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3高考语文考前突击18天第4天
2012高考语文考前突击20天系列课件:第4天第4天一、语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这部号称投资上亿的影片,尽管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都很难让人满意,但瑕不掩瑜....,它的布景和服装仍深受观众好评。B.为了写好博士论文,李刚遍查文献,寻章摘句....,费尽了心思,最终使论文的观点新颖并有一定的创见,论文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C.春季房交会开幕当天,房地产交易中心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直到晚上8点,交易厅里还人来人往,不绝如...缕.。D.成都是一本博大精深的典籍,人们试图读懂她,但在如此厚重的历史面前,许多人对她的阅读也只能是浮光掠影....。解析D项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A项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B项寻章摘句:旧指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段语句,在写作时套用。现指写作时只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C项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答案D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今年3月初召开的全国“两会”,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其中,提高个税征收点和调整税率差成了代表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因为这联系到千家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切身利益。B.国际社会多次表达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意愿,但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仍不断发生,这些损人不利己的短视行为,最终只会延缓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C.2011年3月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正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了《粤澳合作框架协议》。D.近来,欧洲多个国家遭遇暴雪袭击,有些地区最低温度甚至达到了10年以来的最低点,这让人们对气候变暖的说法产生了怀疑。解析A项“联系”和“利益”搭配不当。B项“但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仍不断发生”中“贸易保护”缺少中心词,应在其后添加“事件”等。C项语序不当,“正式”应放在“签署”前面。答案D二、名句名篇默写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___,赢得生前身后名。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3)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4)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了却君王天下事可怜白发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枯松倒挂倚绝壁徘徊于斗牛之间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新儒学与书院讲学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他们大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种排斥与压迫。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枢纽所在。(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4.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解析B项原文是“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以天下为己任,……狂热的宗教热忱”言过其实了。A项可根据信息“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判断正确。C、D两项可根据信息“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判断正确。答案B5.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解析A项根据信息“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可以判断,选项将某一时期的特点说成了整个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犯了“以局部代替整体”的错误。B项根据信息“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可知,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的原因是模仿佛寺讲学而来的。D项“唯一的教育形式”错,根据信息“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可判断国家办的公立学校一直存在。答案C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答案D解析A项根据信息“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判断正确。B项根据信息“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判断正确。C项根据信息“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种排斥与压迫”等信息判断正确。D项根据信息“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东林党本身只是学术团体而不是政治团体,而是被人们视为“政治集团”。返回
本文标题:2013高考语文考前突击18天第4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69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