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课程标准】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第一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基本要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理解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发展要求: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列强矛盾激化的结果。一、动荡不安的世界1、背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时间:20世纪初)2、原因: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殖民地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意义:是宗主国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表现:新老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德国——英法)3、解决问题的途径:一方面欧洲列强通过谈判和幕后交易解决彼此间的矛盾,纠集军事集团;一方面它们把更大的赌注放在扩军备战上。4、结果:随着欧洲列强之间矛盾不断加剧,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1、三对主要矛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和俄奥矛盾。法德矛盾:报仇——压制,争夺焦点是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英德矛盾:争夺焦点是:殖民地和世界霸权俄奥矛盾:争夺焦点是:巴尔干半岛的霸权2、结盟:1879年,德奥缔结“同盟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具有明显的反俄和反法的性质。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1904年和1907年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签订。这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三、“巴尔干火药桶”1、两次“巴尔干战争”为课外阅读内容。2、导火线: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裴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一名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3、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日本、意大利。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一战全面爆发。5、战争自古有之,人类社会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欧洲大国均势:16世纪后,被欧洲大国用来作为处理它们之间政治关系的一种手段。在近代国际关系史中,欧洲均势一般是指1815年—1914年欧洲大国的政治关系,即各大国或大国集团力量对比的相对均衡状态,以及一种相互牵制和维持现存局面的政治结构。第二课旷日持久的战争基本要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及其重要战役;认识新式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感受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发展要求: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战争的原因。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1、三条战线:西线——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英、法←→德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德奥匈南线——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奥匈2、“施里芬计划”内容:计划战争初期德国在西线集中主要兵力,在6周内打败法国,而以少量兵力在东部边境牵制俄国军队;在打败法国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西线:马恩河战役: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德国速战速决战略破产,德国陷入长期两线作战。1914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东线:1914.8俄攻入东普鲁士。对方对峙。二、“凡尔登绞肉机”1、1915年战局:德、奥匈进攻重点在东线,德国取得一定成果,但彻底打垮俄国计划落空。2、1916战争重心回到西线。重要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凡尔登战役:德国开始使用毒气弹、“绞肉机”,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军投降的计划破产。——大战中期的决定性战役和一战的转折点。索姆河战役:英国首次使用坦克、索姆河地狱——是一战中规模最大战役日德兰海战:英德海军间的最大规模的交锋。虽然英国舰队的损失大于德国舰队,但英国海军仍然掌握着制海权。3、结果:交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都没能置对方于死地,战争仍不见分晓。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变成旷日持久的阵地战?这种形势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1、持久的原因:①装备的限制:当时机枪、步枪、重炮等新武器大量使用,有利于大量杀伤进攻人员。②当时军队机动性差,后期保障能力低。③当时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2、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①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都远胜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②同盟国则相对较弱。第三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基本要求:了解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等史实;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发展要求: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可以从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因素认识)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1、美国参战(1917年4月)(1)美国参战的原因?影响?原因:①早在大战爆发前,美国同德国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②随着经济联系加强,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③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使美国受到很大损失,为美国参战提供了口实。④为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取得胜利。⑤如果美国帮助协约国打败同盟国,不仅可以捞取战利品,还可以恃其经济力量在战后控制其他国家,夺取世界霸权。影响:首先,在军事上对协约国的直接援助。其次,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大量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战场。最后,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参战,后协约国扩大到27个国家,形成了对同盟国的绝对优势。2、1917年8月,中国北洋政府向盟国宣战战3、俄国退出(1918年3月《布列斯特和约》)二、同盟国集团的崩溃1、原因:同盟国集团在物资供应上和兵源补充上,都面临着困境。2、过程:①意大利倒戈(1915年5月)②德国在西线溃退,“兴登堡防线”被突破,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1918年)③奥匈帝国瓦解投降(1918年)④德国投降(1918年11月11日)三、同盟国失败的原因1、经济实力处于劣势。协约国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占有优势。英国的海上封锁,成功地遏制了德奥集团从美国取得各种急需的物资。协约国拥有更多的殖民地和附属国。2、军事战略上的失误:德国的“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了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了。两线作战、阵地战、持久战导致德国失败。3、内部矛盾尖锐:同盟国各国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奥匈帝国出现民族独立运动。德国“十一月革命”。4、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日本参战、意大利倒戈、美国参战。协约国方面获得了大量兵力和战争物资的补充,一批国家加入到协约国一边,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第四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基本要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后果,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感悟追求和平、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一、规模空前的帝国主义战争(阅读内容)二、战争催生了新世界(1)引发了欧洲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①经济上,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减弱②政治上,苏联成为欧洲政治中不可忽视的因素。③格局上,近代以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德奥战败,英法受创,美日崛起(2)美国实力巨增: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欧洲最大的债主,并在欧洲的重建中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3)日本乘机扩张:占领山东、太平洋上德国的一些岛屿,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4)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5)战后出现第一个国际性政治组织-----国际联盟三、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为生产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条件等等②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各国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这些机构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负责分配政府定单,控制原材料的供应,协调各种经济关系,垄断对外贸易。③一战改变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④客观上有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课程标准】1、了解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不稳定性。2、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地位。第一课巴黎和会基本要求:了解巴黎和会的召开及美、英、法、日等大国的图谋;了解巴黎和会与中国五四运动的关系;理解《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客观作用和局限性。认识帝国主义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发展要求:认识巴黎和会的性质说明:教学本课要联系上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内容。一、凡尔赛宫里的勾结与争夺1、和会的召开:1919年1月18日;出席国家:27个(不包括战败国和社会主义的战胜国)英美法三巨头实际操纵会议2、大国各自的目的①美国:利用经济优势,夺取世界霸权②英国:稳固“殖民帝国”地位;利用美日矛盾维护太平洋地区利益;维持欧洲大陆均势③法国:复仇,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在欧洲大陆的霸权④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占领德国在太平洋上岛屿3、大国操纵会议的原因?这是由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准则所决定的。一方面,帝国主义在国际关系舞台上一直讲实力原则,从来不讲国家与民族的平等;另一方面,就战争的作用方面来说,广大中小国家对战争未能发挥决定作用。帝国主义自然不允许这些国家参与重大国际问题的决策,从而影响它们自己利益的实现。4、对德问题的争夺(焦点)①法:严厉制裁、肢解德国②英:反对过分削弱德国,阻止法称霸欧洲③美英:反对肢解德国,一旦法国遭到进攻,将提供援助5、中国山东问题:日本:攫取中国山东。中国:坚决要求收回山东。英法:支持日本对山东的要求。美国:没有坚定地支持中国。最后,美、英、法同意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交给日本。中国外交的失败消息传到中国,五四运动爆发。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二、《凡尔赛和约》1、内容:1919年6月28日,《协约各国和参战国对德和约》,①战争罪责: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②疆土问题: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萨尔煤矿法国/投票;莱茵河西岸15年;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独立;波兰独立,“波兰走廊”,但泽;③殖民地问题:英法澳日“委任统治”④军备问题:普遍义务兵役制;10万;50千米⑤赔款问题:200亿2、性质: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苛刻的和约。3、评价: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初步建立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在国际关系的土壤中埋下了会滋生出罪恶的种子。第二课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基本要求:知道凡尔赛体系,理解凡尔赛体系的实质,知道国际联盟的建立、主要机构及国际联盟盟约的主要内容。发展要求:分析凡尔赛体系的不稳定性。体会“依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一、凡尔赛体系的形成课外阅读内容二、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及其不稳定性1、体系的构成:《凡尔赛和约》及其随后签订的对奥、匈、保、土的各项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2、体系作用范围: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3、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1)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宰割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2)作用: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
本文标题: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40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