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世纪世界史第一章世界政体化趋势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世纪之交的世界:希望与危机1.欧洲工业社会的初步形成与欧洲霸权地位的确定(1)欧洲工业社会的初步形成A.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但各国间的转型速度却不同优点:世界经济互补促进相互发展缺点:经济差距太大时,后起的国家就会出现挑战老牌霸权的情况B.人口爆炸,由此产生巨大的社会压力导致人口爆炸的主要因素:工业革命需求大量劳动力;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高出生率始终维持,但是死亡率大大降低。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资源和经济增长速度时,采用人口输出的方法:移民或殖民C.快速城市化,造成内部矛盾的尖锐化(2)欧洲霸权地位的稳定欧洲依然占据世界霸权的地位,但是非欧洲国家开始崛起A.经济上,欧洲是世界的工业工厂,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同时狗周各国的海外投资伸向世界各地,伦敦保持了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B.政治上,起源于欧洲的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制度在全球现代化和整体化的进程中,对各国有较大的辐射作用。C.军事上,欧洲国家的陆海军力量不仅数量多,其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由于直接依托现代化发展水平,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D.国际事务方面,几乎全部殖民地都掌握在欧洲国家手中,世界外交的中心舞台仍然在欧洲,世界各地的大部分事物都是在欧洲决定的。2.美日两个非欧洲国家的崛起(1)美国的崛起其一,经济腾飞(后进优势)——工业强国的形成——合理化程度高其二,对外扩张欲望的膨胀——美国海权的崛起美国海权崛起的原因:马汉的“海权论”被美国的政要接受并推崇罗斯福实行的有利于海权发展的政策(i)罗斯福极力推崇“海权论”(ii)罗斯福大力修建战列舰,根据海权论将分散在各地的海舰收拢整合成大舰队(iii)进行全球巡航,实行武力威慑,改变各国对美国舰队的感官改变——美西战争美西战争(英文:Spanish-AmericanWar,西班牙文:Español-americanadelaguerra)是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古巴和菲律宾群岛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美国分别向南美洲和亚洲扩张的战略基地。新兴的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海军。西班牙早已衰落,在国际上陷于孤立。特别是古巴和菲律宾两地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钳制着大量西班牙军队。西班牙军对古巴起义者的残酷镇压激怒了美国政府,并危及美国资本家在该地的经济利益。1898年2月15日,美国派往古巴护侨的军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国遂以此事件为借口。要求惩罚西班牙,4月24日西班牙首先对美国宣战,次日4月25日美国对西班牙宣战。起因:由于世界领土已经基本上被欧洲列强瓜分完,美国就将侵略矛头指向西班牙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以缅因号事件为导火索,美国借机向西班牙宣战。结果:美国舰队在菲律宾摧毁西班牙舰队,占领马尼拉,美国陆军先后占领古巴和波多黎各。西班牙战败求和,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割让给美国,古巴实际上沦为美国的保护国。——外交政策:利益均沾;大棒与金元(在1899年和1900年两次照会对六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帝国主义与反帝国主义之争美国的帝国主义与反帝国主义之争激烈,美国的态度改变了,从不干涉国际事务的孤立主义到出现了推崇霸权主义,要主动干预国际事务、建立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和平。(2)日本的崛起其一,现代官僚体制的建成其二,生活方式的西化其三,经济腾飞其四,日俄战争起因:日本人的复仇心理(甲午战争后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但是在三国干涉下日本还辽)日本的大陆政策和俄国的远东政策产生冲突日本一直想要控制朝鲜,但俄国对朝鲜进行经济渗透结果:日本战胜俄国并且迫使俄国在1905年签订《朴茨茅斯和约》,俄国在和约中承认朝鲜是日本的势力范围,并把对中国旅顺、大连湾和附近领土领水的租借权以及南满铁路的所有权转让给日本,向日本割让北纬50度的库页岛及其邻近岛屿。意义: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打败欧洲陆军强国俄国,不仅标志着它已跻身世界列强的行列,而且被不少亚洲人士看作亚洲黄种人能够打败欧洲白种人的标志,起到了鼓舞亚洲民族主义的作用。但是不久它就加紧吞并朝鲜和侵略中国东北,引起了亚洲民族主义者的警惕。3.政体化趋势的显现和问题(1)世界经济领域中的一体化格局中在缓慢形成,世界政治舞台上已经没有“世外桃源”世界分工的开始是一体化的加剧整体化加剧导致:发达国家中后进国家对老牌国家的挑战;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加大。(2)世界体系的不平等性和缺陷小结19,20世纪之交的世界继续沿循着19世纪的整体进程,欧洲是领导者非欧洲国家开始崛起,然而它们却还未成为传统世界格局的挑战者整体化发展迅速,但存在缺陷,以致成为20世纪上半期战争导火索二.世界格局转换中的局部冲突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1)欧洲国家的彼此联系与经济地位的相对变化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使各国的是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20世纪初,世界已经被瓜分完毕,英国占有了大份额的殖民地,德国则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列强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寻找同盟者,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并压倒对方,于是在欧洲逐步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2)形成过程A.三皇同盟失败,俄法接近,德奥联盟(俾斯麦当政时没有扩展海外殖民地,同时也没有过多发展海上势力,和英国保持友好关系。而德国与法国关系紧张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德国需要拉拢俄国,提出了三皇同盟(俄国、德国、奥匈帝国))德国和奥匈帝国为了联合对付俄、法,首先缔结秘密的军事同盟条约B.突尼斯问题,意法反目,德意联盟1882年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后,在德国的拉拢下也参加德奥同盟,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C.威廉二世的性格——德国加强海军建设,德英交锋,英法结盟2.两次摩洛哥危机这是法、德两国为争夺摩洛哥而出发的危机(1)第一次摩洛哥危机(1905年)根据1880年《马德里公约》,各大国在摩洛哥享有平等的权利。10世纪初,法国通过在其他地区作出让步,换取意大利、英国和西班牙同意它在摩洛哥有权“自由行事”,触犯了德国的利益。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宣布摩洛哥独立,并强调列强在摩洛哥地位绝对平等。随后德国要求召开国际会议解决摩洛哥问题,并以战争相威胁。但是由于英俄两国支持法国,德国被迫让步。(2)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11年)1911年4月摩洛哥首都非斯爆发反帝人民起义,法国以恢复秩序和保护侨民为由,派兵占领非斯。德国不容法国独占摩洛哥,相继派兵。英国站在法国一边,德国不得不降低要求,在同年签订的《德法协定》中承认摩洛哥是法国的保护国,但是法国也让出一部分法属刚果给德国。3.波斯尼亚危机和两次巴尔干战争(1)波斯尼亚危机(1908年)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引起的国际冲突。塞尔维亚反对,俄国支持塞尔维亚德国支持奥匈帝国,亲德的土耳其政府放弃主权俄国让步(2)两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在波斯尼亚危机的诱发下,巴尔干各国决定联合自保并扩大版图。“巴尔干同盟”既反对奥斯曼帝国又争对奥匈帝国,1912年10月同盟四国相继对奥斯曼帝国宣战,引发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奥斯曼帝国战败被迫求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巴尔干同盟各国在分配战国时发生分歧,1913年6月以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希腊、罗马尼亚为一方,以保加利亚为另一方,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奥斯曼站在塞尔维亚一边,奥匈帝国支持保加利亚。保加利亚战败被迫割地求和。小结19,20世纪之交的实力变化对19世纪以来以英国为主导的世界整体化进程提出了挑战,主要的挑战者是德国。以德国和法国为中心,欧洲形成了两大阵营。局部冲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双方矛盾,相反还加剧了双方力图通过更大的战争来解决矛盾的决心。三.第一次世界大战1.关于一战起源的争论(1)战争不可避免论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转移国内矛盾,使国民意识得到统一。(2)罪魁祸首论各国整理外交档案,抽出部分出版,推诿战争责任。但是后期德国国内开始逐渐正视自身应该负起的责任,英法等国也开始反省在凡尔赛会议上逼迫德国承担战争责任是导致二战的因素之一。(3)系统论2.大战的爆发(1)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前往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其首府萨拉热窝,企图强化奥匈帝国对这块新吞并地区的统治。28日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黑手社”成员普林西普等人刺杀。成为了一战的导火索。(6月28日是塞尔维亚的圣维图斯日,纪念塞尔维亚输给奥斯曼土耳其成为其殖民地的耻辱日)(2)各国反应A.平静、发唁言B.(3)战争动员7.23奥匈帝国进行动员7.24俄国威胁动员7.24法国支持俄国7.25德国支持奥匈帝国7.26英国提议调解被德国拒绝7.28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7.29俄国动员8.1德国向俄国宣战8.3德国向法国宣战8.4英国向德国宣战小结一战的爆发具有众多偶然因素,战争很有可能被局限于局部战争,但是双方的矛盾迟早需要一场大规模战争来做了解,这是世界整体化进程的一种结果,亦即寻求一种更合理的世界格局。3.战争进程(1)实力对比俄国:军队人数最多,后备最差法国:装备现代化,军事思想落后英国:海军威力大,装甲厚度不够德国:炮军优势,海军装备好,兵力分散奥匈帝国:兵力不少,协同作战能力差(2)战略对比德国:施利芬计划法国:第17号计划(3)战争三阶段西线的马恩河战役-东线的坦能堡战役-南线的加利西亚战役东线的德俄之战-西线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无限制潜艇战-美国参战-全面开战(4)战争的结果1917年11月,俄国退出战争,德俄签订《立夫斯托夫-布列斯特和约》1918年3月,德军发动米夏埃尔计划1918年10月,协约国军队突破兴登堡防线1918年11月11日,战争结束4.战争与社会(1)政治上的集权化(2)经济上的国家垄断化(3)社会出现各种形式的变动劳资关系新局面女性大量进入工作领域(4)军事上的新现象和新发明毒气、坦克、飞机(5)心理上的巨大变化战争的一代催生了无政府主义和极权主义的思潮。本章总结1.19,20世纪之交的历史发展已经显现出一种整体化第二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各大国对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基本构想1.共识(1)战败国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并赔偿所有损失(2)在惩罚战败国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反苏的必要性俄国革命时抛出了俄法秘密协议以示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俄国革命使德国东线压力减小,给了德国以喘息苏俄政府不承认之前的所有外债(俄国向英法借了很多外债),最终导致会议排斥苏俄(3)民族自决原则(4)建立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准则和超国家的常设国际组织2.主要战胜国间的分歧(1)美国总统威尔逊A.十四点方针必须解决战争遗留问题:撤军、将阿尔萨斯洛林还给法国消除战争隐患:调整意大利边境、杜绝秘密外交、无论战争或和平公海保持和平、消除贸易壁垒实现民族自决必须成立国际组织B.和平的五项原则民族平等、共同利益、国际联盟、国际经济合作、公开外交(2)英国首相劳合乔治A.敲骨吸髓地把德国压得再也翻不过身来B.均衡外交(3)法国总理克列孟梭A.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国,确保法国安全要求德国裁减军备、割让重要领地,并在其周围培养亲法的国家B.确保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二.凡尔赛会议1.巴黎和会的召开第一等级:享有整体利益的交战国第二等级:享有局部利益的交战国第三等级:与德国集团断绝外交国第四等级:中立国与正在成立国(奥匈帝国解体,导致很多民族国家的崛起)十人委员会-政府首脑最高会议-三人会议2.列强争论的主要问题(1)会议程序问题(2)对德和约问题(3)波兰问题(复国波兰,但是划定土地问题多有争议)(4)阜姆问题(5)中国山东问题3.《凡尔塞和约》(1)国际联盟盟约(2)对德和约领土问题海外殖民地问题军队问题赔款问题4.凡尔赛体系《凡尔塞和约》《圣日耳曼条约》(和奥地利签的)《纳依条约》(保加利亚)《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色佛尔条约》又称《洛桑条约》(土耳其)三.华盛顿会议1.战后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形势(1)争霸新格局(2)军备竞赛(3)三国之间的关系变化英日之间有《英日协定》
本文标题:20世纪世界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39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