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1红细胞血型免疫学基础
第一章红细胞血型系统•一、红细胞血型抗原•二、红细胞血型抗体•三、红细胞抗原抗体反应第一节红细胞血型免疫学基础内容:一、红细胞血型抗原(一)抗原特性(二)血型抗原命名(三)血型抗原分类(一)抗原特性•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生在体内或者体外特异性反应•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1.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和免疫产物,即免疫效应细胞和特异性抗体。AgTBT浆细胞致敏T细胞抗体2.反应原性:抗原分子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AgTBT浆细胞致敏T细胞抗原性1.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多数蛋白质。2.半抗原:只有反应原性,多糖和脂类。半抗原与大分子蛋白质结合才具有免疫原性(一)抗原特性抗原决定簇(表位)•血型抗原是红细胞上的一种特异性的呈立体排列的化学基团。•依生化性质人红细胞抗原决定簇可分为多肽和糖分子两类。人出生时,抗原决定簇是多肽的红细胞膜的血型抗原已发育成熟,而决定簇为糖分子的血型抗原则在出生后逐渐发育成熟。决定簇糖分子多肽ABH,LweisIi,T/Tn抗原MNS,Rh,Kell,Kidd多种细胞表面体液和分泌液中只分布于细胞膜分布组织血型抗原表示细胞分化和成熟的标志,胎儿和新生儿红细胞表达强i抗原,弱I抗原,而成人则为强I抗原,弱i抗原。血型抗原的分布血细胞表面及血浆蛋白分子上,如Rh、粒细胞特异性抗原、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等血细胞与组织器官的细胞共有,如AB、H、HLA等血细胞、血浆,如P抗原血细胞、血浆、分泌液,如ABH、Lewis等血浆中可溶性物质吸附到红细胞上,如Lewis,Chido/Rodgers抗原、Bg抗原血型物质:存在于体液中的可溶性红细胞血型抗原,半抗原分泌型个体:体液中含有A、B、H血型物质非分泌型个体:体液中不含有汉族人分泌型占80%,非分泌型占20%血型物质血型物质作用测定唾液、羊水中的血型物质可辅助鉴定ABO血型和预测胎儿血型。中和ABO血型系统中的“天然抗体”,有助于检查抗体性质。(二)血型抗原命名血型系统:单个基因座或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一组抗原。血型系统基因是独立遗传的。已检出的红细胞血型系统包括ABO、MNS、P、Rh、Lutheran、Kell、Lewis、Duffy、Kidd、Diego等共29个血型系统,400余种血型抗原。14血型系统指不同血型抗原之间的关系某一血型频率在另一血型系统各抗原间呈均匀分布,说明这两种血型抗原在遗传上是各自独立的,或控制这2种血型抗原的基因位点在不同染色体上,也可以是在同一染色体的不同位点上,遗传时服从自由组合规律,在减数分裂时发生交换重组而独立遗传,这样两种血型抗原就属于2个系统。如D抗原的分布频率在A、B、O、AB型个体是相同的,说明D抗原与ABO血型不是一个系统的。一个血型系统是一系列等位基因的产物15血型集合如果血型抗原在生化特性、血清学、遗传特性上有关系,但不符合血型系统的标准,则将其归类为血型集合,如Cost、Ii、Er、Vel等。高频抗原组:血型抗原在人群中分布频率90%低频抗原组:抗原分布频率1%二、红细胞血型抗体(一)抗体基本特性(二)红细胞血型抗体分类(三)红细胞血型抗体的临床意义红细胞血型抗体抗原刺激机体后,B细胞活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作特异性结合,并具有免疫功能的免疫球蛋白,存在血液、体液。特异性结合抗原机体(B细胞)免疫球蛋白浆细胞1、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四条对称的多肽链,两条轻链和两条重链轻链间、重链间及轻重链间通过二硫键连接(一)抗体基本特性单体记忆口诀•两轻两重链•连以二硫键•羧基端恒定(C区)•氨基端可变(V区)(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VL、VH抗原结合部位CH2补体结合部位CH3Fc受体结合部位2、免疫球蛋白分类及特性(1)、IgG特性:(1)血清中含量最多,占Ig总量的75%(2)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IgG在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中有重要意义。•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天然血型抗体•个体发育最早能产生的抗体•五个单体由J链连接,含巯基的试剂(2-ME或DDT)能够破坏J链(2)、IgM•天然抗体•免疫抗体•规则抗体•不规则抗体•完全抗体•不完全抗体•同种抗体•自身抗体(二)血型抗体分类27天然抗体:机体对抗原免疫应答的产物,但是没有可觉察的抗原刺激,并非天然产生的抗体。主要存在于ABO,MN,P,Lewis。产生机制可能与环境中广泛存在的菌类、花粉、尘埃等有关,这些物质与某些抗原有共同成分,通过隐性刺激产生血型抗体,多为IgM。免疫抗体:有可查知的抗原刺激而产生,一般通过输血、妊娠、注射3种方式引入抗原。血型不相容的输血是很强的免疫刺激,输入受血者没有的血型抗原,可能产生相应抗体,多为IgG。(二)血型抗体分类28规则抗体:ABO系统产生抗A、抗B是有规律的,即A型人产生抗B,B型人产生抗A,O型人产生抗A和抗B,这是符合Landsteiner规则的,称为规则抗体(regularantibody)。不规则抗体(irregularantibody):除ABO系统外,其它系统产生的抗体均无此规律,称为不规则抗体或意外抗体,不规则抗体通称意外抗体(unexpectedantibody)。29完全抗体(completeab):在盐水介质中能凝集红细胞,盐水抗体,多为IgM抗体。不完全抗体(incompleteab):能使红细胞致敏,但在盐水中不能凝集红细胞的抗体,多为IgG,通过抗球蛋白法或其它非盐水介质法检测。完全抗体—盐水抗体30同种抗体:同种属动物之间的抗原相互刺激产生的抗体,如人类不同个体之间的输血所产生的抗体自身抗体:针对自身抗原产生的抗体,或者是外来抗原与机体内某些成分结合后产生的抗体(三)红细胞血型抗体的临床意义1.能够引起红细胞存活期缩短、新生儿溶血病、溶血反应的抗体具有临床意义;2.并非所有血型抗体都有临床意义;3.一般来说,在37℃不与红细胞发生反应的抗体无临床意义;4.对于有临床意义的抗体,输血时应选择相应抗原阴性、交叉配血相合的红细胞;5.对于无临床意义的抗体,输血时选择交叉配血相合的红细胞即可。三、红细胞抗原抗体反应抗原抗体反应:红细胞抗体与相应抗原在体内或体外发生反应反应类型:凝集反应、溶血反应、沉淀反应、中和反应等血清学实验:体外实验的抗原抗体反应,抗体多以血清的形式存在1.凝集反应:红细胞抗体与相应红细胞抗原反应,使之形成凝块凝块是抗体与邻近的抗原决定簇结合,红细胞凝集形成可见凝集物,凝集是实验反应终点。(一)、红细胞抗原抗体反应类型红细胞凝集反应示意图→凝1天然抗体(完全抗体)IgM抗人球蛋白抗体2免疫抗体(不完全抗体)IgG(完全)+1+→2↑不凝凝2.溶血反应:体外试验的溶血表现为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到液体介质中,呈红色抗体介导的溶血,依赖补体表面攻击单位的活性,如果抗原抗体反应在缺乏补体活性的血清中反应,就不会发生溶血血浆中的抗凝剂螯合了血液中的Ca2+和Mg2+,补体不能被激活,因此也不会发生溶血。抗原抗体反应中,溶血也是阳性结果。(一)、红细胞抗原抗体反应类型3.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反应时,形成的不溶于液体的肉眼可见的复合物。沉淀反应要求抗原抗体比例要适当抗体过多形成前带反应抗原过多形成后带反应(一)、红细胞抗原抗体反应类型1.高度特异性:最主要特点。2.可逆性:抗原抗体结合通过化学键(氢键、静电键、疏水键、范德华力等)。3.比例性:抗原抗体反应表现出可见结果,需适当比例和浓度,抗原抗体结合最充分,能偶相互交叉聚集形成网格状复合物,反应明显,结果出现快,呈等价带。4.两个反应阶段:第一为致敏阶段,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簇特异性结合,可激活补体;第二为凝集阶段,致敏的红细胞相互连接,形成凝集格局。(二)、红细胞抗原抗体反应特点381.温度2.离子强度:离子强度越小,平衡常数增大,反应速度加快。低离子强度介质常用来加快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速度。3.pH:太高或太低,可能使抗原和抗体变性,抗-D最佳pH在7.0左右,抗-M最佳pH5.54.孵育时间(三)、影响凝集反应因素小结血型物质IgM,天然抗体,完全抗体,盐水介质可见肉眼凝集IgG,免疫性抗体,可通过胎盘,不完全抗体,抗人球蛋白或酶介质规则抗体不规则抗体同种抗体自身抗体
本文标题:21红细胞血型免疫学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44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