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 2015自然辩证法习题解答
2015自然辩证法习题解答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如何走?1)牢固树立人口意识和环境意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是可持续发展中最为基本的战略。计划生育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的核心;环境保护(包括控制污染和改善生态)则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基本国策所规定的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民族的觉悟和共同的努力奋斗。(2)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适合国情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实行全面节约的战略,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局面。选择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的发展方式,把经济建设、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有机结合起来。(3)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完成的。只有依靠完善的法律体系、政策体系和强有力的执法监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才能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贯彻和落实。(4)充分发挥我国智力和人力资源优势我国各种人均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几乎都处于劣势,只有智力和人力资源具有相当的优势。几十年来,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独立地发展了自己的高新技术。在走向21世纪之际,这是我国主要的可依赖的优势条件。(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世界经济正在日益形成一种互相依赖的格局,全球性环境问题将整个人类的命运连在一起。从环境保护正在促进产业技术和工艺发生根本性变革这一点出发,国际环境合作有可能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成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突破口。2.什么是技术悲观主义?谈谈你对技术悲观主义的看法?十九世纪工业化大生产产生的诸多问题导致了人们对现代理性主义的反思,一些哲学家对“科技万能”的思想提出了质疑与批判,甚至对科学技术的无限制发展提出了灾难性的预测,滋生出一股悲观主义的思潮。目前在学术界有关技术悲观主义的解释还较模糊,尚没有统一涵义界定,至今对技术悲观主义的界定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两种。界定一:技术悲观主义是“超越论者”。这是美国学者E·舒尔曼的观点。他根据人们对现代技术社会的态度和观点的不同,把技术哲学家和技术思想家划分为实证论者和超越论者两类。实证论者认为现代技术是一种好的东西,他们在现代技术的发展中看到了现代技术对人的力量的肯定和文化的进展,在他们看来,首先是由于技术的发展才有助于消除人类的苦难,人类的未来能够通过技术得到保障,表现出对技术发展的乐观心理。超越论者因看重人的主体经验,因而在科学技术的力量中体验到了一种对人的主体的威胁,人的自由被技术危及,他们看到了人与技术之间的冲突,对现代技术采取一种敌对立场。界定二:技术悲观主义就是反技术主义。美国学者FlormanS·C持这种观点。他认为技术虽然由人类所创造,可是由于技术所带来的破坏已经使得人类无法控制,它操纵着人类的行为,并且日益成为一种支配力量,技术的无限制发展使得它有可能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并且给出了埃吕尔、杜伯斯等代表人物及其著作。[1]我国学术界也多持这种观点,《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是这样定义技术悲观主义的:“技术悲观主义是指认为技术的发展直接主宰社会命运,并必然给社会带来灾难的一种观点,又称反技术主义。它是技术决定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怀疑、否定技术的积极作用,主张技术必须停止乃至向后退。”我的看法:技术悲观主义是一种忧患意识,如果说古代的忧患意识“杞人忧天”仅仅是一种不自觉地、无意识地流露,那么人文主义、后现代主义、环保主义等所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则是一种有意识的“必然”现象。随着技术的全面渗透和技术理性的勃兴,技术“恶”的一面充分暴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技术悲观主义就是要把技术从“恶”的一面拯救出来。可以说,任何一种技术的应用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正是由于技术的这一本性激起了技术悲观主义对它的批判、否定、甚至抛弃。技术悲观主义提出的问题是尖锐的:在危机四伏的当代社会,我们是要保持现有文明的高速发展,还是还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本来面目?限制经济增长,控制技术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他们的共同心声。不论他们的悲观论调如何,只要我们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就能把握好技术悲观主义的实质。中国目前所走的现代化之路,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个技术化的过程,从各方面来说,仍然是技术理性占主导地位的格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摆脱贫困、增强综合国力是很重要的,但关键看我们怎样发展科学技术,怎样应用科学技术。西方现代化已有的危机或弊端对于我国来说是前车之鉴,因而,正视技术悲观主义的合理内核和有益忠告,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是有积极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综上所述,技术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必然要受社会的、历史的、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设定的制约。我们应当在客观、理性地认识技术的复杂性的基础上,克服盲目乐观与过度悲观的偏激心理,以便更好地发展技术和利用技术,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3.什么是绿色技术?发展绿色技术有何价值?所谓“绿色技术”,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能充分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而且在生产和使用时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技术。绿色技术又被称作环境友好技术或生态技术。源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生态运动,是指对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原材料、自然资源和能源使用的技术、工艺或产品的总称。这一概念的产生源自于对现代技术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的状况的反思,可以认为是生态哲学、生态文化乃至生态文明产生的标志之一。从产业共同体的角度可以将绿色技术划分为两大类,辅助技术和核心技术。而绿色技术对产业共同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辅助类的绿色技术对产业领域生产过程的改造和创新,二是核心类的绿色技术对产业领域最终产品的影响。其作用的最终结果就是绿色技术通过在产业领域的应用和推广不断地推动产业的演化。绿色技术的经济价值包括三部分:一是内部价值,指绿色技术开发者或绿色产品生产者获得的价值。如绿色技术转让费,清洁生产设备、环保设备和绿色消费品在市场获得的高占有率等。二是直接外部价值,指绿色技术使用者和绿色产品消费者获得的效益。如用高炉余热回收装置降低能源消耗,用油污水分离装置清除水污染,使用绿色食品降低了人们的发病率等。三是间接外部价值,指未使用绿色技术(产品)者获得的效益。这是所有社会成员均能获得的效益(如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也是绿色技术负载的最高经济价值。4.什么是技术创新?目前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存在哪些问题?技术创新,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科学是技术之源,技术是产业之源,技术创新建立在科学道理的发现基础之上,而产业创新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技术创新过程不仅伴随着技术变化,而且伴随着组织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方式的创新。综合各种对技术创新的解释,其涵义包括以下几点:(1)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2)技术创新是以新的发明或引进新的技术为基础;(3)技术创新包含“硬件”创新,也包括“软件”创新;(4)技术创新的效果是增加效益或提高市场份额。近年来,我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具备了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基础,但与创新模式新的变动趋势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比,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1.创新人才较为缺乏。在众包模式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人才是第一推动力,但创新人才缺乏,而且高端人才和普通研发人员短缺并存,成为制约我国增强创新能力的短板。2.新型创新平台建设滞后。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是建设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基础,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目前,我国各地创新载体数量较多,但由于缺乏全局性的整体规划,创新力量尚未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联合攻关的能力,存在定位重叠、分工不清、形不成合力、效率不高等问题,特别是适应新发展趋势的新型创新载体数量较少、力量较弱。3.成果产业化水平较低。科技成果只有实现产业化,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带来应有的效益,使创新真正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受市场化程度低、相关服务机构少、科技金融结合度不高等因素影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成果产业化水平较低,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只有25%,而发达国家普遍在80%以上。5.什么是非理性方法?举例说明非理性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通常所说的非理性方法,指的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理性方法以外的方法,其主要之点在于它不是局限于针对所研究问题进行逻辑推导或演算,而是受主体自身意志、气质、才情等非理性因素影响,或绕开逻辑推演寻求契机,或从对所研究问题以外的活动捕获启示,这样,思维的形式也不是像网状循序渐进地扩展,而是呈火状闪烁与跳跃,往往表现为山穷水尽时柳暗花明。据此,非理性思维主要包括想像、猜想、直觉、顿悟、假说、假定等。二、非理性因素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1)动力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实践对认识发生作用,还得通过情感、意志这些非理性因素。人总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也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如果人类不是始终怀揣着飞天的梦想,如果莱特兄弟不是对飞翔有着强烈的渴望,那么飞机的出现也许要晚许多年。如果没有对更快速的到达目的地的想法,那么便捷的交通工具或许依旧只出现在科幻小说中。(2)诱导作用。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种种想象和幻想,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的极可贵的品质。事实上,了解科幻小说的人就会知道,经典的科幻小说都是建立在严密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的基础上的,也因此,一些小说往往能够“预言”现实。英国科幻大师、著名科幻小说《2001年:太空漫游》作者阿瑟•克拉克就是这样一位预言者。早在1945年,克拉克在《世界无线电》杂志上发表论文,详细论述了卫星通讯的可行性,为日后全球卫星通信奠定了理论基础。之后,他又预言人类将于2000年登上月球。虽然这些“奇谈怪论”曾被当年的科学界嗤之以鼻,却经受了事实的验证。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成功后,美国方面称克拉克“提供了促使我们登上月球的基本知识动力”。(3)激发作用。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激发下会导致直觉和灵感,而直觉和灵感这种非逻辑力量可以弥补逻辑思维的不足,激发人的创造力,它是一种重要的认识能力。每一位刚接触化学的同学都会被告知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表的故事。他将当时已知的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排列比较,仿佛已经窥到了元素周期表的门槛,但却找不到锁孔。疲惫已极的门捷列夫不由伏案睡着了,然而睡梦中,牢记在心的各种元素仿佛自发的组成了一张表。他从梦中醒来,立刻记下了梦中所见,于是最初的元素周期表诞生了,这对化学界而言不啻是一场巨震。事实上,有经验的人都知道,那些白日中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在梦中却往往找到解决办法。科学研究表明,睡觉是人的大脑对白天获得的信息进行再处理的时间,原本繁复的信息经过处理后往往能够线索鲜明。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直觉和灵感。事实上,直觉与灵感都是人的经验积累后大脑对当前事件与经验进行对比后得出的结论。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被视为物理界实验主义的开端,然而当记者采访当时的伽利略,如果两个铁球不同时落地他该如何时,伽利略回答:“我知道只会这样。”6.以你所熟悉的某一城镇或乡村为例,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构建理想的人居环境进入工业社会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向往理想的人居环境,生态园林城市正是这一理想人居城市建设模式必经之路,下面我们以焦作市为例,结合该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经验,来分析我们如
本文标题:2015自然辩证法习题解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77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