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诗歌散文 > 2013高考二轮复习第四章第8节鉴赏表达技巧
精品系列资料郑州市经五路66号400-688-1789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第1页共8页第8节鉴赏表达技巧【聚焦重难点】考点考查范围涉及省份命题预测鉴赏诗歌艺术手法(D级)主要指诗歌中所涉及到关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方面的内容。大纲卷、江苏卷、江西卷、广东卷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与高考对接】考点一表达方式考点解说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其中在诗歌创作中用到的主要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尤其是描写和抒情,用得最为普遍。考题展示考题1(2012全国大纲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注]修睦:晚唐诗人。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答案】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精品系列资料郑州市经五路66号400-688-1789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第2页共8页要分析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答案】以松“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考点二修辞手法考点解说修辞手法指古诗词中常用的一些如: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等。考题展示考题1(2012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作:纵使。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1.【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鉴赏能力。鉴赏意象一是注意意象本身,二是结合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答案】答案:“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2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2分)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首先要确定手法,然后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其中的效果及作用等。本题主要针对比喻和夸张修辞考查,分析时结合诗句。【答案】答案: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2分)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2分)考点三表现手法考点解说表现手法的范围比较广泛,只要是诗歌为更好地表现主旨而采用的艺术手法,都可归为这一范畴,包括象征、对比、欲扬先抑、想象联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考题展示考题1(201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精品系列资料郑州市经五路66号400-688-1789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第3页共8页余杭四月[元]白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结构理解能力。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练的概括。【答案】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考题2(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精品系列资料郑州市经五路66号400-688-1789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第4页共8页1.【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恨”所体现的是诗歌情感所在,在解答时紧紧抓住这一关键,从整体上理解诗歌情感即可。【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把握能力。心事无人理解,花自飘零,这样的主人公自然是寂寞又自哀自怜的。【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3.【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从手法上来看,尾句是一句写景,情感自然融入其中,这是借景抒情的写法。【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技法点拨在诗歌鉴赏题关于表达技巧方面的试题需要抓规范,少失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得分较低,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术语,表述冗长。有的考生作答量不能正确使用相关术语。如本是两种事物的鲜明对比,不用术语“对比”,而说成拿什么和什么作比较。2.术语不明,错误使用。对一些相近的术语,不能明确区分。如把景物描写中的“以动衬静”“化静为动”“以静写动”统统说成“动静结合”。3.缺乏分析,轻易套用。对表达技巧缺乏分析,生套或乱用相关术语。如看到诗歌中有景物描写的句子,不管景与情到底是什么关系,一概都是“借景抒情”。4.主次不分,分析失重。没有抓住最典型的表达技巧,而是对诗歌上的次要方面进行分析评价,这样的答案在高考中或许不会得零分,但也不会得高分。5.不顾实际,堆砌术语。比如分析景与情的关系时,便把“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渲染烘托”“对比反衬”等罗列在一起。【点对点训练】基础训练一.(山东莱芜凤城高中期末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南征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精品系列资料郑州市经五路66号400-688-1789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第5页共8页【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1.联系全诗,简要分析“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的妙处。(4分)答:2.“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在苦中还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4分)答:二.(江苏四星高中第一学期学期高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清平乐辛弃疾柳边飞鞚[注],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注:飞鞚,鞚是马勒。飞鞚,即纵马疾驰。1.词的上阕着重写景,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2.本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3.词的下阕刻画出一位什么样的浣纱女子形象?请简要赏析。(4分)三.(四川成都2013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临江仙陈克①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注】①陈克:南宋词人。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③齑盐:细碎的腌菜。1.本词表达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概括作答。(4分)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一句作简要赏析。(4分)拓展训练四.(甘肃武威六中2013届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舟中二首(其一)陈师道①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精品系列资料郑州市经五路66号400-688-1789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第6页共8页【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5分)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哪些方面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五.(山东临沂郯城一中2013届1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途中见杏花吴融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3分)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六.(辽宁省朝阳县2013届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点绛唇林逋金谷①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②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注】①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的一座奢华别墅。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因而此地成为送别、饯行的代称。②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代指出门远游之人。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咏春草绝调”,词中借咏春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上下片简要赏析。(5分)2.这首词运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请选择两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6分)参考答案一.1.“春岸”两句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精品系列资料郑州市经五路66号400-688-1789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第7页共8页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诗人描写这美妙迷人春景是为了反衬自己衰老多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4分)2.“偷生”两句表达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的羁旅悲愁之苦;“老病”两句表现了诗人已是年老多病之身,按理应当北归长安,然而命运却迫使他南往衡湘之苦;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却不被人理解、赏识之苦,虽然如此,但“君恩北望心”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朝廷的情怀。(4分)二.1.描绘了词人在山道夜行的情景:纵马驰过柳树边,露水湿透了衣衫;及夜行所见:白鹭栖息在沙滩上,窥视沙面。2.动静结合:写“柳边飞鞚”是动,写“宿鹭”是静。(2分)虚实结合:写“柳边飞鞚”“露湿征衣”“宿鹭窥沙”是实写,写“应有鱼虾入梦”是想象,是虚写。(2分)3.刻画了一位美丽勤劳、淳朴善良的农家女子形象。(2分)浣纱女子夜晚还在溪边浣纱,美丽的身影映在地上,说明了其美丽勤劳;她听到孩子啼哭,立即起身回家,“笑背行人”表现其淳朴善良。(2分)三
本文标题:2013高考二轮复习第四章第8节鉴赏表达技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58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