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15版毛概后半部分整理
1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中国经济体制选择的过程: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67—16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要点168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169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表述170(2)基本根据(3点)170(3)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原则(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171巩固和发展公有制,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171(2)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原因172(3)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172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含义173(2)地位和作用17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股份制经济),也是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173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表述174(2)原因17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决定(3)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174、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占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为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主体分配原则175(4)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必要性、类型(三种)1754.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1)从九个方面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176——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点(3点)177(3)经济发展新常态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4点)177(4)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实施的措施(4点)17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关系178—18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180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是政权的组织形式(1)政体: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2)党际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及政治协商制度(合作的特点和基本方针)158(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策、基本原则182、262)(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三种形式183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任务2(1)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4点)——包括全面依法治国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作用183—185(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186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86及其必须坚持的原则(5点)187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原则和要求(3个必须)186—187(3)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5点)188—189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190(2)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90(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190(4)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190—19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和要求(原则)191—193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93(2)十八大提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三个层次)193(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193(4)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2点)193—194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观的途径194(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5点)194—195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含义及其基本途径195、196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198(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198(3)十八大围绕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社会建设的目标198(4)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1992.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个方面”199;其中第六个是社会管理,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200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1)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202(2)十八大提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203(3)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204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2053.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障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6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2103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21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的形成和发展(我党解决台湾问题方针政策的演变):武力解放台湾——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12—21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5点)和重要意义(3点)217—219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江、胡、习)222—225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外交和国际战略形成的依据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20世纪50年代—70年代)228—229(1)战争和平问题上坚持“两点论”——新的世界大战有可能爆发,也有可能防止(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世界反动力量,必须和必能克服战争危险)(2)“两个中间带”、“三个世界划分”(3)“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称霸”、“应对大规模侵略的准备”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20世纪70年代后)——1985年把“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及其基本点(4点)230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231(1)二战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2)60年代后中苏关系破裂,美苏两国在全球争霸取代了两个阵营的对立(3)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4)冷战结束以来,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但各种力量的对比并不平衡,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2323.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1)战略机遇期的含义233(2)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3)抓住新形势下重要战略机遇期既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也要积极应对各种挑战1)从国际来看,国际形势的发展状况(4个方面的表现);我国发展也面临来自国际方面的挑战和不利影响(4个方面的表现);233—2342)从国内来看,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4个方面的表现);同时,我国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4个方面的表现)。234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特点、根据、必然性、重要意义235—238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238—240(1)毛泽东: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必须独立自主,去争取中国真正的独立和在国际上的平等地位;建国初:“三大外交方针”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60年代:由“一边倒”调整为“同时反对美苏侵略扩张”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4(2)邓小平20世纪80年代:从“一条线”转变到“真正的不结盟”,是一个重大的转变(3)江、胡、习:对邓的继承、发展(4)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要求)240(6点)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基本原则(4点)241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和建立的时代背景242—243(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途径243—245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1.坚持一切为了人民(3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2472.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3点)2483.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25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1.根本力量25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四个尊重”的方针;劳动、知识、人才、创造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2552.新的社会阶层(包括的人员)256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结合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261、263)257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两个范围的联盟——两面大旗)(十八大: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2595.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必要性、战略任务)265—266;建设一支听党指挥(灵魂——强军之魂)、能打胜仗(核心——强军之要)、作风优良(保证——强军之基)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三位一体”)267—270第十二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1)性质(两个先锋队的必然性及其关系)275、276(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由党的性质所决定)277——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十八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277——党领导人民已经实现和正在实现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1)历史: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2)现实:党领导人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5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在新的历史阶段必须坚持党的领导)(4点)278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80坚持党的领导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3点)281—282,其中第3点:揭示了党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当前党的建设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283—286。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党必须增强“四大意识”286(2)围绕着“两大历史性课题”,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增强“四大意识”,推进党的建设:牢牢把握一条主线(二个方面),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286一条主线(二个方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286、287。2.全面从严治党(1)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291(2)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显著特点和特有优势。思想建设是党的各项建设包括制度建设的基础,制度治党是思想建党的有力保障。思想建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制度治党是从严治党的根本之道。291—293(3)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294组织建设——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严明政治纪律(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组织纪律。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4点)296(4)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4点)297
本文标题:2015版毛概后半部分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61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