区土地规模大体上先增加后减少C.建成区非农人口密度不断下降D.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占据主导答案5.D6.C解析第5题,读取图中信息,人口城市化率在2003年速率最大,A错。图中折线呈现出先波动上升后波动下降的趋势,B、C错,D正确。第6题,因图中两类数据一直大于0,说明此期间城市土地面积不断增大,农村人口数量持续减少,城市人口数量持续增加。我国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快,占主导。故C正确。下图表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情况”。读图完成7~8题。7.据图可推断()A.目前北美洲平均城市化速度最慢B.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初级阶段C.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呈正相关10D.非洲城市总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8.城市化可能会导致()A.生物多样性增多B.雨季地表径流减少C.土地的质量改善D.城市热岛现象出现答案7.A8.D解析第7题,读图中曲线可知,北美洲城市化速度最慢,故A正确;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
本文标题: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2章城市与环境第21讲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32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