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试题/课件 > 2014-3-29兽医药理学复习题详解
1题型选择题(20%)填空题(10%)名词解释(10%)简答题(30%)论述题(30%)绪论和第一章总论一、名词解释副作用、治疗作用、二重感染、相加作用、协同作用、质反应、肠肝循环、量效关系、首过效应、消除半衰期、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半数致死量、继发性反应、量效曲线、治疗指数、生物毒性作用、肠肝循环量反应、不良反应、配伍禁忌、后遗效应、拮抗作用、抗菌谱、生物转化(已考)二、单项选择1.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是(c)A.选择性作用B.直接作用C.兴奋与抑制D.间接作用2.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自用药部位吸收进入体循环的(d)A.有效血药浓度B.速度C.程度D.速度和程度3.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称之为(d)A.吸收B.分布C.排泄D.生物转化4.进入体内的药物主要排泄途径是(c)A.胆汁B.消化道C.肾脏D.呼吸道5.与药物剂量无关或关系很小的不良反应是(c)A.副作用B.毒性反应C.过敏反应D.继发反应6.副作用是指(d)A.用药后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作用B.用药过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C.在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有关的作用D.在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9.副作用(c)A.是一种治疗作用B.是不可预见的C.是可预见的D.与剂量无关7.药物在体内的主要代谢部位是(a)A.肝脏B.肾脏C.皮肤D.肺脏8.药物在体内跨膜转运的主要方式是(a)A.简单扩散B.主动转运C.胞饮D.易化扩散9.被动转运的特点不包括(a)A.消耗能量B.无饱和性C.无竟争抑制现象D.顺浓度或电化学梯度10.受体的特性不包括(b)A.饱和性B.非特异性C.可逆性D.特异性11.产生协同作用的两种药物联合,其药效应比各药单独应用时的药效之和(a)A.大B.小C.等于D.大或等于12.药物在体外联合有可能产生(d)A.协同作用B.拮抗作用C.相加作用D.配伍禁忌13.两种或以上药物联合应用在体内不可能产生(c)A.拮抗作用B.相加作用C.配伍禁忌D.协同作用14.内服给药吸收的主要方式是(a)A.简单扩散B.主动转运C.易化扩散D.吞噬15.“二重感染”属于(b)A.继发作用B.继发性反应C.副作用D.直接作用216.能产生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是(c)A.肌内注射B.皮下注射C.内服给药D.气雾给药17.无吸收过程的给药途径是(c)A.肌内注射B.内服给药C.静脉注射D.呼吸道给药18.非静脉注射给药的药时曲线3个期中不包括(b)A.潜伏期B.休药期C.持续期D.残留期19.药物在体内的简单扩散转运是一种(a)A.被动转运过程B.主动转运过程C.易化扩散过程D.离子对转运过程20.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d)A.消除半衰期(t1/2)受体清除率影响B.对一级消除速率的药物,t1/2长短与剂量无关C.Vd值越大,药物体内分布越广D.具有相同体清除率的药物,Vd越小,t1/2越短E.Vd值越小,药物体内分布越小21.影响内服给药吸收因素不包括(c)A.胃肠道排空速率B.药物的溶解性C.首过效应D.肠肝循环22.具有肠肝循环的药物排泄途径肯定存在(b)A.肾脏排泄B.胆汁排泄C.呼吸道排泄D.乳腺排泄23.受体的特性不包括dA.饱和性B.特异性C.可逆性D.吸附性三、填空1.AUC的全称是。2.药理效应的强弱可以用数字或量分级表示的称之为量反应。3.功能性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是兴奋与抑制。4.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5.药物在体外联合有可能产生配伍禁忌。6.因用药目的不同,副作用有时也可以成为治疗。7.因用药目的不同,治疗作用可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8.消除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9.内服给药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10.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11.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制剂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12.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13.药物经吸收进入全身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产生的作用称为吸收作用。14.对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与之结合的生物大分子称之为受体。15.药理效应以有或无,阴性或阳性表示的称之为质反应。16.一般Vd值越大,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越广。17.药物在体内的消除过程包括排泄和生物转化。18.参与药物体内生物转化的肝脏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常简称为药酶。19.可立即产生药效的给药途径是静脉注射。20.遵循体内一级消除速率的药物,其半衰期长短与浓度无关。21.极性药物和低脂溶性化合物主要经肾脏消除。22.在药物的肾排泄过程中,碱化尿液有利于酸性药物排泄。四、简答题1.简述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已考)2.何谓药物和毒物?如何理解二者间辨证关系?(已考)3.何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如何理解二者间辨证关系?4.何谓首过效应?首过效应和肠肝循环有何临床意义?4.联合用药产生的药效学相互作用有哪些?分别予以解释。参考答案1、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包括药物方面、动物方面和环境方面的因素。(1)药物因素:如给药剂量、剂型、给药方案、联合用药与药物相互作用等。(2)动物因素:如种属差异性、生理因素、病理因素、个体差异性等;(3)饲养管理及环境因素:包括患畜的饲养管理及环境应激等方面。2、(1)药物是人类在与疾病作斗争中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各种化学物质;而毒物则是指能对人或动物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各种化学物质。(2)药物和毒物间只有量的不同,没有质的区别。药物超过一定剂量对机体可产生毒害作用;在特定情况下,药3物和毒物二者间可相互转化。3、(1)对因治疗系指针对疾病产生的病因进行的治疗;对症治疗系指针对疾病表现的临床症状而采取的治疗。(2)辨证关系:对因治疗在和畜、禽感染性疾病作斗争中具有重大意义;但对症治疗对病因不明、症状严重,或在尚无对因治疗药物的情况下是一项重要措施;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各有其特点,临床上往往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4.联合用药后产生的药效学相互作用有协同作用、相加作用和拮抗作用。(1)协同作用:指联合用药后产生的药效超过各药单用时的总和;(2)相加作用系指两药合用的药效等于它们单独应用的药效之和;(3)拮抗作用系指两药合用的药效减弱或相互抵消。5、(1)首过效应系指内服给药吸收前因肝脏和胃肠道微生物代谢,以致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量减少的一中现象。(2)具有强首过效应的可使生物利用度明显降低,若治疗全身性疾病,则不宜内服给药;具有明显肠肝循环的药物,则会延缓药物的体内消除,延长半衰期。五、论述题1.为何具有药理效应的药物在临床上不一定能产生药效?参考答案1、这是因为影响药物作用包括了药物方面、动物方面和环境方面的因素。(1)药物因素:①剂量:治疗疾病时需要一定的剂量才能显效;②给药途径:给药途径不同,药物的吸收速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药理效应;③给药方案:为了维持药效,大多数药物需间隔一定时间重复给药;④联合用药会产生相互作用,进而影响药效。(2)动物因素:①种属差异:动物种属不同,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性;②年龄、性生理:幼畜和老年家畜对药物的敏感性比成年动物高;母畜对药物敏感性一般比公畜高;③病理因素:各种病理因素都改变药物的体内过程,特别是肝、肾功能损害时,药物的代谢和排出会相应受到影响。(3)饲养管理及环境因素:良好饲养管理是预防疾病、保障动物健康的基本条件,也有助于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营养不良、体质衰弱的家畜对药物的敏感性增高。第二章外周神经药理一、名词解释封闭疗法、传导麻醉、浸润麻醉(考过)二、选择题1.浸润麻醉时常与局麻药合用的药物是(C)A.戊巴比妥钠B.安定C.肾上腺素D.去甲肾上腺素2.普鲁卡因不适用于(B)A.浸润麻醉B.表面麻醉C.传导麻醉D.封闭疗法3.肾上腺素可用于抢救(B)A.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B.急性过敏性休克C.因α受体阻断引起的低血压D.急性心肌炎4.克伦特罗为(B)A.β1型受体激动剂B.β1型和β2受体激动剂C.β2型受体激动剂D.α、β受体拮抗剂5.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的拟胆碱药是(B)A.东莨菪碱B.氨甲酰胆碱C.新斯的明D.敌百虫6.可用于解除肠道痉挛的药物是(A)A.阿托品B.阿斯匹林C.麻黄碱D.新斯的明7.新斯的明促进胃肠蠕动的机理是(A)A.抑制胆碱酯酶活性B.直接作用于M胆碱受体C.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D.直接作用于N胆碱受体8.抢救直接拟胆碱药中毒有效的药物是(B)A.碘解磷定B.阿托品C.肾上腺素D.强心苷三、填空1.克仑特罗禁用于食品动物。2.普鲁卡因浸润麻醉时常在其药液中加入的缩血管药物是肾上线束。3.普鲁卡因不适用于表面麻醉麻醉。4.局部麻醉药用于急性炎性组织时其局麻作用将消失。5.非去极化型肌松药中毒时可用阿托品进行解救。6.琥珀胆碱过量中毒时禁用新期的命进行解救。7.新斯的明促进胃肠蠕动机理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8.阿托品可用于治疗有机磷中毒。49.急性过敏性休克宜选用肾上腺素抢救。10.氨甲酰甲胆碱主要作用于M受体。四、简答题1.简述新斯的明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2.局麻药(或区域性麻醉)的常用方式有哪些?3.简述抗胆碱药的临床应用。参考答案1、(1)作用机理:通过与乙酰胆碱酯酶(AchE)结合,使AchE活性暂时受抑制,阻止AchE对乙酰胆碱(Ach)的水解作用,导致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的Ach蓄积,从而增强或延长乙酰胆碱的作用。(2)主要用于:①胃肠弛缓;②重症肌无力;③箭毒中毒;④膀胱平滑肌收缩无力引起的尿潴留、子宫收缩无力、胎衣不下等。2、区域性麻醉(常用诱导局部麻醉)方法有:(1)表面麻醉。(2)浸润麻醉。(3)传导麻醉(外周神经阻断)。(4)静脉阻断。(5)硬膜外麻醉。(6)脊髓或蛛网膜下腔麻醉。(7)封闭疗法。3、抗胆碱药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应用(1)麻醉前给药;(2)拮抗胆碱能神经兴奋症状;(3)减少胃肠道过度活动;(4)眼科用药。五、问答题1.试述除极化和非除极化肌松药的肌松作用机理及药理作用特点。(已考)2.试述阿托品的作用机理、主要药理作用及应用。3.试述肾上腺素的主要药理作用及用途。参考答案1、(1)去极化型肌松药作用机理:与骨骼肌运动终板(神经肌肉接头后膜)的胆碱受体结合后,产生与ACh相似但较持久的去极化作用,使神经肌肉接头后膜的N胆碱受体不能对ACh起反应,从而使骨骼肌松弛。作用特点:①最初出现短时肌束震颤;②连续用药可产生快速耐受现象;③抗胆碱酯酶药不仅不能拮抗其肌松作用,反而能加强之;④治疗剂量无神经节阻断作用。(2)非去极化型肌松药:通过与ACh竞争神经肌肉接头的N2胆碱受体,竞争性地阻断ACh的去极化作用,使骨骼肌松弛。作用特点:增加运动终板部位ACh浓度可逆转其肌松作用,中毒时可用抗胆碱酯酶药解救。2、(1)作用机理:通过竞争性地与M受体结合,阻断乙酰胆碱(Ach)或其他拟胆碱药与M受体结合,从而拮抗Ach或拟胆碱药对M受体的激动作用。(2)主要药理作用:①对多种内脏平滑肌,特别是过度活动或痉挛的平滑肌有显著松弛作用;松弛虹膜扩约肌和瞳孔睫状肌,表现为扩瞳、眼内压升高和调节麻痹;②抑制腺体分泌,对唾液腺与汗腺的作用最强;③对抗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房室传导阻滞;④过量可呈现中枢兴奋作用。(3)临床应用:①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②解救有机磷或拟胆碱药中毒,可与胆碱酯酶复活剂配合应用;③麻醉前给药:制止腺体分泌和避免迷走神经过度兴奋;④扩瞳:防治虹膜与晶状体粘连。3、(1)药理作用:①心脏:加强心肌收缩力,使心率加快,房室传导加速,心输出量增加;②血管:收缩皮肤、黏膜和肾血管;小剂量扩张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③血压:升高血压;④平滑肌: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抑制肥大细胞释放过敏物质,收缩支气管黏膜血管。⑤其他:如异化作用加强,肝糖元和肌糖元分解,脂肪分解加速。使马、羊等动物发汗,兴奋竖毛肌等。(2)应用:①心脏骤停的急救;②治疗各种过敏性疾病、急性过敏性休克;③与局麻药配伍,延长局麻作用时间;④外用局部止血。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理一、名词解释麻醉前给药、诱导麻醉、基础麻醉(P90)二、选择题51.
本文标题:2014-3-29兽医药理学复习题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72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