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14—2015学年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及改进提高措施:学生们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抽象概括能力,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了独立思考和与人沟通、协商、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了探究问题,并能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问题,还能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理解问题的能力,还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所提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打得也比较扎实,对数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学习内容尤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在数学知识上已经掌握了两步计算式题和有余数的除法,还有统计知识,并学会了辨认八个方位;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加、减法;还掌握了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的实际长度和简单的换算以及实际测量,并能用以上这些相应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总之,这些技能和知识点都为本学期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爱学数学的热情,以及对数学的感悟能力会在本学期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沿着良性轨道螺旋式上升。二、本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学生的数学活动实践为学习内容,教材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混合运算;(2)观察物体;(3)加与减;(4)乘与除;(5)、周长;(6)乘法;(6)年、月、日;(7)数学好玩;(8)认识小数,还有一个整理复习,一个总复习。具体特点是:1.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动手操作与抽象概括相结合,体验乘、除法意义,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2.在空间和图形学习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3.教材为教师留下了创造空间,可结合自身教学要求,生发新的教学设想,内化自己的教学设计。三、总体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在单元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分一分”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除法算式,体会乘法与除法的意义。2.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会进行周长的计算。(二)、实践能力培养1.观察物体,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2.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3.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三)、情感与态度1、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的学习活动中,能够感受到思考的条理性和合理性。2、教师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让他们在感受到乐趣之外,应具备必要的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学科学习计划进度表周次课题课时日期第1周混合运算4课时9、1~9、5第2周混合运算3课时9、9~9、12第3周观察物体及单元测验4课时9、15~9、19第4周加与减4课时9、22~9、26第5周加与减3课时9、28~9、30第6周加与减及单元测验3课时10、8~10、11第7周乘与除4课时10、13~10、17第8周乘与除及单元测验4课时10、20~10、24第9周整理与复习4课时10、27~10、31第10周周长4课时11、3~11、7第11周周长及单元测验4课时11、10~11、14第12周乘法4课时11、17~11、21第13周乘法4课时11、24~11、28第14周乘法及单元测验4课时12、1~12、5第15周年月日4课时12、8~12、12第16周数学好玩及单元测验4课时12、15~12、19第17周认识小数4课时12、22~12、26第18周认识小数及单元测验4课时12、29~1、2第19周综合复习迎接考试。4课时1、5~1、9第20周综合复习迎接考试。4课时1、12~1、16第21周综合复习迎接考试。4课时1、19~1、23第22周综合复习迎接考试。4课时1、26~1、30第23周综合复习迎接考试。4课时2、2~2、6第一单元第一课:小熊购物总第1课时教学内容:P2--4教学目标:1、通过“小熊购物”的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4、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教具准点:口算题卡、ppt等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开火车)3×5=4×8=7×6=36-17=80-43=9×3=8×5=37-15=8+15=36+7=2、观察下面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6+5-1845-18+20指名口答,引导学生认识:只有加、减法计算的两步式题一般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二、探索新知出示小熊购物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1、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提问:你能知道那些数学信息?2、提出问题:假如你们是顾客,你想买哪两种食品?每种食品的数量不限。指名口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选学生提出其中一个问题,引出例题:胖胖要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需付多少钱?3、解决问题。(1)列算式:3×4+66+3×4(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组织学生讨论:3×4+66+3×4各表示什么意思。①算式“3×4+6”中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要先乘。12+6=18(元)表示4块面包和1个蛋糕共付18元。②算式“6+3×4”红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也要先乘。6+12=18(元)表示1个蛋糕和4块面包共付18元。这两种情况所付的钱都是相等的。所以,3×4+6与6+3×4这两个算式都可以求出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共付多少元。(3)引导学生用脱式计算。3×4+66+3×4以上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都含乘、加计算的两步式题)讨论:含乘、加计算的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4)认识脱式计算的格式。(板书)解法一:3×4+6解法二:6+3×4(PS: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12+6=6+12=18(元)=18(元)答:该付18元。三、尝试独立解决新的问题1、提问:壮壮有20元,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2、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方法解答。a.3×4=12(元)20-12=8(元)答:应找回8元。b.20-3×4(PS: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20-12=8(元)答:应找回8元。3、重点讨论解法b。算式中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情况下,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4、认识:在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两步计算的式题中,应先算乘法,在算减法。5、小结:观察三个混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以上三个算式是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式题。)板书课题: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提问:这样的式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四、巩固练习:1、P3“结合主题图,说说下面每个算式的意思,再算一算。”2、试一试第1题注意注意提醒学生讨论先算什么,把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3、试一试第2题学生板演并订正。五、拓展练习:1、第3题让学生再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进行小组讨论,写出算式并把现算什么标记出来。第二问根据题目创设的情景来叙述算式的意义。2、第4、5题学生独立完成。3、第6题先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再根据题目意思选择方法进行计算。六、总结强调: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板书设计:小熊购物(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解法一:3×4+6解法二:6+3×4(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12+6=6+12=18(元)=18(元)答:该付18元。第二课:买文具总第2课时教学内容:P5~7教学目标:1、通过“买文具”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开火车)40÷828÷736÷624÷881÷915÷3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3、练习(二人板演,全班齐练)4×8+640-6×4二、探索新知出示P5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1、理解图中内容,让学生找信息。2、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问题,并着重注意:3本作文本一共18元。问题: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3、解决问题。(1)分析问题:笑笑买了一本作为本和一本英文本。分析条件:主题图中只给出英文本每本4元3本作文本一共18元所以先要解决一本作文本多少元的问题,再算出作文本和英文本一共多少元。(2)列算式。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两种方法:a.18÷3=6(元),6+4=10(元)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b.18÷3+4=6+4=10(元)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3)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全班讨论:18÷3+4表示什么意思?算式“18÷3+4”中的“18”表示3本作文本18元,“18÷3”表示1本作文本多少元。所以“18÷3+4”表示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一共多少元?因此计算“18÷3+4”的时候,应先算18÷3=6,再算6+4=10,用脱式计算。(4)引导学生发现:有加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4、尝试解决问题。(1)提问: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2)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尝试独立解答。(3)订正,并引导学生发现: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5、小结: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6、说一说下面哪种做法对。总结脱式计算写法:1、不参加运算的部分要抄下来,等号前后应该相等。2、现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三、课题巩固练习P6“试一试”。1、提示:先算淘气买的钢笔一支是多少元。2、先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3、结合情境说下面算式的意思,并计算:四、巩固练习:P6~7连一连全部内容。五、总结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板书设计:买文具(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解法一:18÷3=6(元),6+4=10(元)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解法二:18÷3+4=6+4=10(元)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第三课:过河总第3课时教学内容:P8~10教学目标: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3、让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答题:(1)2+7×5,这道题里有()法,又有()法,要先算(),再算()。(2)40-36÷4,这道题里有()法,又有()法,要先算(),再算()。2、计算32-8÷820+16÷430-4×5二、探索新知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组织学生讨论:“29+25÷9”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这个算式应该先算25÷9,再算加法,这种运算顺序不符合问题的情景。在本题,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即29+25。怎样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我们请小括号“()”来帮忙。3、认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4、写出解答过程(29+25)÷9读作:29与25的和除以9。=54÷9=6(条)答: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6条船。5、提问: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船?提示“先求出一条小船能坐多少人?”,再用除法计算出需要几条小船。因此算式为:54÷(9-3)三、课堂练习P9试一试1、提示:先计算坐满大车后还剩多少人,再计算需要多少辆小车。算式:(70-46)÷82、这个算式还能解决下图中哪些问题?
本文标题:2014—2015学年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8529 .html