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知能检测6
阶段知能检测(六)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汉书》记载:“过(赵过)能代田。其法为:田亩分为三沟、三垄,沟垄相间,播种于沟中。苗生三叶以上稍壮,则耨垄草,睫垄土以附根苗,此盛暑,能耐风旱。次岁则沟垄互易,是为代田。而一岁乏收常过无沟垄之漫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上述记载说明代田法的先进之处是()A.休养地力,保苗抗旱B.革新了耕作工具C.增加了种植面积D.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2.《荀子·富国》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在这里强调的是()A.要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B.要及时播种、除草、灌溉C.要多种植五谷,才能获得丰收D.要年年种植五谷,改良土壤3.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材料从本质上是为了()A.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C.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D.引导农民提高耕作技术4.(2012·苏州模拟)在我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悠久,其价如金。但其制作的某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就已失传,这些工艺失传的原因主要是()A.利润小,学习这些工艺的人少B.原材料供应匮乏C.工艺难度大,学艺周期长D.管理制度的不良影响5.(2012·广州模拟)马克思曾说,在珍妮纺纱机发明之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出一个双头人容易”。中国能改变马克思这一断言的历史事件发生在()A.北宋B.元朝C.明朝D.清朝6.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规模和数量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段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B.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7.数据记载:“元月十五日时,……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可能发生于()A.唐代B.宋代C.明代D.清代8.《金瓶梅》描写了北宋运河沿岸的市井风情:潘金莲下棋赢了五钱银子,用三钱买酒……卖炊饼的武大NE04F,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以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北宋时期市、坊不再严格分开B.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C.北宋城市经济比较发达D.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虚构成分9.(2012·嘉兴调研)读图,从中可获得的信息不包括()战国城市分布A.黄河中下游分布着许多城市B.河运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C.城市大都是某一区域的重要中心D.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10.(2012·湖南十校联考)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D.生产关系的变革11.(2011·济南模拟)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1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载:“远东是世界最后受到欧洲扩张影响的地区……由于推行强硬的闭关自守的政策,这里也没有潜在的第五纵队(注:内奸)。”以下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闭关自守的政策客观上起到了抵挡列强扩张的作用B.闭关自守的政策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C.欧洲的扩张遭到了殖民地人民顽强的抵抗D.列强的扩张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9分,第14题21分,共6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以前农业耕作,惟恃木器、石器、蚌器、人力。……在牛犁耕作未出现以前,此种以手持木器或木石结合的器具刺土起土,“并用耒耜而耦耕”的方法,是使用时间极长的普通耕作方式。……宋叶梦得说:“古耕而不犁,后世变为犁法。耦用人,耕用牛。”至春秋战国之世,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中国经济通史》材料二江南地区人稠地狭的情况,在明清时期已十分严重。……而在这一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养人是不计成本的,相比之下,养牛却要计算成本,《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太湖地区农业史》材料三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旨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重要的变量。——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如何理解春秋战国时期“耕用牛犁”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的?(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农业中“牛耕大量退出”的原因。这种现象对农业发展造成了什么影响?(7分)(3)材料三中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此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6分)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居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生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材料二新都(新安)勤俭甲天下,……青衿士子在家闲,走长途而赴京试,则短褐至玕,芒鞋淅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问之则皆千万金家也。徽人四民咸朴茂,其起家以资雄闾里,非数十百万不称富也,有自来矣。——顾炎武《肇域志·徽州府》材料三《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材料四《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成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请回答:(1)以上材料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3分)(2)这几种经济活动对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3)材料二中,顾炎武认为徽商发财致富的原因有哪些?徽商发财致富反映了明清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6分)(4)哪一种经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产生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阶段知能检测(六)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解析】材料意思是把耕地分治成圳(同畎,田间小沟)和垅,圳垅相间。种子播在圳底不受风吹,可以保墒,幼苗长在圳中,也能得到和保持较多的水份,生长健壮。在每次中耕锄草时,将垅上的土同草一起锄入圳中,培壅苗根,到了暑天,垅上的土削平,圳垅相齐,这就使作物的根能扎得深,既可耐旱,也可抗风,防止倒伏。第二年耕作时变更过来,以原来的圳为垅,原来的垅为圳,使同一地块的土地沿圳垅轮换利用,以恢复地力。【答案】A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一岁而再获之”实际上是复种制度产生的结果,这主要涉及的是农业生产技术的问题。【答案】A3.【解析】读懂材料意思是关键。时任崇阳县令张乖崖曾经看到一个农民买菜,对其实行了惩罚,理由是有地就不应该买菜。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对小农经济的维护。【答案】A4.【解析】由“其价如金”可知价格昂贵,蜀锦制造业为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主要为帝王贵族服务,工艺的传承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答案】D5.【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元朝时期黄道婆创造了新式纺车,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答案】B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答案】B7.【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是关键信息。这说明当时“市”和“坊”依然是分开的。政府对市的开放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这一局面开始被打破是在宋代,唐代还没有打破。【答案】A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的城市经济。明中叶以后,金银才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故B项违背史实,是正确选项。同时也说明文学作品带有虚构成分,故D项观点正确;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A、C两项观点符合北宋社会。【答案】B9.【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理解。地图只是反映了战国时期城市的分布,并不能体现城市内商业区的出现。【答案】D10.【解析】西周的“田里不鬻”是指井田制下,不允许土地买卖;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是指允许土地买卖,即承认土地私有。这种变化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革。【答案】D11.【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况。白居易是唐朝诗人,从材料信息看,商人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故A正确;“会馆”出现在明清时期,故B错误;中国古代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故C错误;“海禁”政策实行于明清时期,故D错误。【答案】A12.【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概括材料内容:闭关自守的政策使得欧洲很难在远东地区扩张,即闭关自守的政策客观上起到了抵挡列强扩张的作用。但闭关锁国的政策到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C、D两项无关。【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9分,第14题21分,共60分)13.【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第(1)问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牛耕运用的意义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二中“人稠地狭”“养牛却要计算成本”等信息总结牛耕大量退出的原因;第二小问可从生产力角度回答这种现象对农业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第(3)问,答出观点,理由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牛耕的运用是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它节省了人力,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2)原因: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养牛成本较高。影响:不利于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加剧了小农经济的分散、落后性。(3)观点:赞同。理由:中国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性强,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松弛。观点:不赞同。理由:中国古代的农民除了交纳国家赋税外,还受到地主剥削,并承担国家的徭役、兵役等。(答出任意一种观点即可得分)1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第(1)问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是经营商业活动;材料三反映的是从事封建地租剥削;材料四反映的是兴办手工工场。第(2)问依据相关史实概括。第(3)问结合材料二“徽人四民咸朴茂”概括原因。第(4)问结合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来回答。【答案】(1)经营商业活动;从事封建地租剥削;兴办手工工场。(2)经营商业和兴办手工工场,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投资田产,从事封建地租剥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勤俭,谦虚和朴实。特点: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与壮大。(4)投资田产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因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本文标题:201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知能检测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59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