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21世纪国际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的前沿问题
第六讲21世纪国际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的前沿问题一、关于贸易政策(一)、贸易政策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的地位1、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发源于贸易政策研究。按传统的分析,贸易政策的研究一般附属于国际贸易纯理论的研究,把贸易政策作为理论研究的扩大。无疑,贸易政策与纯理论相互依存,纯理论是政策研究的基础,政策研究表现为纯理论的推广和应用。然而两者又是不能相互替代的,政策研究具有独特的一面,有其特殊的理论研究领域。追溯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贸易政策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出现,要比贸易纯理论的出现早200多年。贸易政策相对独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16世纪的重商主义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商人资本将贸易视作增加国家财富的唯一手段,特别重视贸易政策对于增加国家财富的作用。而被称之为纯理论系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出现,如18世纪的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则是在批判重重商主义贸易政策基础上产生的。当重商主义贸易政策阻碍英国新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时,以“自由贸易”为主导的纯贸易理论应运而生、纯理论研究以批判传统政策为策动力,纯理论的发展又推动了贸易政策研究的理论化。贸易纯理论成为政策研究的指导,政策研究则又成为理论的贯彻、应用和检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史也是干预(保护)与反干预(自由贸易)的发展史,在理论的争辩和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自己,从而形成纯理论和干预理论两大体系。2、从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角度考察,国际贸易的纯理论和政策研究属于不同范畴。国际贸易纯理论属于实证经济学范畴,探讨贸易的基本问题,揭示贸易发生的原因以及贸易怎样进行的内在规律。国际贸易理论,一般即指“纯贸易理论”,是以自由贸易理论为基础的,研究贸易对国内消费、生产、产品价格及要素价格的影响,探讨在没有政府干预下各国商品和劳务的交换问题。但是,迄今为止,自由贸易只是各国尤其是经济学追求的一种理念世界,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只是为达到理念上的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各国政府往往会基于一定时期的利益要求,而对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采取各种不同形式的干预。为此,习惯上人们把自由贸易理论与纯理论相联结,而将干预贸易的理论和实践视作贸易政策。贸易干预也需要用理论阐述、研究政府采取干预措施的理论依据及各种措施对各国商品和劳务交换产生的后果。这也就形成了与纯理论相区别的贸易政策理论。3、贸易政策学说主要研究贸易政策对福利的影响。规范经济学研究利益问题,探讨贸易的利得,例如贸易是否会增加福利,采取哪一种贸易政策才能达到世界特别是贸易国的利益极大化。所以,贸易政策学说属于“规范经济学”范畴,研究贸易政策对福利的影响。但是,政策决策者不可能采纳一种每个人都能接受的措施,事实上某一种政策措施总是在有利于部分社会阶层的同时,对另一部分人则可能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不利影响,例如对进口征税,必然是在鼓励国内生产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消费者的负担,因此,偏重于贸易干预的政策措施,只能对某特定的经济行为的各种不同的价值尺度,进行最佳选择和判断。政策决定者运用经济学及贸易理论,探讨各种经济模型作为解决种种贸易问题的分析工具,然后按政策预定目标提供各种解决的办法和手段。这种干预的手段也开始从传统的、以静态的关税为基础,逐渐转向动态的、以非关税的干预措施为主要手段。(二)、贸易政策研究的内容及其特点1、概念。贸易政策从世界范围考察,即国际贸易政策,它是世界各国贸易政策措施的总和,体现了世界贸易体制和贸易政策系统。对外贸易政策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影响其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措施的总和,是制定的指导对外贸易活动的原则、条例、法规、法令;是一国政府在其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外贸易活动的方向、数量、规模、结构和效益所进行的一系列有组织的干预和调节行为。2、贸易政策研究的内容广义的贸易政策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三部分。是指涉及到外贸活动的国家干预和调节行为,它是一种复杂的有机整体,既有总体的政策取向即对外贸易总政策(它是一国根据一定时期内政治经济的基本发展态势和该国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结合本国的资源赋予、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所制定的在较长时期内普遍适用的对外贸易原则、方针、策略),又包括具体体现总政策取向的各种政策措施的组合(它包括进出口商品政策、国别政策或地区政策等方面)。狭义的贸易政策则是指关税和非关税的政策措施体系,直接涉及到国家对外贸易活动的经营管理体制、法律制度和行政干预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一定时期对商品和劳务活动的干预措施。贸易政策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研究贸易政策的内在必然性,探索贸易政策发展的规律,及其实施的客观必然性。它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贸易政策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贸易政策选择的理论依据;政策工具的经济分析;不同类型国家的贸易政策特征;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及其发展趋势等。3、特征与纯理论的研究不同,贸易政策研究除了具有其理论性的一面以外,它还具有应用性、实践性、法律性、动态性等特征。(1)、应用性。贸易政策是一种对商品和劳务的国际流动进行干预的行为,它直接涉及到贸易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利益。政策不是目的,而是实施某项目标的手段,是为达到某项或总体目标的政策组合。因此,它也是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注重研究分析政策的效应和政策工具在特定经济环境条件下的作用。(2)、实践性。贸易政策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政策理论研究的直接动因是实践的需要,这也正是政策先于理论的原因之一。贸易政策措施直接运用于实践,并且可由政策所产生的效果加以评价。另一方面,贸易政策的决策问题受国内利益集团的意志的影响,政策的出台往往是各利益集团妥协的结果,有时甚至是同国外利益集团妥协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没有一项政策是十全十美的,一般总是一种次佳的选择。因此,纯理论的观点认为,干预的贸易政策本身就是一种次佳选择。(3)、法律性。成熟国家的贸易政策措施的主体是通过立法程序以法律形式出现,运用法律手段来履行国家对贸易的管理和干预。“贸易法”体现了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基本政策,“反倾销法”等具体的法律规定构成了对贸易行为的强制性的干预,部分不成熟的国家则更多地采用行政手段干预,其效果如何则受其管理当局的组织和贯彻能力的影响。(4)、动态性。传统的贸易政策以静态的关税工具为主,而今则常采取紧急的和动态的直接限制为主。并且贸易总政策及政策工具的取舍,总是适应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因素的变动进行调整,加上政权主体的不稳定性因素和政府目标的调整,导致了贸易政策的变动性。另外,贸易政策是国际经济关系的体现,是一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该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不论是歧视性的贸易政策,还是非歧视性的贸易政策,都会直接面对贸易伙伴的反应。90年代以来,贸易政策越来越成为国与国之间纷争的焦点。贸易政策的特殊性要求:研究贸易政策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具体地分析、认识贸易政策的形成和发展,在历史过程中考察政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贸易实践的检验。同时,又必须辩证地、全面地,而不是简单地、片面地对待贸易政策,研究具体贸易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以及在不同经济条件下的作用方式和结果的差异。例如,在自由市场经济、垄断经济和寡头垄断的经济条件下,同样的政策工具,可能会产生作用方向相反的结果。比较分析是贸易政策研究的重要方法。分析贸易政策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包括内部和外部条件下选择的差异性。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贸易政策的研究由于其应用性的特征,更强调运用数据判断政策的效果,运用数学模型来衡量政策干预的效应。(三)、贸易政策的纯理论分析1、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要素价格逆转定理、S—S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这段话的含义参见华东理工大学教材87页)。也就是说,当商品相对价格上升时(例如由于关税造成价格上升)会增加在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回报率或收益率。因此,该国生产所用的稀缺要素的真实回报率会随着关税而上升。例如,当B国(资本丰裕国)对商品X(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增收关税时,对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PX/PY增长,劳动力(B国的稀有要素)的实际工资也将增长。解释这段话的意思:①自由贸易有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趋势,而从自由贸易转向保护贸易,就有可能使这一趋势发生逆转。②因为保护贸易政策通过限制进口,会使进口替代商品价格上升,刺激国内进口替代商品的生产,于是,生产要素就从密集使用丰富资源(如中国的劳动力)的出口商品生产部门转向密集使用稀缺资源(中国的资本)的进口替代商品生产部门。③由于从出口商品生产行业转移出来的资源中,丰富资源(中国的劳动力)的比例高于稀缺资源的比例(中国的资本),但进口替代行业因增加产量需要增加的资源中,稀缺资源的比例高于丰富资源的比例,于是,丰富资源(中国的劳动力)的供给相对增加,稀缺资源(中国的资本)的需求相对增加。④结果是丰裕资源(中国的劳动力)的价格相对下降,稀缺资源的(中国的资本)的价格相对上升。⑤所以,保护贸易具有使生产要素价格逆转的趋势,斯托珀、萨缪尔森等提出了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逆转定理。2、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逆转定理产生之因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B国由于对商品X征收关税,从而PX/PY上升时,B国将生产更多的商品X和更少的X,X(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增加要求劳动/资本的比值要比Y的减少(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释放的比值更大。结果是,w/r上升,劳动代替资本使得两种商品生产的资本/劳动比率都上升。现在由于每单位劳动结合了更多的资本,劳动的生产率上升了,因此,工资上升。所以B国对商品X征收进口关税使得国内PX/PY增加,也使劳动工资增加(劳动是B国的稀有要素)。由于两种商品生产中的劳动生产力都提高了,因此B国不仅货币工资增加了,实际工资也增加了。由于征收关税前后劳动力都是充分就业的,这也就意味着劳动力的总收入和它占国民收入的比例都变大了。由于关税减少了国民收入。进入劳动力的总收入份额更高,B国的利率和资本的总所得都将低了。因此,对整个国家来说,关税使其受到损失,但其稀有资源在以丰富资源受损的代价下受益。当一个小的、资本资源丰富的工业国家如瑞士,对劳动力密集型商品征收进口关税时,工资上升。这就是工业国家的工会青睐进口关税的原因。然而,由于资本所有者收入的减少大于劳动力收益的增加,因此就整个国家来说,受到了损失。3、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的图解根据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征收关税后,该国稀缺生产要素的真实回报率将会上升。例如,当B国(资本要素丰裕国家)对商品X(劳动力密集商品)征收进口关税后,对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PX/PY上升,劳动力(B国的稀缺要素)的工资也将上升。这里我们想指出的是,关税也会导致两种商品生产中的资本/劳动比率的上涨和劳动力(该国的稀缺要素)报酬的上涨。我们将在图3-11中用埃奇沃思盒形图来分析。(1)在图3-11中,点A是自给自足生产点,点B是自由贸易生产点,点F是对商品X征收100%关税的生产点。(2)F点比B点离原点OX更远,离OY更近表明:在对商品X征收进口关税使得PX/PY上升后,B国生产更多的X,而生产更少的Y。(3)从原点OX到点B点的实线的斜率表示自由贸易下商品X的生产中的资本/劳动比率,而从原点OY到点B点的实线的斜率表示商品Y生产中的资本/劳动比率。(4)当生产点为F时(对商品X征收进口关税后),商品X和Y的资本/劳动比率的值是用各自从原点OX和OY到F点的虚线的斜率来表示的。由于虚线的斜率比实线的大(如图),对商品X征收关税后的资本/劳动比率要比在自由贸易下,两种商品生产的资本/劳动比率大。LOY•AKKFBOXL图3-11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图解(5)对商品X征收关税后,两种商品生产每单位劳动结合了更多的资本,劳动力的生产力提高了,因此,两种商品生产中的工资率都提高了。这反映在通过点F的短实线的绝对斜率(测度W/r的值)要比通过B点的短实线的绝对斜率大,当假设要
本文标题:21世纪国际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的前沿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43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